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伟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9-167-01
摘 要 推动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既要有长远的规划、顶层设计。更要找到推动剧种发展的关键之处,谋划好发展与传承的主阵地。戏曲行业的特殊决定了不管是教育培养还是宣传普及等方方面面都要拜托固有的院团思维。要遵循戏曲艺术规律,要强化戏曲教育中表演基本功。同时要培养青少年观众,发挥资金、人才、创作等方面的快速响应能力。因此要想谋求发展,我们认为要在法律准许范围内建立起企业思维,形成投入产出比意识。
关键词 戏曲文化 戏曲传播 文化传承
一、建立科學合理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和就业通道
优质教育资源保护传统戏曲的责任和义务。要改变以往戏曲人才培养由戏曲(艺术)学校为主力的旧有模式,尝试在各类重点、示范类小学中开始开设地方戏曲课程,在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招录过程中要匹配资源和政策。要改变以往艺校学生进院团工作的固有就业模式,各类创业扶持、创业基金要向戏曲学校戏曲类专业毕业生放宽准入标准,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在专业设置上学科分类中给予戏曲类专业同步竞争的机会和舞台,从而实现对戏曲类专业毕业生及其家庭职业选择更多的宽容和纠偏机会。
二、建立地方戏曲宣传营销理念和包装推广模式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行业发展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戏曲作品存在商品属性,因此宣传和包装是正常市场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的戏曲院团在这方面还处于认识模糊的初级阶段,利用现代媒介扩大传播辐射范围的理念极其匮乏。由于缺少既懂戏曲又懂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和专项资金,宣传手段往往以传统的节目单和海报为主。最多也就是传统报纸刊发新闻信息后,网络媒体转载一番。我们的地方剧种和观众之间缺少一种联系的枢纽和沟通的桥梁。
三、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传播效果和科技力量
曾经被视为创新的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上开辟戏曲栏目的手段,早已经成为过时过气的传播途径。对知名戏曲艺术家的宣传要向影视明星学习和取经。在流量为王话题为后的新兴时代,戏曲艺术家也要开始注重流量、适当炒作,营造话题,形成营销生态链。在视觉需求起主导地位的娱乐社会,对于过去以平面呈现为主的剧种介绍、内容简介、演员介绍等方面也要逐步开始以动态图片、短视频的形式呈现。针对青年观众的娱乐习惯和方式推出传播内容,逐步实现内容、形式、受众习惯的更新和统一。从而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年轻的观众群体。
四、充分发挥民营院团的资本和人才聚集的快速响应能力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民营院团,扶持各类人才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组建民营艺术院团。积极争取在各类扶持资金、项目中设立民营院团专项扶持计划。要鼓励和允许民营院团参加政府采购的送戏下乡等演出任务的招标。鼓励戏曲演员像前辈艺术家学习,积极组建“戏班”式的小型演出团。民营院团作为戏曲剧种演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虽然处于整体数量庞大、单个院团规模小、演出水平较低低、制作粗劣的阶段,但是却为那些不愿意走进剧场和无条件购票的广大农村观众和农转城户口市民提供街头观看戏曲的机会。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这一受众群体,那么会清晰的发展他们是传统戏曲的资深粉丝,是仍然保留传统戏曲观看习惯的群体。民营剧团的街头演出有意无意间的对抗着现代封闭剧场对传统戏曲观演习俗的破坏。
五、加强对青年戏曲评论建设的倾斜力度
要强化与国家级、省级评论刊物合作。与主流文艺评论刊物及媒体网站的合作,开辟文艺评论专栏。推进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由市属院团、创研中心等组成的舞台艺术创作评论队伍。将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融为一体,与高校合作举办艺术评论培训班、课程班、研究生班,形成一个专心于艺术评论的专职人才队伍。增强评论人员的评论自信。将严肃、中肯、专业的评论纳入剧团创作资金投入和剧目再生产的评审条件当中。加强和改进新创剧目艺术评论的机制。邀请评论人员从剧本创作、彩排直到演出全程介入,针对戏曲剧目创作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式评论。
六、要鼓励和支持院团打破资源配置隔离的瓶颈
现有的院团剧目创作机制的最大特点是合作是有限的,独立是无限的。我们不否认独立与合作各有利弊,但是资金有限、演员有限的约束下,在戏曲剧目创排资金投入越来越大而经济收益若有若无的背景下,加强剧目创排全过程的合作或许能改变戏曲创作领域的投入产出模式。至少也能够分摊资金压力、集中优势力量形成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认为在当下戏曲生存的大环境下,不同剧种、不同院团、不同地区的融合发展将成为主流的发展态势。甚至在资金方面可以汲取股份制精神,动员民间剧团和文化艺术传播公司积极参与,按投资比例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从而解决资源力量配置问题,做到整合资源、多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