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秋悦
【摘要】从高中到大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特别是大一新生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环境,将对其学习和成长产生直接影响。文章对大学生学习环境的转变情况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在大学校园环境、人际环境的适应等方面的变化,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希望对大一新生适应全新的大学学习环境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大一新生;学习环境;变化;适应性
研究发现,大部分大一新生都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在高校中心态和身份的转变。其中,学习问题最为关键,严重的还会对大一新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大一新生的学习环境适应性研究对于大学生入学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解决大学生入校后对环境适应问题和学习问题。为此,本文就将针对大一新生对学习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希望为解决大一新生学习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问题提供有效指导作用。
一、大一新生环境适应性的概念
所謂学习适应性,就是满足学校主体和环境的需求,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过程。学生只有不断对自我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1]。这一工作的开展过程,对学生适应性发展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指人和人在交往过程中的亲密程度和融洽程度。这一环节包含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领导和教职工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
(二)学术的适应
这一环节包含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包括自身素质、道德品质和技能素质等教师的综合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
(三)校园环境的适应
校园环境主要包含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在学校建设环节中形成的校园环境往往会对教师和学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校园环境进行适应也尤为关键。
二、大一新生对学习环境适应性的发展现状
(一)大一新生对校园环境的适应问题
大学生在初入高校过程中,对环境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首先,没有适应图书馆、实验室等新增学习场所的使用价值。其次,对大学环境的校园文化没有适应,各种社会理念的出现会使新生的观念受到影响。一些学生甚至在这一环节中丧失了学习目标,没有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关注[2]。
(二)大一新生对管理环境的适应问题
在大学校园中,管理模式逐渐得到转变,从中学的教师管理转变为主要由学生自主管理。但是初入高校的大一新生往往还不具备足够的自觉性,加上骤然脱离了教师和父母的全面管束,许多独立生活的技能还未养成,在学习中容易出现自律性差,缺乏目标,以至长时间六神无主的情况,难以掌控好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并且在高校生活中,由学生自主管理的时间大幅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生的不适应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将产生较大影响。
(三)大一新生对学术环境的适应问题
在高校教学中,课时量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明显减少,师生交往时间和亲密度也明显下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所以短时间内学生难以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效适应。此外,学习内容的专业性更强,增加了大学新生对学习环境进行有效适应的难度,严重影响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大一新生对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
高校对于新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圈,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生长环境。学生受个性、文化和生活习惯等的影响,与他人产生了观念上的碰撞,又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难以通过沟通交流达成理解,面对交往问题往往感到棘手,无法妥善处理,进而产生了新环境下对人际交往的挫败感和逃避感。此外,师生关系与以往相比也出现了较大转变。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更为关注,但是高校教师对学生不再是看护式管理,许多问题要依靠学生自己主动去解决,导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存在较大的不安全感。
三、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校园环境存在明显差异
在当前的校园建设中,高校往往更重视硬件环境的构建,希望首先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硬件需求进行满足。同时,高校在硬件设备上对自习室、阅览室和宿舍的建设往往更为完善,但是存在忽视长远建设的问题。比如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先进网络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连网络全覆盖都尚未实现,电子设备更新换代也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在软环境建设环节中,入校后学生原有价值理念受到各种先进思想的冲击较为明显,所以在价值观建设和行为规范上处于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中,也就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一些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能力有限,易产生误解。学校在这一环节中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对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也将产生严重影响。
(二)人际交往环境存在差异性
在当前的高校建设中,全面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先进理念仍然没有成为常态。在课堂教育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交流,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教师和学生之间并未有其他有效沟通的方式。甚至不少教师一个学期过后还不能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加上大学新生都来自不同地方,学生和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感,怕自己吃亏,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防范心理和逃避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
(三)学术环境存在差异
通过对当前高校教育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较为缓慢。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教学工作以课堂讲述为主,无论是学习讨论还是调研实习上都不能发挥其优势作用,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知识的获取意识并不强烈[3]。
(四)自主管理和调节意识存在差异
大学生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但是当前一些学生早已习惯了父母的全方位管束,骤然进入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后才意识到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的匮乏,以至于自由散漫,缺失目标,难以实现对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面对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种种问题,一些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意识,情绪和心态控制不当,易对自身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四、对大一新生学习环境适应性进行提升的主要对策
(一)推进校园学习环境的构建
首先,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是学生成长、学习和生活环境提升的基础因素。对校园环境进行充分优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教育,从而充分融入大学生活中。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自身办学环境和条件的优化,对教学设备、实验实训等硬件设施进行完善,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硬件需求。此外,还要在工作中加强对办学理念和目标的明确。在创新教學观念的背景下,学校应该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校园风气,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加强对学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不同行业对人才发展提出了不同要求,要想保证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就要加强对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在提升学习内容有效性和实践性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更精准地掌握专业知识。
(二)构建和谐完善的人际关系环境
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沟通能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表达自身想法,并理解他人想法。此外,大学生要会换位思考,培养一个成熟的思维模式,不要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以相互信任和理解作为基础,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顺利转变。
(三)对大一新生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帮助提升
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引导学生培养专业精神。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安排新生导师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通过对学校发展历史和专业研究方向的讲解,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准确的了解,构建起学生的专业意识。此外,也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分享,及时解答新生们的疑惑,消除大一新生对新环境的迷茫和不安,调节入学适应期的心态。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怀
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度,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如安排心理导师通过班级活动、面谈辅导等方式,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新生进行科学的引导、疏通、启发,帮助其在认识、情感、态度上有所转变,从而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对校园环境进行适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学习环境的构建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着高校发展和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要在新环境中实现大一新生自我发展,除了要及时转变陈旧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还要进一步提升其自我调节能力,才能实现学生与环境的良好融合。此外,发挥教师统筹规划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快速与高校的学习生活接轨,对于大一新生充分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也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提升大一新生对大学学习的适应性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宇杰,李威,房晓红,等.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大一新生学习方法浅析[J].化工高等教育,2018,35(01):94-98.
[2]李茜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主要问题及疏导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52(47):77-78.
[3]武世花.异地寄宿制民族高中新生学校适应不良影响因素初探——以兰州新区舟曲中学为例[J].新课程·下旬,2018,14(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