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秀
文本解读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从“普适阅读”到“个性化解读”、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阅读教学從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从教师讲解到学生体验、从教师预设到互动生成、从注重倾听到自由言说、从结构性教学到后结构教学,这里凸显几个关键词:文本解读、动态生成、语文素养、学生成长,这几个词,冲击着我的思想,叩击着我的心灵。为着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能力,解读文本应该实现立德树人,即是阅读立人。
一、解读文本的关键是直面文本,走进文本,深入主题
柳宗元的《江雪》,借景抒情,被贬,内心千万孤独,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他三十岁之前是万人追捧的人生赢家,三十岁之后却是漂泊半生的孤独浪子。他因参与改革且反对立太子李纯,李纯即位后把柳宗元、刘禹锡等参与改革的官员纷纷贬往偏远地区。第一次贬的时候,贬往老少边穷地区做刺史,后来刚贬不久觉得不够狠,改为全部贬往更加偏远的蛮荒之地做司马(副刺史),语言不通,气候恶劣。柳宗元在反思,他改革没有错,但参与了反对立太子李纯(唐宪宗)。尤其《六逆论》说:继承大统其实没有贵贱之分,高贵的人如果智商不够是不能继承的,而出身低贱的人如果智商够也可以继承大统,最终却落得一个被贬的下场。自被贬后柳宗元再也没有回到过长安,现在再回头看那首诗,在万籁俱寂的绝望的寂静中,一个人在孤独地垂钓,至于能钓到什么,他根本不知道。对柳宗元来讲,他可能希望钓起一段希望,然而他知道钓起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绝望,他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从此要在茫茫的江天之际和茫茫的雪原独自行走。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有多少人沦为了政权的牺牲品,我们读出的是他内心的千万孤独和万千绝望。
二、教师主导地位应倍受重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的权威不是其职位给予的,而是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权威是无法回避的。学生的主体性在一般情况下是沉睡着的,成熟的主体性有一种自觉,但是自发的主体性并不自觉。原生的思维结构都有一定程度的自足性,越是深层的心理结构越是带封闭的性质,也就越需要教师的主体强势去启动。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主动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在学生旧知识结构的边缘激起兴奋灶,促使其向新知识结构作独特的拓展。
三、文本解读的策略举隅
1.读出文本的“应有之义”,用文本语言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所谓“应有”,即不背离、不强加、不肤浅。不背离,即尊重作者创作此文的原有之意,紧紧抓住文本呈现出来的语意世界;不强加,即不超出文本所建构的语意世界,不人为拔高;不肤浅,读出文本应有的深度。如《紫藤萝瀑布》的描写语言,不仅做到了形象、生动,而且带着独特而含蕴的抒情韵味。你看,“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这是花朵的“挑逗”,活泼热闹,但教学不能简单地用“拟人手法”一贴标签了事,必须深入到语言内部中。“挨”“接”怎么就是准确?“推着挤着”能否改成“挤着推着”?只有进入语言场景,我们才真正感受到紫藤萝花充盈蓬勃的生命力和作者内心情思的流动,才能深受“我在开花”的精神感召而快步前进。
2.根植作家心境,读出教师自我。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把自己放进去”“把时代放进去”,读出教师自我的体验和认知。结合自我,方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生命的对话;结合作者、作品的创作时代与当下的时代特征,让语文教学始终保持活力。语文教师以体现教师自我的生命意识与体验、关注并思考时代以及强烈的自省意识的文本解读内容,对学生加以长期的熏陶渐染,对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大有裨益。如《桃花源记》其实陶渊明在讲人不再相信桃花源,不再相信人间有净土,而且,本来桃花源的人对渔人那样好,渔人走的时候还交代,出去不要告诉别人你的发现,可是,“这个渔夫很坏,出来时处处做记号,准备带人去看这个地方,发一笔财”。审视课文内容,融进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教材教参外的东西。
透视解读,根植作家心境,挖掘文章深远的意蕴,在阅读时对作者心灵世界的逼近体察,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作品内涵理解。
3.关注细节,进行深刻的思维训练。以质疑追问读出文本的深意,以细读的方法,进行审美鉴赏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比如《老人与海》,阅读后,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鲨鱼吃了老人的马林鱼,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鲨鱼把马林鱼吃光了,桑地亚哥为什么还要把鱼骨架带回来?为什么老人会在梦中梦到非洲的狮子?为什么老人的名字叫桑地亚哥?为什么连续84天打不到鱼,3天后只带回一副鱼骨架?
整合并探究这些问题,需要关注西方文化的特点,比如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海明威的影响,作品中表现的现代人生的绝望和荒诞、自我求证的渴望与虚无,以及超越荒诞的否定之否定;理解面对个人生命的必然失败和死亡,现代人为找回被荒诞世界湮没的生命的意义,找回人类生存的价值而付出的努力。基于问题的文化探寻,可以使阅读者产生更加悲壮的阅读体验,进而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因此,基于文本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发展理解力、审美力、思辨力,使文本解读更好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4.构建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精神之间的桥梁。“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的意义构成的权利。(沃尔夫·冈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解读虽多元但仍有界,不是随意误读或追求发人所未言的异想天开,教师解读文本时要读着文本,想着学生,着眼课堂,立足现实,关注成长。挖掘现行教材文本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执教《小狗包弟》,课堂上引领学生做这样的建构:情义与怯懦的对比,可爱与残暴的较量,让听者明白一条小狗展现了一个可怕的年代,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了一个大写的人!
语文以其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特性和审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通联:四川简阳市阳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