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欢勤 奉贤区教育学院附中
为了践行素质教育并推动新课程改革,许多学校开始开设体育课程,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实质条件,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更多丰富好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融入该课程教学实践之中,让学生产生于不断的学习动力,在个人学习热情的指导之下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其中体育竞赛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有裨益,老师需要注重不同体育竞赛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体育竞赛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总称,由不同的体育项目活动所组成,大部分的体育竞赛都需要设置一个总裁判,总裁判需要根据不同的比赛规则以及比赛要求监督运动员的竞赛行为,保障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公正性。在落实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许多学校以体育竞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精髓,从而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和实践运作的过程之中提高个人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体育竞赛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强调,这种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形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的综合提升。
但是与其他的教育教学模式相比,体育竞赛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在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之前,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小组教学为主体,对学生的体育实力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分析及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分小组,保障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实力相匹敌,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公正性,保证学生产生更多的参与积极性。其次,老师需要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赛原则以及指导标准,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真正的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体育竞赛教学实践活动的任务。最后,老师需要注重裁判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避免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在体育活动过程之中的参与表现来对每一个小组成员进行公平合理的裁定,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精髓,从而真正的实现自我教育。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体育竞赛的运用尤为关键,老师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手段,抓住新时代改革背景之下体育竞赛的新标准和新要求,调整后期的教育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背景,以此来实现有的放矢,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学有所获,对体育这门学科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都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老师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利用体育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初中体育要求学生完成不同的基础练习动作,但是老师无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参与积极性,没有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改变教学模式时,老师可以结合竞赛教学的相关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解读,开展多样化趣味化的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竞赛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发挥出个人的光与热,主动承担相应的小组任务,为小组赢得荣誉。
一个自由且宽松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主动的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与老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和沟通。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以一对一的授课为主体,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各类不足进行简单的纠正,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尽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保证教学进度,但是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难以释放学生的天性。对此,老师可以巧妙运用不同的体育竞赛教学实践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尽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以及消极对待心理,让学生能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时主动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参与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个人体育素养以及身体素质的综合提升。老师只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以及竞赛教学的模式来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不同的训练环节,将个人的主体经历与自主实践相联系,集中精力与老师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保障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投篮时老师需要尽量避免简单的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产生许多的负面情绪,同时实质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老师可以以小组教学为主体,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和沟通,培养个人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竞争意识。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构建高效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意义重大,传统的体育教学直接以简单的模仿为主体,这种单一且机械的教学模式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质要求,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采取竞赛的形式完成前期的教学环节,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参与热情有所区别,老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收获,对体育竞赛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掌握体育参与的重要技巧和要求,真正的意识到体育对个人良性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从而实现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水平的综合提升。比如老师可以播放历年奥运会和世锦赛中中国女排的比赛视频,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中国女排精神,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调动个人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体育竞赛教学策略和模式的应用尤为关键,老师需要注重对不同体育竞赛活动的巧妙应用及分析,坚持学生的核心定位,了解体育教育教学的核心要求,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充分发挥体育竞赛教学模式的引导作用及优势,保障学生在自由些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实现个人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素质水平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