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朱蕴青
民国文献属于图书文献发展阶段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历史文物性价值。以历史文物性层面分析,民国文献作为文物珍品,具备极强的历史文物性价值,我国在1958年组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把古籍下限定为辛亥革命前,随后由于50年后古籍的关注程度加大,特殊文献下限延至50年后,民国文献被列入保护范围内。从相关数据资料上看,我国各大图书馆中关于建国初期文献储存量逐渐减少,使得民国文献价值一路飙升,文物价值明显化。现阶段,版本界古籍版本研究蔓延到民国文献,当代藏书家提出新文学版本,形成独有的术语系统,也使得民国文献成为版本学分支。
(二)艺术代表性价值。民国文献中包含着很多艺术珍品,民国正处于近代出版业和印刷业初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西方机械印刷排版技术引入,使得石板印刷、泥版翻铸铅版印刷、照相铜锌版印刷、平版胶印、照相凹版印刷等国外印刷术和中国传统雕板印刷术共同存在,使得民国文献印刷版本形式多样,但由于近代出版业兴盛时期后,印刷术很少应用,多数印刷技术已经失传,仅存民国文献可以体现出近代出版业发展初期的的印刷水平和印刷技术,并存在大量图案精美、印刷考究的文献,艺术价值极高。特别是珂罗版印刷字画,这是20世纪20年代源于日本的印刷技艺,如今已经消失殆尽,仅在北京与上海还可以找到,日本也很难找到,也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这一历史文物得以流传。
(三)学术资料性价值。文献是历史足迹的验证者,史料研究价值巨大,而民国文献虽然文物价值不比古籍,艺术代表价值受当时环境影响,但学术资料价值确是独特唯一的。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变动的主要时期,也是我国数千年剥削制度的终结,相邻社会主义新中国时代。当前,要想全面了解中国,必须要了解中国的以前,这就凸显出民国文献的重要性。民国时期作为学术界“第三个诸子百家争鸣时代”,在文化和学术方面继承了晚清特点,学者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状态,各种文化、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碰撞,形成文化争论和文化借鉴共存的学术发展盛世,记录各个学术的发展和演进,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极具学术价值。除此之外,报刊是民国文献的重要内容,在学术资料中地位十分重要,我国近代报刊始于19世纪,这是中国乱世时期,以剪辑的形式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形象鲜活、价值多元,当时思想宣战也主要以报刊为载体,包括《新青年》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重要新文化运动领头人发表争论和杂文,成为思想斗争的主要阵地。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报刊似乎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记录当时社会事件,具备新闻学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通过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民国时期出版图书超过124000种,通过《民国珍稀短刊断刊丛书》筛选后录入1800种,可见民国文献数量巨大,但历经天灾人祸后,文献数量有限,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有67万件,上海图书馆藏有40万件,南京图书馆藏有70万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有25万件,吉林省图书馆藏有16万件……,同时,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也存有一定的民国文献,规模一般在1万件左右。民国文献的保护障碍有以下几方面:
(一)纸质资料的自然消亡。民国文献脆弱的原因之一是受当时造纸印刷装订质量影响,以国内外通用标准为主:一是造纸原材料,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造纸选择的材料为耐久性高的植物韧皮纤维,以纯手工工艺为主,化学原料添加剂量极少,使得纸张制造完成后偏碱性,纸张质量和韧性较好。民国时期,纸质需求量增加,传统植物韧皮纤维原料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造纸原材料改为机械磨木浆纸或是酸性化学浆纸,传统造纸逐渐转变为机械造纸,纸张质量远远低于传统纸质。二是由于原材料的改变,纸张为酸性,文献纸张的最佳酸碱度是弱碱性,通过酸碱度检测,我国民国文献纸张酸碱度PH值低于5.0,严重酸化。三是民国文献装订工艺较为特别,以便于携带和阅读为目标,但在装订质量与装订方法方面有所欠缺,很容易造成掉皮或是掉页等情况,这给民国文献的保护增加了难度。
(二)文献保护观念欠缺。除了民国文献自身客观保护障碍之外,文献保护意识的不足增加了民国文献保护难度,我国建国后某阶段,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将民国文献归类到封、资、修精神文化中,保护程度不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尽管思想解放,民国文献还没有解禁开放,一些图书馆以古代文献为重点保护对象,却没有意识到民国文献的价值,文献保护观念十分欠缺,这是民国文献走向人为流失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尽管民国文献保护意识日渐觉醒,但却存在区分化现象,一些革命文献、精装精印、手稿以及进步书刊等革命性资料被单独区分出来,并设置“新善本”,善本特藏部中的民国文献收藏标准是思想标准、历史标准、艺术标准,主要以革命文献、进步文献为主,这种保护观念和保护意识的欠缺,让极具价值的民国文献逐渐走向消亡,究其根本,除了自身纸张因素之外,民国文献没有建立一条供需价值链,没有需求就是没有使用,而没有使用又何谈保护。对此,可以借鉴古籍的“逆袭之路”,拯救民国文献,在国家政策法规的领导下,全民参与,实现民国文献的保护。
