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半边天的力量是强大的,半边天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巾帼脱贫行动”中涌现出的一个个巾帼带头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是她们创业的出发点,她们奋斗路上的艰辛需要我们去聆听;她们奋斗中遇到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值得我们去挖掘;她们铆足干劲带领更多妇女姐妹脱贫致富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为此,我们走进了中国乞巧之乡西和县,来到了这里的巾帼脱贫带头人的身边,听她们的过往、记录她们的梦想,让我们一起聆听她们的脱贫故事。
身处这样的环境,脑海中时不时闪现出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陪同我们前去采访的西和县妇联工作人员小周说:“我们这里环境好,资源很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刘小霞现在的养蜂产业也是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似乎有点不解。果然,来到刘小霞的养蜂基地——大山中的“西和县刘河巧妹种养专业合作社”,目睹在郁郁葱葱的半山腰“安家”的两百多箱蜜蜂时,似乎明白了“利用當地资源优势”这句话的所指。刘小霞说:“蜜蜂是很聪明的,它们对‘家的选址要求很高,要有花、有树、阳光充足、周围环境无污染……总之好地方才能留住它们,要不就飞走了,留不住。”这里的青山绿水和碧空蓝天,为蜜蜂“安家”提供了首要条件,这里的“养蜂妹”刘小霞和她的合作社的妇女们日夜不辞辛劳的照料,是蜜蜂安心在这繁衍生息、产出蜂蜜的最根本的原因。养蜂不易,女人养蜂更不容易。
“怎么会走上养蜂这条路?”记者问道。热情、开朗、大方、健谈的刘小霞为我们详细地说起了她的故事。今年33岁的刘小霞从小生活在西和县晒经乡刘河村,这里地处大山,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少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所以,当地和她同龄的女孩子上过学的寥寥无几。刘小霞有兄妹4个,按当地的惯例,作为女孩,她应该在家照顾弟弟、帮家里人干农活的。可是,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母亲坚决支持她上学读书。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考上了中专,之后由于母亲病故,为了照顾家里,她放弃了继续学习。没有靠求学获得一份正式工作虽然成了她的一大遗憾,但和大部分没有读过书的女孩子比起来她是幸运的,上学使她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为她之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2016年的一天,村支书打电话叫刘小霞到村委会帮忙写东西,网络、电脑这方面她都会。闲聊中,聊起了养蜂这件事,原来村支书是老养蜂人,在养蜂技术上很在行。考虑到当前国家各项扶贫政策都很好,再加上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刘小霞产生了自己养蜂的想法。回到家,她一再考虑、谋划,分析各种利弊,最终决定干。刘小霞说:“我是个很较真、办事很果断的人,认准的事情我就会付诸行动,我认为就算失败,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认准目标,说干就干。刘小霞组织了村里的5名妇女,集资了3000元的启动资金,这也是她们的全部周转资金。她听取老养蜂人村支书的各种建议,开始选地方,把自家在半山腰的一块荒废的土地开辟出来,在当地驻村帮扶干部的协助下,西和县畜牧局为她支持了30箱蜂,这让她和姐妹们欣喜万分。
万事开头难,刘小霞说:“刚开始啥都不会,我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给县畜牧局的技术人员,咨询各种养蜂技术,自己一有时间就看书、上网学习养蜂知识。”我们6个女人,在距离蜂箱十几米远的空地搭建了简易的帐篷,白天黑夜守着蜜蜂,生怕它们出什么事情。夜半,帐篷外面漆黑一片,她们两个人一组,借着手电筒暗暗的光线给蜜蜂喂白糖。从来都是和衣而睡,只要听见帐篷旁边小狗的叫声,她们就立马起身,赶紧跑去查看情况,清点蜂箱数量,确保每一个蜂箱都在,才能安心睡觉。
“养蜂大半得靠天。”刘小霞说。2018年,由于自然原因,正当山中花期时却遭遇了霜冻,导致严重减产,蜜蜂还自己跑掉了6箱。最困难的时期,合作社得到了全国妇联的帮扶,为她们支持了40箱蜂。2019年是丰收的一年,蜜蜂开始“分家”,一箱能分三四箱,规模慢慢地扩大了,她和姐妹们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如今对养蜂技术已经熟练掌握。“我现在感觉每一只蜜蜂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它们的想法、脾性我都能摸透,有时候感觉和它们在一起乐趣很多。”刘小霞开心地说。
第一桶蜂蜜的香甜滋味铭刻在了刘小霞的内心,第一笔收入的喜悦她记忆犹新,她愿意把那种喜悦分享给更多的姐妹,因为她的理想是自己不光要挣钱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她要帮助周围更多的姐妹挣到钱,在家门口就业,让更多的乡亲过上好日子。合作社规模在不断扩大,不光从事养蜂,还种植中药材和出售农产品、手工刺绣等。吸纳更多的农村姐妹发挥她们的各种优势,创建成一个综合性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有很丰富的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村需要像刘小霞这样有思想、肯吃苦、能带领周边姐妹勇敢创业的带头人,目前刘小霞的合作社也是全国妇联定点帮扶基地,相信在大好的形势下,刘小霞一定不会辜负姐妹们的希望,带领更多的姐妹创出一番事业,过上属于她们的甜蜜生活。
