杨敬好 张建锁
定窑15字铭文白瓷碗,1988年出土于定窑遗址内的北镇村,现收藏于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近年来,我们对照定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并结合当前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此碗进行了认真研究,对制作年代和铭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核定和释读。在此基础上,对铭文的含义与定窑“官”字款瓷器的联系提出认识,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 铭文的释读
白瓷碗上铭文分别刻于外腹部、内底、底足。笔者此前曾认为,底足内刻“ 治”、内底部刻“官 ”、外腹部靠近圈足处环半周刻“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治 ”。
经查阅资料并请教有关专家,认为铭文中的“ ”字为 “泥”字的行书体,“ ”字为“试 ”古代异体字;“ ”为“雅”。对“ ”字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为“厰”字的古代异体字,一种为“押”。结合专家意见及铭文“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治 ”中“官泥”和“ ”之間的间隔来分析(如果为“官泥厰”,“泥”与“ ”字之间不应有间隔),笔者认为上述3处铭文释为“试泥”“官押”“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泥 押”比较妥切。
● 方镇官窑的性质,为定窑“官”字款瓷的产生 奠定了基础
唐建中三年(782),以张孝忠检校兵部尚书、易定沧三州节度使。五月辛亥,易定节度使赐名义武军。上元中(760),张孝忠历飞狐、高阳二军使,李宝臣以妻妹昧氏妻之,仍悉以易州诸镇兵马令其统制,前后居城镇十余年。后定州刺史杨政义以州降,孝忠遂有易定之地。定窑所在地曲阳与易州为近邻,又隶属定州,张孝忠在任义武军节度使之前定已对定窑的情况有所了解,他深知定窑的发展对义武军的重要性,在定窑所在地的瓷窑村设立了瓷窑冶,派义武军官员对定窑的生产、销售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张孝忠791年去世后,其子张茂昭(原名张昇云,791年7月-810年)、任迪简和浑镐(811年10月-816年)、陈楚(张茂昭之甥,816年12月-822年)先后接任,张孝忠集团对义武军统治达40年之久。唐晚期,藩镇割据,朝廷衰微,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义武军管理定窑,对周边的社会安定、人才的汇聚、财力的支持、产品的销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定窑在晚唐及其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组织基础。陈楚去职之后的822年6月以易州刺史柳公济为定州刺史、义武军节度使,其后又有张璠、李仲迁、韩威、陈君实、李执方、卢弘宣、韦损、李公度、郑涯、卢简求、康承训、韦绚、候固、崔季康续任,时间至879年(乾符六年)。期间节度使虽更换频繁,但义武军对定窑管理一直没有中断。
义武军对定窑的管理模式,客观上使定窑成为了一座由方镇管理的地方官窑,这样性质的窑场也为“官”字款瓷器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条件。
● 白瓷碗的制作年代及含义
铭文“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泥 押”中的“八年五月廿日”应为古代纪年,但没有具体年号。“刘雅”当为人名,他的姓名刻于纪年之前,说明应是窑场主事或技术负责人。
至于碗的制作年代,从它的造型看,胎体较厚,口部略内敛,外部施釉不到底,圈足大、宽且较浅的特点,更符合唐代的特征。而且五代时期没有“八年”的纪年,故此碗的制作年代应定为唐代。铭文“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泥 押”显示出此碗制作于“八年五月廿日”。唐代时“八年”的纪年有咸通八年(867)、大中八年(854)、太和八年(834)……此碗已属于细白瓷范畴,对照定窑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标本来看,此碗应是唐代晚期的产品,但它的制作年代不会晚于咸通八年。
从“试泥”铭文来看,此碗应为试验用品。烧制瓷器,胎和釉是非常关键的基础工作。它涉及到原料的选取、加工、配比和制作方法等方面。胎、釉既要保证成型的要求,又要有较好的烧成效果并保证成品质量。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制瓷原料只能取材于当地,制作高档白瓷需要经过多次试验,从中筛选出最好的方案,再投入生产。从 “试泥”“官泥 押”来看,此碗应为官方窑场制作并存档的试验品,而非无目的的一般产品。具体来说应是义武军设立的“瓷窑冶”属下的官方窑场的试验品。
● 对定窑瓷器“官”字款的探讨
目前,对“官”字款白瓷的产地主要在定窑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对其生产年代及含义还未形成一致共识。针对有明确纪年的河北省灵寿县唐景福二年(893)墓出的两件“官”字款定窑白釉钵的记载,普遍认为定窑“官”字款白瓷的生产始于唐代晚期。
“刘雅八年五月廿日官泥 押”“官押”“试泥”铭文包含的信息,使我们对定窑“官”字款瓷器生产的年代及含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我们据此认为定窑“官”字款瓷器初始是表明由义武军管理的官方窑场生产,并经官方在质量上认可和供给的瓷器,其生产年代应当不会早于867年。
定窑“官”字款瓷器一经投入生产,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随即名声远播。如1985年3月在西安火烧窖藏出土33件“官”字款白瓷,1978年浙江省临安钱宽墓(葬于900年)和1980年钱宽夫人墓(葬于901年)出土的20件“官”字款白瓷,经鉴定均为晚唐定窑产品。
唐亡之后至公元929年,义武军还握有易定专地专军权。五代中期定窑已由方镇官窑变为私营手工业,但定窑还在继续生产“官”字款瓷器,如有明确纪年的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和至道元年(995)的净众院塔基出土的北宋早期定窑白瓷中有21件刻有“官”字款;1984年至1985年发掘的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公元1000年的迁葬墓)中出土的16件刻“官”字款定窑白瓷。虽然这个时期的“官”字款瓷器已没有了官方生产和供给的含义,但也充分说明了定窑“官”字款白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之深远。直到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临近宋辽边界的定窑一带的形势趋于安定之后,规划生产“官”字款瓷器才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尚食局”“尚药局”等款瓷器的面世。
晚唐义武军对定窑的管理促进了规模生产精细白瓷的发展。方镇官窑的性质诞生了“官”字款瓷器。最初“官”字款瓷器表明了是由官方窑场生产并在质量上经官方认可和供给的瓷器,后逐渐成为被社会认可的高档白瓷的代表和品牌。而定窑“官”字款瓷器不同于如专供定州刺史衙门专用的“定州公用”款一类的瓷器,也不是专为朝廷和官府烧制的。但因其质量的高档和稀少而珍贵,绝大多数只能作为贡瓷进入宫廷或供地方官府、达官贵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