(三)技术与资金的不足。在民国文献保护中,为了做到原生性保护,最好的方式就是借鉴古籍修复方式,但在实际走访中发现,这种加封牛皮纸的方式会加快民国文献纸质酸化,针对破损严重的古籍以托裱为主,但是由于民国文献多为双面印刷,这种保护方式并不适用;一些地方通过纳米镀膜技术进行文献加固,但由于使用中会造成文献的破坏,不被文献保护专家认可;国外图书馆多采用脱酸处理技术,消褪纸黄,提高纸质韧性,但由于设备、原料昂贵,脱酸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我国收藏机构基本上没有独立承担能力。
民国文献老化属于不可逆的化学变化过程,从泛黄、酸化到机械强度消失,最终彻底消失殆尽,而文献保护就是延缓这一过程,修补破损文献,协调藏和用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保护目的。
(一)改善储存环境。在进行民国文献保护中,要先从储藏环境入手,合理控制储藏室温度,将其控制在18-22℃内;合理控制储藏室湿度,降低湿度控制在50-60%范围内。根据文献物理、化学特征,控制储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适当给予采光处理方式,过度太阳光线照射或是直射,会造成民国文献纸张的破损和老化,结合储藏室内结构特征,科学安排书架位置,对民国文献设置防光隔离层,以实现对民国文献的防光处理。若受客观因素影响或是主观因素,没有设置防光隔离层,管理人员需要在白天拉下窗帘,室内开灯,这样会增加保护成本。同时要配置相关保护设备,对民国文献进行强酸化检测,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有效结合,保证民国文献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监控民国文献纸张酸碱度变化,根据纸张酸碱度制定针对性保护对策和应对措施。针对特藏或是珍贵文献,要制定保护装具,包括中性和微碱性材料的书盒、书柜以及函套,并与地面距离10cm,阻止民国文献纸张的酸化和老化,减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实现对民国文献的保护。
(二)强化保护意识。首先,为了真正实现民国文献的保护,要进一步强化民国文献保护意识和保护观念,借助编辑和出版民国书籍文献的方式进行民国文献使用和宣传,做好用户调研,出版二次文献,强化民国文献史料和现代化媒体的合作,宣传民国历史,引起社会各界对民国文献的重视,进而逐步树立保护意识。其次,宣传民国文献的价值,对民国文献脆弱性和独特性进行特殊教育,提醒大众民国文献的脆弱与珍贵,使得民国文献被小心谨慎使用,防止破损或是撕裂。再次,遵循阅览室相关规章制度,以保护民国文献为基础进行日常使用,少复印、少拍照,让大众尽量使用复制品,控制纸质文献的流通,设定阅览室范围和数量,提高服务对象的门槛,尽量以高素质人群为主,设定借阅次数和借阅时间,降低民国文献破损概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呼吁爱好者积极参与到文献保护中,辅助图书馆进行民国文献管理,不仅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三)创新保护技术。1.脱酸技术。现阶段,大多数民国文献均已发黄,这主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中纤维素出现水解反应,而纸张酸性物质在水解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纸张PH值越低,酸性越大,越容易出现水解反应,纸张会被严重破坏。通过实验证明,纸张若为中性或是偏碱性,会减缓这一反应过程,延长纸张的保存时间。对此,在进行民国文献保护中,要创新保护技术,多以纸张脱酸、纳米镀膜的方式为主,提高纸张的酸碱度,防止纸张过分酸化,包括显色鳌合脱酸法、碳酸氢镁水溶液脱酸法、碱性鳌合物有机溶液脱酸法,灵活使用,实现民国文献长期保存。2.修复技术。民国文献修复是通过专业修复和帧裱技术修补文献原本,实现文献原貌再现的目的。这种修复方式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尤其针对破损严重的文献,保护效果显著。在实际修复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破损程度对民国文献进行划分修复等级,制定合理的修复计划,坚持质量原则,尽可能还原文献原貌,避免对文献原件的破坏。借鉴古籍修复经验,结合文献纸质特点,合理选择修复手段,纸质未老化的文献,湿润撕裂处,并用浆糊粘接;纸质老化严重的文献,以透明薄纸进行粘接;针对污损文献,采用机械摩擦法,科学处理。当然,目前的文献修复技术尚未成熟,修复效果仍不理想,需要从业者和研究者加以探索,寻求新的修复技术,实现民国文献的保护。3.抢救技术。在进行民国文献抢救中,从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入手,二者兼顾,对破损严重到无法提供借阅的文献,缩微复制和数字化扫描,将文献内容进行复制和载体转移,提供给读者,进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民国文献的保护中,要意识到民国文献的价值,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和保护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民国文献保护中存在的障碍,提出针对性对策,逐一攻破,提高保护技术,改善储藏环境,进而实现民国文献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