电话邀约采访刘彩云,她正在西和县参加“人代会”,会后已是傍晚时分,她就急忙赶来接受我们的采访。“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48岁的刘彩云穿着朴素大方,给人的印象是和善、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成功女企业家“高冷”的感觉。“我就是个农民,当了半辈子的农民,就种花椒、卖花椒,感觉也没有干成啥大事情。”刘彩云不失谦虚地笑着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妇女,她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10多年来组织外销的花椒达400多万斤,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近4000多万元。
刘彩云出生于陇南市西和县大桥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长大后,经人介绍,与西和县大桥镇李坪村的李谢玉成婚,婚后几年她过着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由于丈夫是单亲家庭,她在孝敬公公、照顾丈夫尚未成年的弟弟上赢得了乡里乡亲的夸赞。但她内心始终有种不甘,觉得一辈子不能只过解决温饱的平淡日子。于是她和丈夫去陕西打工,当看到当地的花椒很受欢迎、市场前景广阔时,她萌生了回家乡种花椒、卖花椒的想法。1995年,年仅25岁的刘彩云不顾家人的反对,卖掉家里的3000多斤粮食,用1200元作为创业资本,开始了她的花椒远销事业。每到花椒成熟采摘的季节,她进村入户收购农民的花椒。为了让收购的花椒卖个好价钱,她在四川成都、新疆、山东等地积极跑市场、寻信息、找销路。通过不懈努力和诚实守信的经营,1997年8月,她成功把2万斤花椒销售到成都,走出了当地花椒远销的第一步。
“人生就是折腾。”这句话用在刘彩云身上也许较为合适。她没有安逸于眼前的生活,而是走上了一条“折腾”的路。而且这一“折腾”,竟然“折腾”出了名堂,一人富不算富,因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在党的惠农政策的帮扶下,2010年1月,她和丈夫创办“西和县玉信花椒专业合作社”,成为西和县规模最大的花椒收购加工企业。2018年,合作社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贪困户200多户,当地椒农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 2019年3月,合作社又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多年来,她带领乡亲们在种植花椒致富的道路上一路向前,成就了自己也造福了他人,谱写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脱贫路上我当先”的精彩篇章。
当记者问:“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农村发展呢?”刘许霞很诚恳地说:“其实我并没有大学一毕业就马上回到农村,而是在外面打拼了几年,越来越觉得农村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大,再加上家庭原因,我就放弃了外面拼搏,决定回农村。”大学毕业后,刘许霞先后到广东、浙江、杭州工作过,由于男朋友和她是老乡,加上她的弟弟妹妹大学毕业都去外地发展了,所以考虑到照顾父母、照顾家庭,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发现她的家乡其实有很大的商机和很丰富的资源,所以不出远门也能挣到钱。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许霞把婆婆家自产的一桶纯正的土蜂蜜发在朋友圈,没过一个小时就被预订完,这让刘许霞尝到了甜头。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查,她发现家乡的农副产品不畅销的原因,是很多农民不会利用信息化、网络去拓展市场。好东西需要一个平台去宣传、销售。于是她和3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成了“西和土特产营销团队”,开始走上了电商之路。
从刚开始的好奇进入微商,再到淘宝平台的深入探究,从“小我”的单纯买卖挣钱这种小目标开始,到了解国家电商扶贫的大方针,慢慢地,刘许霞从自己的小买卖延伸到更高的平臺,那就是——扶贫助农。在国家电商扶贫的政策号召下,她和团队形成了一条以产、销、收购、出售等为一体的蜂蜜出售链条,2019年又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巾泓”,并自主研发了西和巾泓野生蒲公英茶。刘许霞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顺畅。
截至目前,刘许霞的电商团队拥有100人以上代理群2个,已成功完成了有赞微商城、淘宝、微店等平台店铺的开设。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和15家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共销售42万元西和特产,有效带动30户贫困户就业。以招代理的方式,在卖出西和土特产品的同时,宣传西和地域文化。
有梦就去创,广阔农村需要像刘许霞这样有梦想的年轻人,脱贫致富路上青年带头人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正带领更多人在脱贫致富路上阔步向前。
在西和县汉源镇孟磨村的一处闲置校园里,卢美辰穿着工作服、戴着大草帽,顶着烈日刚从建材市场回来,她是为新修的生产车间买门窗去了,来到工地没来得及喝口水就招呼工人去安装。
“这女人太能吃苦。”工地干活的师傅这样评价卢美辰。刚开工的几天,她一个人清除长得跟人一样高的杂草,拆院墙、平地、粉墙、铺地、打院墙,她像男人一样干活,把一个荒废了10多年的校舍慢慢变成自己心中的工厂。大家叫她“卢哥”,以此称呼一个拼尽全力也要把事情做好的美丽女子。
2017年,卢美辰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一家服装企业——西和县美辰服装有限公司。此前,她在西和县城打理着一家服装店,在服装行业中摸爬滚打10多年,不仅有了自己的积蓄,也让她和家人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
