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鸿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青少年是我国人口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少年强则中国强”,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身体素质都是当下青少年教育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根据青少年身心健康现状,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当下中小学教育机构和每个家庭给予高度重视。
近些年“中国造”屹立在世界舞台上并引起全球各界关注,这表明我国经济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一定高度,国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精神追求水平达到新高度。与此背景下,较早先青少年而言,现在青少年特点及个性较为突出。
现今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即便在二胎政策放开后,许多青少年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多受“隔代亲”的影响,出现“王子病”或“公主病”。来到学校后,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表现出不愿意同教师和同学交流,性格较为孤僻;或者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导致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矛盾,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使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成了闲时时候打发时间的重要手段。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家庭因父母工作繁忙,孩子交由祖辈或托管机构负责,为保证安全,孩子经常限制在有限空间范围内或通过电子产品的使用来度日。长此以往,青少年不但失去与外界充分接触并成长的机会,更将直接导致其不爱运动。研究表明,现今肥胖、近视、脊柱类疾病是困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托智能手机存在的新媒体方式消耗着人们的时间,导致青少年不爱运动,影响着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人和动物最为突出的区分点便是“社交”,社会因人类社交活动的存在而发展。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深入改革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让青少年掌握文化知识,更是要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其中包括社交能力。20世纪90后,受物质水平的限制,青少年阶段小伙伴一起玩耍为常态,其中不乏团队合作游戏,如集体跳绳、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小马过河等,而如今大部分青少年的时间被网络虚拟世界占据着,孩子们在一玩耍的时间少之又少,团队合作游戏往往以建群、组队打网络游戏为主,此方式虽能使青少年克服时间和空间限制,但从沟通、合作等社交能力的培养来说,显然不符合当下青少年素质教育初衷。不少家长表示,网络游戏不仅让青少年荒废了学业,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呈现严重不足,日后青少年步入社会能否适应或能否生存下来让人担忧。
创新是民族之灵魂,任何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教育部多次把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改革重点内容,青少年处于创新能力和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此阶段青少年创新思维难以形成雏形,则必将影响其日后生涯中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少研究表明,虽然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在个别群体中呈现较为突出的水平,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啦啦操源于早先部落社会的一种意识,具有振奋士气和精神的作用,如早先部落男丁外出狩猎或打仗,经常会以一种欢呼、手舞足蹈的意识来鼓励狩猎者或展示,盼望他们凯旋。啦啦操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式足球,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啦啦操于2001年进入中国,并在短时间内受到国民喜爱,啦啦操也因此被应用至各类体育比赛中。当然,啦啦操领域的专业比赛同样成为一类竞技项目,表明啦啦操因青春活力、鼓舞他人及自己等特点被肯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啦啦操虽然表演过程能让人有视觉上的享受,还能鼓舞即将或正在比赛的运动员,但啦啦操表演及训练却并非易事。
啦啦操表演过程中充满着青春与活力,如果表演者不具备一定的体能素质,势必难以完成此类能量消耗大、协调性要求高的运动。
啦啦操训练过程为运动场表演所需,表演以团队形式呈现,各队员间的协调与合作将直接影响啦啦操表演形式和美感。如果队员之间合作不强,那么体育赛场上的啦啦操就会呈现出“张牙舞爪”之势,不仅难以呈现啦啦操之美感,更难以鼓舞运动员甚至影响运动员比赛。
啦啦操一般动作较为轻快,要求训练者或表演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细胞,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协调能力,避免训练过程中受伤或表演过程中出现失误等情况。
创新是任何一个民族和行业的灵魂,啦啦操也不例外。虽说啦啦操起源于美国且服务于体育赛事,但在创新时代的当下,啦啦操不应仅限于此。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艺术形式多样且璀璨,我们应将部分优秀文化元素创新性地融入啦啦操中。
从当下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来看,提高青少年运动活力、培养其社交能力是当下素质教育深入改革背景下的必经之路。啦啦操作为一种充满青春与活力的运动形式,其融入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比足球、篮球、田径跑步等剧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啦啦操相对温和。有研究者表示,可将啦啦操看作一种体育运动,啦啦操训练融入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后,青少年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其运动意愿将会大大提高,啦啦操训练此时成为过渡到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一个过程。
啦啦操不同于跳绳、跑步等一般运动,它是团队式运动,仅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啦啦操训练过程中,青少年需要接受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训练,青少年之间如果存在训练困难必须第一时间向教师报告,这无疑是培养青少年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时机。此外,不同青少年因理解能力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啦啦操训练过程中技能掌握程度自然不一,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每名青少年的训练情况,在青少年之间加强沟通,并对不同的青少年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这无疑也是一种培养青少年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啦啦操训练中需要青少年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分享成功经验,这个过程中青少年沟通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再者,啦啦操训练过程中,对节奏的掌握对青少年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则会导致训练或表演出现瑕疵。
啦啦操训练过程中青少年需要学会协调身体各部分,如果身体协调不足有可能影响表演美感甚至导致表演失败。当然,在长期啦啦操训练过程中,青少年不仅能有效避免剧烈运动对身体可能造成的伤害,还能逐渐提高身体素质。研究表明,身体素质的提高会提高个体运动运动意愿,运动意愿的提高对个体开朗、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对“网瘾”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亦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啦啦操具有浓郁的青春活力,且具有时代特色,如果啦啦操一直沿用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元素,势必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因此,大多数啦啦操都鼓励训练过程中进行创新,如把时代特色元素、民族特色元素、运动特色元素等融入训练过程中。青少年处于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将啦啦操训练融入教育体系中就是鼓励青少年通过在学习、生活中总结并将特色元素融入其中,展现啦啦操新时代的青春与活力。可见,啦啦操训练可有效提高青少年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养成。
啦啦操训练融入青少年教育中对其运动细胞、身体素质、沟通协作能力及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与素质教育改革下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相同。笔者认为,家长和教师应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引导青少年进行必要的运动和社交活动,避免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虚拟网络游戏中,继而造成性格缺陷。当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改革力度,从体育教学角度出发,尽量将一些青春活力突出且利于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运动项目融入教学体系中,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