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陕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师范大学 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青少年运动员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青少年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遇,使青少年运动员的角色身份、价值取向呈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但也正是由于多元化的发展,青少年运动员陷入了角色冲突的困境。研究表明,严重的角色冲突不仅会降低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甚至会对其人际关系、认知行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因此,如何平衡和解决青少年运动员的角色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社会角色理论,对青少年运动员角色冲突的表现维度以及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发展。
“角色”一词是源自戏剧表演的概念,20世纪20至30年代被社会学家引入到社会学领域,用于研究社会结构以及个人与社会发生的关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扮演某些角色,角色为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提供了模式。社会角色理论关于角色的基本观点是:“个体在社会中占据的某个位置。”他们在这些位置上所进行的角色行为取决于社会期望以及角色规范决定的[2]。个体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社会期望和他人评价。由此可见,社会角色是一套以社会位置/地位—角色规范—社会期望所组合的行为模式。
青少年运动员是指在13至19岁年龄段,经常参加体育训练竞赛,且具有较高水平的个体。青少年从选择运动员这一角色任务时,就需要承担该角色的责任和义务,遵从角色的角色规范。因此,青少年运动员的角色是一套有责任、有义务和有规范的行为模式,表现为一种符合社会期望的模式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结构,青少年运动员具有多重角色属性:在体育实践中,青少年是以“体育从业者”的角色去参加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而青少年运动员的“学生”身份是社会对运动员作为社会人的发展的普遍要求。因此,在社会实践中,青少年运动员需要遵循双重角色规范。
角色冲突是占据一定社会地位个体与角色期望差别发生冲突的情境,即个体不能够遵循角色规范的要求引起的矛盾和对立[2]。角色冲突可分为角色内的冲突和角色间的冲突,角色内的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者本人系统内,角色间的冲突是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3]。由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制的不完善,青少年运动员角色定位不清,其角色冲突愈发明显。青少年运动员角色冲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其一,青少年运动员承担多重角色身份冲突。其二,两种矛盾的角色期望同时对青少年运动员行为提出要求时引起的冲突。其三,青少年因角色认同危机导致的角色冲突,角色行为与角色认知产生不协调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政治经济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教育全面普及,原有举国体制背景下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已不能够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被提到了一个高度。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就由“举国体制”转变为“体教结合”。在具体的实践中,青少年运动员需要承担“体育从业者”的角色任务的同时,还要需要承担“学生”角色任务。“学”与“训”两类活动是实现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基础。“学”是社会对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人发展的共性要求,是为其进入社会有多项的价值选择形成可持续的社会资本奠定基础;“训”是青少年个性特征的体现,是其作为具有运动天赋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4]。但由于文化学习和竞技训练的过程因时间、空间、精力以及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5],青少年运动员在学习与训练之间无法平衡,形成了一种矛盾,并引发角色冲突。
首先,从人接受教育知识、动作技能的发展规律来看,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动作技能的掌握最佳年龄段都在青少年时期,由此可见,“学”与“训”两类基础活动本就存在共时性矛盾。其次,两类角色任务也存在矛盾,“学生”角色身份需要他们接受文化教育以提高综合素质,而“体育从业者”的角色身份则要求他们刻苦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第三,人体的生理属性决定了青少年运动员体能、精力的有限性。最后,在竞技训练过程中,许多教练员以增加训练时间、加大运动负荷来提高训练水平,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时间被严重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因此,在竞技训练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因学训活动之间的矛盾性,青少年运动员难免会因身兼学习和训练双重角色任务产生角色冲突。
价值取向带来的角色冲突是运动员角色内部的冲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运动员的培养逐渐被放置于市场经济体制内,培养主体的多元化,使运动员的角色身份变得越来越开放,其商业价值也得到了开发。市场经济下,运动员越来越重视自己对环境的把控,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在运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这个时候青少年运动员就会陷入到由价值取向带来的角色冲突之中。2005年,“田亮被国家跳水队除名”事件以及2012年中国国青女篮队员“李明阳加入日本国籍”的事件都引起了社会民众激烈的争论,而争论背后的实质是强烈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博弈。
