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贞
摘要: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上实现“四结合”,即语言和文章的结合、语言和文学的结合、文学和史学的结合,“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是每一位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了“四结合”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 四结合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就读高中阶段学生的增多,中职学生的生源日渐萎缩,学生素质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突出表现在:书写错别字多、词不达意、口语表达不到位等。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笔者以所带的数控1333班为例,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实践语言和文章的结合、语言和文学的结合、文学和史学的结合、“现实”与“虚拟”的结合等“四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语言”和“文章”相结合
语言和文章相结合,语言指口语表达能力,文章指写作能力。说、写能力相结合,本来是非常普通的一件事。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同学平时能说会道,天南地北都能侃,可是一到写作课,就抓耳挠腮,大脑一片空白,干巴巴地凑字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用片断写作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无论说和写都要先立意,通过制定一个计划表,以一年在校学习时间为限,第一学期上半学期,从最贴近学生的日常实际中确定一个主题,字数50—100字,不超过100字;第一学期下半学期,不具体确定主题,给定一个范围,字数从100—200字,不超过200字;第二学期由给定范围扩大到自拟题目,字数300字以内。
为了保障学生完成率,笔者充分利用每周晚自习值班时间,督促学生根据计划表完成写作训练,并在语文课堂上按座号顺序由2位同学在课前10分钟上台诵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地将语言和文章相结合起来。经过一学年持续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比刚入学时有了显著提高,语文考试中30分作文基本都能得20分以上。
二、“语言”和“文学”相结合
“语言”和“文学”相结合,这里的“语言”,包括范围较广,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修辞学等都算在其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辨字形,不知字音,不懂字义,而随意乱写、乱念、乱用。比如,把“山岚”中的“岚lan”读成“feng”把“马厩”中的“厩Jiu”读成“ji”,把“荼毒生灵”的“荼”写成“茶”等。类似这样的错误在平时的作业、考试中屡见不鲜。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要改变这一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只能靠平时的日积月累。为此,笔者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作业时,着重抓生字词的音、形、义内容,使学生对形声字、会意字进行理解、掌握。每個月对学习过的易错汉字进行音形义的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字体结构,了解形声字、会意字知识,这样消灭错别字时就比较容易。
除了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外,还要学会正确使用。比如,近年来,由于成语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成语的运用也成了中职考试的内容。要正确使用成语,必须理解成语的特点、来源等知识。如成语“万人空巷”出自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指成千上万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使里巷空阔冷落。但是学生往往从字面上去理解,把它解释成街巷空无一人。因此,在布置每篇课文的预习作业时,对于课文里出现的成语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查清意思、出处。了解了成语的来源,意思,就能防止理解和使用上的错误。通过一学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对一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成语就能记住意思,并能在语文基础知识题成语使用是否得当这些题型上正确作答。
除此之外,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作为班主任,笔者在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时,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要求每个学生带2本以上的图书到班级,并订了多种报刊、杂志,利用每周二下午的班会课时间,共同分享经典。可以是一首诗、一段话、一篇作文,可以谈感受、谈收获,也可以照本宣科,读经典文学作品。例如,在讲授老舍《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在课外拓展作业上,有位学生分享了香港电台主持人梁继璋送给儿子的备忘录《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见》。这封备忘录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也让学生感悟到有缘相处在一个班级是多少不容易的事,毕业后也许再也无缘相见,值得好好去相处和对待。有了这样的感悟和认识之后,原本因为一些小矛盾引起纠纷的两个男生宿舍,主动和解,班级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三、“文学”和“史学”相结合
“文学”和“史学”相结合,指语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和历史也是紧密相连的。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表现出作者的内心颇不宁静。至于为什么不宁静,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理解。这篇课文写于1927年7月。历史上1927年,中国连续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蒋介石公然背叛了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了低潮。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朱自清先生处于彷徨与苦闷中。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结合这些历史知识,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本文的文眼。
又如讲授《鸿门宴》这篇课文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要理清楚座次顺序,首先要知道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因此《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分析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并加以运用。在公务员考试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道题: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参加宴席,应该如何就座?掌握了《鸿门宴》中的座次知识,解答这道题就轻而易举了。
四、“现实”和“虚拟”相结合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今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所有教学活动的重要课题。“现实”与“虚拟”相结合,让面对面的现实课堂依然存在,而存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课堂,则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和拓展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也为学生阅读、写作提供了廣阔的应用舞台。同时,虚拟课堂的使用,让具有“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学生在“触网”中不知不觉掌握全新的、高效的阅读和检索方法,从而掌握信息时代所应具有的阅读方式。
笔者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都非常差。这些学生学习有个显著特点,即课堂上课态度消极、看书写字应付了事,学习效果较差,而从网络上学习态度则较为积极,效果也较为明显。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过程为例,虽然该篇课文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故事性较强,但由于《水浒传》来源于话本,语言虽然具有口语化的突出特点,但毕竟是几百年前的明朝语言,与现在的口语习惯大相径庭。对于阅读水平较一般的中职生而言,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并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困难重重。课堂授课期间,虽然笔者在课件中植入了较多《水浒传》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并配以精美的图画和动感十足的视频,但教学效果仍旧一般。课后,笔者在班级群中分别播放了新旧两版电视剧《水浒传》中关于林冲在山神庙遭受迫害的两段影视视频,请大家观看后谈谈自己的心得,并比较两个版本电视剧哪个拍得更精彩,与课文文字描写有什么出入。一石惊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后,在群里争先恐后发言,人均评论达6条。既评论电视剧的孰优孰劣,又谈论林冲的心存幻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一些同学甚至通过研读原著,提出他拍摄这一章节的计划,想法虽然有些幼稚,但可以明确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持续多日的微信群讨论中,学生们带着兴趣多遍通读课文,对课文的主题思想以及语言描写、环境描写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理解,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在《走进论语》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也通过虚拟课堂,引导学生去认真体味《论语》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写成短文,在现实课堂上学习交流。正是借助“虚拟”课堂
微信群、公众号、校园论坛等载体,多数学生进入了新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空前浓厚,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学习潜能也得到激发,阅读理解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这些都是笔者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感受到,虽然如今的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为浓厚,但因受语言文字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别的学科相比,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耐心教学的同时,更应积极探索语文课堂“四结合”的实践途径。这将有助于中职生掌握“日常生活和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同时有利于中职生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叶秋,语文修养[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 8.
[2]张学成,《史记》人生艺术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 5.
[3]陈平等,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指导用书(上、下册)[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