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荣
(江西省会昌中学 342600)
高中物理被认为高中比较难学的学科,其中的原因是学生认为高中物理规律多,背下了规律,要么不会用,要么会用错.学生死记公式和规律,解题时死套公式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物理解题中易入的误区比较多,本文将以《万有引力与航天》为例,分析几个比较常见的解题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从而避免陷入其它知识的解题误区.
误区一: 死记结论 胡乱套用 思维僵化
例1(山东理综2015年)如图1所示,在地球和月球连线上有一个点叫拉格朗日点L1,在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在该点的物体可与月球一起绕地球运动,周期与月球相同.科学家设想在拉格朗日点L1建立空间站,让它与月球同周期绕地球运动.以a1、a2分别表示该空间站和月球向心加速度的大小,a3表示地球同步卫星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a3>a1>a2B.a3>a2>a1
C.a2>a3>a1D.a2>a1>a3
错因分析认为合外力只是空间站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误区二:不理解字母物理意义
例2在浩瀚宇宙中,两颗恒星距离较小,它们是在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运动,称之为双星系统.在浩瀚宇宙中,有很多双星系统.设某双星系统A、B绕其连线上的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2所示.若AO>OB,则( ).
A.星球B的质量一定小于星球A的质量
B.星球B的线速度一定小于星球A的线速度
C.双星间距离一定,双星的质量越大,其转动周期越大
D.双星的质量一定,双星间距离越大,其转动周期越大
正确解析设双星质量分别为mA、mB,轨道半径分别为RA、RB,两者间距为L,周期为T,角速度为ω,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RA+RB=L③
根据OB vA=ωRA,vB=ωRB,B正确. 联立①②③得G(mA+mB)=ω2L3 可知C不正确,D正确. 误区三:急于求成 不重视物理量的变化 例3(新课标全国·2012年·)假设地球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已知半径为R.一深井深度为d.深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 ( ). 1.老师教学时要引导好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 老师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直接给出一些规律或结论.不重视过程教学,不推导过程,不分析规律的适用条件,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练和老师讲题上.这样容易形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这种教学行为是与高中物理科学素养的要求是背道相驰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把这种能力将来可以运用物理思维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所以说,老师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正确教学模式去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对规律和结论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在解题中以不变应万变. 2.学生学习中养成正确的解题方法 学生在平时学习,总是带有一定的惰性,希望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在解题时用这把钥匙解开所有的题.所以,学生对老师或书中给出的结论非常感兴趣,希望套用它去解决所有的题目.而这种缺少分析与推理的解题往往带来的是错误的后果.也有的学生跳入题海,认为多做题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可能在题海中“溺水”.那么学生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重视每一条规律或结论的推导过程 (2)重视规律中每个字母的物理含义 (3)重视每一条规律或结论的适用条件 (4)解每一个题目都应该认真审好题,并通过分析解题,而不是胡乱套用公式去解题. 总之,高中物理解题易陷入的误区很多,本文通过《万有引力与航天》这章知识常见的误区分析.其实解题中的误区就是我们老师教学中的误区,也是我们学生学习中的误区.希望对读者有一定帮助,并能举一反三,尽可能避免陷入解题误区,尽可能的在“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要求下展开教与学.二、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