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溢艳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下,使其教育理念与生产要求发生了转变。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重点在于强调实践育人,并且将实训基地作为重要的场所,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对于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而言,需要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理论出发,重点分析当前实训基地在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以便于为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产实训基地 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路径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 2017JSJG330)研究成果。
早在2006年开始,教育部和财政部就开始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计划”,并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示范。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国家对于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必须要探索管理评价方案,明确其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的主要管理体系
1.共享模式
共享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评价过程中被普遍使用,且这种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自由程度较高,校企双方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利用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来开展项目合作。从具体内容来看,一般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来实现,学校提供专业的人才储备与部分场地,企业投入设备、技术等项目,双方共同开发生产和实训项目,并制定好实训制度。另外,也有校企合作股份制管理方式,对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创新,按照出资双方在股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来明确责任与义务,以法律合同的形式最终确定。从这一管理体系来看,不仅可以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还可以获取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企业参与实训机体管理过程中也能降低劳动成本,储备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不过从这一评价模式来看,企业更看重的是生产结果,学校则是基于实际教学现状出发,双方可能在利益诉求方面并不能保持一致性,很有可能影响到双方工作的稳定性。
2.企业主导
企业主导方式是通过企业组织生产和实训的方式来进行建设和管理,主要以企业经营型为主,集中表现在企业将分公司、子公司等建设在学校周边,学校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展开自我经营,并且承担了部分学生的生产实训任务。部分企业为了后备人才的获取,也会将一些产品和设备赠送给学校和学生。这样一来,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也能减少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负担。然而这种方式的缺陷同样非常显著,即企业往往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实训教学方面并不能做好应尽的责任,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学校主导
学校主导与企业主导模式相对应,主要表现为学校主导生产和实训过程,如校办企业,承担了学生的生产任务,同时也可以面向市场寻求一些简单的项目外包,真正基于小学需求来坚固生产和实训工作。这样的管理体系在自主性和稳定性上更加突出,可以明确教学重点,但是该方式的缺陷在于学校的双重身份可能会导致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产生,再加上学校本身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对于市场的观察、判断、反应与管控水平会低于一般企业,经营成果的有效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学校的资金来源与资金投入比较有限,在硬件条件与基础设施水平条件较好的前提下可以完成相关工作,如果对于一些一般院校或是刚起步阶段的职业院校而言,这种方法的参考价值显然会有所下降。
4.其他管理方案
一般情况下共享模式、企业主导和学校主导是三种典型的实训基地管理方案,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管理方案,院校之间的联合管理,不同的院校按照自身需求來实现优势互补,共享管理资源。虽然从效果来看,可以大幅缓解单个学校在场地、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缺陷,然而从其局限性来看,仍然非常突出。一是联合式管理体系很难避免内部竞争的存在,因而为了满足双方的收益,必然要通过沟通来建立合作意识。二是不同院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办学思路等工作的方向与做法会存在缺陷,所秉承的管理原则同样有显著区别,所达到的合作深度可能不能满足双方的实际需求。
二、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评价的问题与成因
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的需求和教育教学发展的深层次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纷纷开始了实训基地的评价建设工作,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指导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让这项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很多院校在实训基地评价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应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展开针对性研究。
1.内部因素
实际上,从内部管理因素来看,管理体系缺乏和管理观念问题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在缺乏市场调研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往往对设计思路、设计定位不够准确。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结合学校的专业情况和实训基地组织管理方案来采取统一管控模式,并避免过于形式化的管理方案,尤其是在建设方面需要有更加长远的规划和视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结合院校的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时间比较晚,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当中年轻教师所占比例普遍较大,很多教师也缺乏在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虽然院校考虑到了这一方面的问题,然后邀请了一些行业领域内专家或企业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实训指导,但对于管理评价工作来说,这显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也是一项利弊共存的工作。
2.外部因素
(1)资金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实训管理的水平与设备使用的要求较高,所以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评价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性保障。我国在各级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托国家财政的支持,但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无法达到普通高等教育的水平。从实际现状来看,短期内还无法解决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基于这一原因,国家也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资金问题,如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但企业本身更加偏向于考虑经济效益,院校考虑到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而言,资金的投入必然存在着局限性,无法有效地发挥实际作用。
(2)政府管控问题。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是为了让高职院校能够在校企合作等工作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和权力,履行应用的职责和义务,使得校企合作在实践过程中顺利进行。所以政府部门是否加强管控,增强调控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情况下政府部门的调控手段未结合档期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发展状态与区域经济敷设水平,对于实训基地的评价建设工作与发展方向问题未能给出合理指导,无法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模型构建方案