她带着孩子去偏远乡村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农村剩下的几乎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生活在一起,结果就是老人越发孤独,孩子越发寂寞。看到这些,她突发奇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妈妈们尽可能陪在孩子身边,让更多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说干就干,西和县美辰服装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公司主要承接各类工作服、校服、运动服、舞服、时尚男女装系列、私人订制等的设计、加工及配送,兼接来料加工、半成品加工及服装加工服务培训等。一开始,服装厂的销售情况并不好,没有稳定的客源,总是做做停停,再加上车间租金和工人工资等,所以服装厂第一年并没有利润,只能勉强保本。“当时挺困难的,一年下来没挣到钱不说,还把自己的积蓄都投进去了。”卢美辰感慨地说。
虽然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不断创业的决心。没有客源,她就四处奔波自己上门找。最难的时候,她连饭都顾不上吃。珍惜每一次机会,不仅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及时把衣服做出来,而且质量上更是精益求精。时间久了,愿意与她合作的客户越来越多。
2018年,公司设立美辰服装扶贫车间,通过“公司+农户+电商”的生产模式,优先吸收热爱该事业的贫困群众到扶贫车间务工,带动妇女再就业,保证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随着工厂的不断壮大和不断深入推进的脱贫攻坚战,来工厂做工的也都是周边村庄里的村民和附近的陪读妇女,90%是留守妇女,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妇女26人。工人月收入最低2000元,熟练工可达到4000元,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带贫企业。“看到贫困妇女们领到钱开心地笑了,那一刻,我觉得我最幸福。”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卢美辰更加坚定要将这份事业更好地做下去。
正在新建的生产厂房,预计投资260万元,配置生产设备机器80余台,带动就业100人左右。卢美辰告诉我们,她已经在注册自己的独立服装商标,经营自己的品牌服装,将刺绣和西和县乞巧文化融入品牌设计,同时,企业将全面实施全新的品牌战略,计划在兰州、天水、西安等周边城市设立品牌旗舰店,让自己的品牌走出西和走向全国。
“付出终有回报,爱拼才会赢,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卢美辰创业10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她一直以来信奉的人生信条。面对新目标,卢美辰的拼劲令人倍感振奋。
在第十一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巾帼巧手工艺作品展上,来自西和县姜席镇谢庄村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展柜前,聚集了前来观赏和询问的人。“带有乞巧特色的织女、卡通玩偶,造型美观装饰性强,仅有的几件展品已经被‘抢了。”刚刚结束的乞巧节让卢芳兰和其他巧手们感受到了手工编织带来的好处,家住晚霞湖畔的卢芳兰因此有了一个令人激动大胆的想法——在景区附近开设自己的工作室,将当地妇女们做的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进行展示展销,扩大销售,带领更多的当地妇女增收致富。
卢芳兰是西和县玉手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从小喜欢做针线活的她去年初参加了西和县妇联组织的陇原巧手培训,这次培训激起了她创业的决心。在甘肃陇原巧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世贤的带领和鼓励下,卢芳兰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2018年陇原巧手骨干培训班”……经过几次外出培训,让快50岁的卢芳兰发生了变化:“眼界开了,就有了想法。每培训一次,我的思想就有一次变化,学得越多,想法就越多。”她说,“學习让我不断自信,以前啥也不敢想,现在一想到小玩意儿也能做出大市场,心中就有一种激动!”
“钩一顶拉菲草帽可以挣40元,有些妇女们嫌钱少不愿意做,我就鼓励她们,做针线活虽然挣不到大钱,但总比一天晒太阳捣鼓是非的好,而且完全可以贴补家用。”卢芳兰说。自从她开始做手工后,不但人有精神了,而且不用出门就有收入,村里的妇女们看到后,也纷纷想加入到其中,如今她的合作社已经吸纳10多名妇女,短短几个月时间培训近百人。不仅如此,她还结合当地乞巧文化进行创新,培训其他妇女一起做,然后把自己和伙伴们的作品拍成视频,放在抖音、快手上进行直播销售。除了自己网上销售,全国妇联及省市县各级妇联组织也多方为她们寻找销售渠道,她说:“现在做的拉菲草帽就是订单式销售,只要做出来不愁没销路,妇女们做得可放心了。”
走在美丽的晚霞湖畔,卢芳兰信心满满:“我要让大家都能有开阔眼界的机会,挣到更多的钱。”
36岁的何芳是稍峪乡王山村人,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喜欢做一些刺绣、草编等手工艺品。2016年参加西和县妇联组织的陇原巧手培训后,创建了一家草编刺绣基地。为了扩大规模,转变运营模式,2017年3月,何芳成立了巧女旅游文化有限公司,主要以草编、柳编等工艺品制作、人员培训、成品制作、销售为主。
截至目前,公司已吸纳周边10多个村的1000余名妇女参加草编和刺绣工作,其中贫困妇女超过百人,年平均收入4000多元。
巧女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是全国妇联定点扶贫示范基地和西和县稍峪乡草编刺绣培训基地,而何芳本人已是西和县响当当的巾帼脱贫带头人之一。
如今,仇池山下,聪慧勤劳的“织女”们正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编织着脱贫奔小康的致富梦,成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