青少年运动员作为“市场主体”,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是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自我角色的期望。随着青少年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运动员对自己或所属集体(国家、俱乐部、运动队)以及周围的生活圈都有了更高的需求,当其环境不能够满足运动员的自我发展需求,他们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扩大自我的成长空间,以满足自我生存发展得需要。然而,从社会角色期望来看,青少年运动员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社会所期望青少年运动员塑造的角色形象是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从这个意义来看,当青少年运动员在面对个人价值与集体利益抉择时,社会对运动员的期望自然是奉献个人利益来实现集体利益,这也是运动员角色规范的要求。因此,当两种角色期望同时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行为提出要求时,他们难以抉择,此时他们就会到陷入角色冲突的困境之中,面临角色价值取向问题。
青春期的青少年运动员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涨时期,是人格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十分注重角色认同的意义,希望通过某些成就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角色认同,以完成“自我”构建。换一句说,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们特别注重别人对其角色形象的评价。然而,当现实条件不能与他们预期的成就行为相匹配时,他们就很容易陷入由角色认同危机带来的角色冲突之中。
青少年运动员在面临角色冲突困境时,会形成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以减轻角色冲突带来焦虑的行为。首先,他们会采取的防御机制是 “短暂逃避”[2]。例如“消极训练”“辍训”“玩游戏”等这种逃避行为是为了平衡角色认同带来的失落感。其次,部分青少年运动员会寻找一种“代替”方式来骗取角色认同。兴奋剂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证。纵观竞技体育中反兴奋剂的斗争历史,兴奋剂问题一直屡禁不止,并逐渐有向青少年蔓延的趋势。2008年6月全国青年游泳竞标赛中,一名青少年运动员兴奋剂尿检呈阳性受到处罚。此外,有学者对河北省近8年兴奋剂事件调查结果显示,被处罚的8例兴奋剂事件中,其中有6例是青少年运动员[6]。青少年运动员在面临角色认同危机时第三种防御机制是“攻击行为”如“侵犯行为”“态度恶劣”“不服裁判”“缺乏礼貌”“体育暴力”等,以宣泄角色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如2012年荷兰青少年足球联赛,几个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不满裁判的罚判将裁判殴打致死,以及2010年U17职业联赛中,北京国安二队与新加坡幼狮队双方球员发生集体殴斗事件都是较为典型的案例。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要消除青少年运动员的角色冲突,就需要进行角色调适。角色调适的主体是以青少年运动员为主其他多方共同参与完成,综合协调角色期望、角色认知以及角色行为三者的关系[7]。
解决由“学训矛盾”导致的角色冲突,就需要探寻“学”“训”活动之间的平衡。从青少年运动员自身来说,自我调适是解决矛盾的关键。首先,青少年运动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学”“训”活动是对全面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之中;第二,青少年运动员在一天有限的时间里需要完成训练和学习两重任务,合理支配和安排时间是维持训练和学习的平衡的关键因素;第三,学习和训练是两类不同的基础活动,在进行转化时,运动员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抵触和抑制[8]。因此,需要运动员拥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品质来克服这种抵触心理。从外部调节来看,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教学规划,有利于平衡运动员的学训冲突。其二,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两类活动的平衡。最后,家长和教练以及文化课教师对青少年运动员应该树立正确成绩概念,调整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角色期望。
青少年运动员由价值取向导致的角色冲突,是由通过运动自我调适和外部引导两个主体完成。从青少年运动员的角色义务来讲,努力训练,为集体争光是青少年运动员的职责,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就更应承担起责任,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满足个人需求。从外部调节来看,运动员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理应受到批判,但社会也应该尊重运动员对自己合理需要的追求。首先,对青少年运动员角色价值观念的引导至关重要;其次,调整角色期望,避免矛盾的角色期望导致角色冲突;当青少年运动员遭遇角色冲突时及时给予帮助;最后,尊重青少年合理的价值追求。
解决青少年运动员角色内部的冲突,自我调适是解决冲突的核心。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角色认同危机所导致的角色冲突其主要原因是:青少年运动员对其角色内涵价值体认不够。戈夫曼戏剧理论架构说明,个体在进行角色扮演前必须充分体认该角色所赞扬的价值观念。因此,青少年运动员要在外部力量的帮助下加强角色学习,时常反思,体会角色规范的内涵和价值。
理性对待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并非只带来了负性功能,它还具有“安全阀”的作用,“安全阀”的机制是一种反馈的正向功能[2]。在具体的训练实践中,当运动员发生角色冲突时,必然会表现出某种角色行为(如,消极训练、辍训等)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此时,角色互动的对象通过运动员的行为获得反馈,及时做出调整促进事物的变革。从这个意义来看,面对角色冲突的困境时,青少年有运动员需要调整心态,及时沟通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对方,避免同类冲突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