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递人文精神

2019-11-25 04:07王琼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项羽人文精神人文

王琼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应该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我们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就是语文学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重视对文学作品中人文品格和情趣的把握,进而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知识视野、自由的创造思维和高尚的人格情操。

高中语文篇目众多,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本,其内在均从不同的角度在传递着一种人文精神。有待于我们去品位,去挖掘,去传递给学生。就如何在语文教学的不同文本中选择适合于学生的价值取向,去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此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文言文的阅读学习中传递人文精神

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精华,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它饱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文言文中丰富的传统人文资源,以教材为基点,多途径实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传统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前人思想光辉的滋润下,去体味感悟,重塑灵魂的高塔,让他们的生命之花灼灼其华。

文言文距离我们现代的生活比较遥远,但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却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学生在学习时,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仔细阅读,才能对作品内容有所感悟,对作品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有所理解和升华。例如: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因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在《鸿门宴》一文中,鸿门宴上,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当然这一切也都预示着项羽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在《孔雀东南飞》中,我们看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美好而真挚的爱情在封建礼教和家长专制压迫下的悲歌;在《赤壁赋》中,我们随着苏子泛游赤壁,在明月与清风中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唱出的人生悲与喜;这都给后人以思考和警醒。这些人文素養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在古诗词的阅读学习中传递人文精神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无论是在封建时代的进程中还是在现代的教学应用中,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赋予我们向上的动力,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学习对新课标中要求的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道德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合理利用,来有效的促进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结晶。因此,教师更要抓住这块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阵地,引导学生懂得这些古诗词不仅蕴含着古代文化精英们对于人类生命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更表现出他们对于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例如:曹操的“言志”之作《短歌行》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道出了诗人求贤若渴、胸怀宏志的情感,但最终要引领学生明白,也正是因为诗人胸怀大志,并广纳贤才,才会让成为一世英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的是人不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要居于平庸,要争当杰出人物的主旨,借助于对这首诗的深刻了解,去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出了诗人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轻松与惬意,以此引导学生行事选择要不忘初心,守住本心,才能让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诗句熏陶,去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主义精神;通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诗句领悟,去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通过“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的诗句感受,去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爱国豪情。在诗歌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从而让我们的优秀人文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

三、在经典文本阅读的学习中传递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德、智、 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强调语文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国的经典文本更是人文精神培养的一方沃土。这部分内容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滋养剂。因此,搞好经典文本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把学生内在的生命体验、美好的情思挖掘出来,给学生打下人文精神的底子,从而培养其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的精神和能力。

例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被古代科举制度摧残而变形了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一生的追求,在于考取功名,享受荣华富贵,而最终的命运却是落得一个成为国人笑料的悲惨结局。但当我们充分了解孔乙己生活的背景之后,再来理解孔乙己的形象,可能就能明白作者在写这嘲笑的背后定然是双眼浸满了泪水,由此便可以把握鲁迅作品的价值体系了。这会让学生慢慢明白孔乙己的读书在被功名亵渎着,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自我欺骗着,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在让看客冷视着,圆规杨二嫂的尖酸势利、贪图小利在腐朽的社会中滋生着,少年润土的生机活力、快乐健康在无知的环境中消逝着,这些经典中的人物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对生活的环境,人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又如以选修课本中的《西游记》为例,我们在了解了孙悟空是一个法力无边、能躲会变、降妖除魔的英雄形象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其实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徒弟,更不是一个称职的员工,他的服从、听话和积极,在某种意义上是出于无奈,是被头上的紧箍咒所折磨,才不得不选择的,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我们不能学习他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而要克服他的惰性,积极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做一个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在经典的阅读中徜徉,可以使学生在对人物的评判中去伪存真,去恶存善,从而让他们的心灵更健康地成长。

当然,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发展性,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教师静下心来,立足于教材,细研教材,然后引领学生从阅读感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熏陶,揣摩人文意味,感受人文精神,吸收人文精髓,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知识视野、自由的创造思维和高尚的人格情操。

★作者通联:新疆兵团第五师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项羽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项羽虞姬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