1.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符合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即在制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高职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需要符合实际要求,标准合理,每项观点的层次要清晰明确,从而认识到指标的导向性。由于指标本身是具体且可以测定的,所以管理目标也应该进行调整,朝着如何管理好实训基地这一方面进行设计评价,而不是盲目地进行设备投资、数量管理等。将指标尽可能地进行量化,如实训课时的开出率、教师比例管理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指标既可以包括对定量的测量,也可以包括对定性的测试,在同一级内的各项指标需要独立进行,以便于展开更加合理的判断。
2.评价模式选择
一般情况下有关于实训基地管理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从总体需求上可以分为专家评价与经济分析两种类型。专家评价法通过专家的主观评判作为基础,属于一种定性评价方式,并不会受到数据信息的严重影响,可以避免因统计数据的缺失而影响到结果。相比而言,经济分析方法则是按照实现商议好的不同经济指标来对不同评价对象进行管控,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规划和科研成果分析等。
3.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决策目标与考虑因素都应该按照相关分析分为不同层次,描绘出层次结构图后,利用熵权值法来修正不同的权重。
4.评价模型运用的步骤分析
通过构建出的具体管理评价模型,可以确定具体的操作步骤。具体来看,学校可以先行选择实训基地的专家,在管理评价当中参与到实际的实训建设工作当中,并按照评价体系表的相关要求来得出评价对象的最终结果。总体来看,采用实训基地管理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进行综合评价,提升了权重确定过程中的准确性,最终的评价结果会更加合理,可以真正地对实训基地管控工作提出参考性意见。另外,评分体现了实训多元化管理的要求,有助于在各项制度上不断地完善。
四、评价指标体系下的管理工作
1.校企合作机制下的行业参与模式
实际上依靠两者合作关系所维持的校企合作必然在稳定性上有所缺乏,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建立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企业动机和高职院校管理目标不相同的前提之下,需要分析如何才能有效地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管理,调动企业、行业的积极性。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一些其他国家的实训管理体系,如以德国为例,德国采取的是“双元制”管理体系,其中“一元”为在职业院校接受专业教育,“二元”是在企业内部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在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过程当中,其中有一年左右的时间需要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的实训,同时在校学习期间也有良好的设备和教学条件作为技术支持,学生在毕业后也能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部分企业在这一方面有良好的传统,承担了职业教育中的部分经费。此时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具有双重身份,会与企业之间签订培训合同,作为企业“学徒”;同时他们在学校中也会接受理论教学,作为“学生”身份获取职业知识。可以看到这种管理经验也可以说明企业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下的重要地位。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适应我国高职教育的法规、政策等,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考虑到企业高度重视经济利益,可以采取激励机制,仿照企业的运行运作过程,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践经验和管理方式,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问题;而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劳动力,确保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诉求问题。
2.重点解决资金问题与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除了自行投入资金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工作当中,还应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财政支持项目来重点解决设备、人员、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为企业生产基地,每个工序都能安排学生轮流定岗,既节省了场地,也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生产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奠定基础。当然,资金问题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时间有着密切联系。虽然在一般条件下,校内生产性实训设备与技术水平很难做到与岗位完全相同,但也应该根据现有的硬件资源和经费储备来整合当前的设备和人员,按照实际的工作需求,重视内涵建设。
3.制度保障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制度的执行力度与执行过程,才能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从根源上提升评价指标体系下的管理水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着手建立相应的制度,包括工作档案管理、实训指导、实训设备管控等,目的在于针对实训室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会涉及更多的管理部门与工作组织协调,此时还应该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之下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且建设制度的重点在于保障和实施,从制度层面确保工作规范化,切实保障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这一方面,美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工作比较完善,在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户到地位,其企业为核心,实现交替管理,以完善的制度建设来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我国的职业院校在开展日常工作时也应该建立贯穿于学期各个阶段的检查制度与监控制度,保障各个环节能够减少问题的出现,即便有问题的产生也能及时地解决问题。政府、企业、院校等多个参与主体共同构建的质量监控体系也是保障实训基地管理与评价体系开展的基础性条件。
4.“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队伍建设是重点提升教师素质的做法。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確提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考虑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例如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培训、进修环节当中,同时院校本身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教师可以进入企业的一线生产部门进行能力锻炼,从亲身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实践经验,以便于教师在学校内部积极地承担教学任务。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要求,院校还可以通过信息沟通的方式获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制定课程实训标准,构建良好的合作平台。
五、小结
本文分析了当前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评价现状,并建立了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相关的管理评价模型,借鉴参考了国外职业教育的管理经验,采用量化评价方案来为院校的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和参考。实际上,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实践性要求,为企业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既关系到院校本身的长久发展,也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实现产业和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在人才培养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方面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按照岗位职业标准来构建其中的内容,建立工作导向下的教学体系,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一兵,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8(27).
[2]陈菲,仇邵平,校企共建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绩效评价研究——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赵燕,欧阳驹,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模式构建研究——以旅行社管理专业为例[J].卷宗,2012(2).
[4]葛启文,校企共建共享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究与实践——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