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鹏,戴 俊,华 桦
(1.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2.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9月提出至今已有5年多时间。这项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举措。它作为一项造福世界人民的系统工程,使沿途各国将政治、经济、文化等汇聚起来,成为一条互尊互信之道,一条合作共赢之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之道。它是以“文明互鉴”来促进“民心相通”,以“民心相通”来推动整体畅通。正如学者所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不仅要发挥‘硬实力’作用,更应注重‘软实力’建设,促进民心相通,为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铺平道路”[1]。民心相通最为根本的乃是文化的相知与相融。就此而言,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将承担起重要使命,具有不容忽视的内在作用。“在‘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文化先行。”[2]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是中华文化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理应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是源自于古代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是贸易往来之路,也是文化传播之路、文明进步之路。它留下的经济成果早已淡出历史,而它留下的文化印记至今仍然在中外关系中显现着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认知”[3]。如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玄奘取经,鉴真东渡等故事早已传为佳话,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有学者指出,新时代下“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倡议,“不是简单的空间概念和经贸合作战略,它属于建立在历史文化概念影响基础之上的文化影响力范畴,是用文化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中国面向全球化的战略框架”[4]。文化建设已经是经济建设的先锋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时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的当代显现,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5]。所以,“‘一带一路’建设也承担着更多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使命,有着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责任担当。也正如学者所言:“一带一路”要热起来,要让各国去接受,主要是靠文化的力量,用传播的力量去消除各个地区的文化鸿沟,让大家达到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6]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家、民族以及区域之间跨越边界的交流也更加地迫切与频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交流早已突破了地域与时空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然而,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简单而言,跨文化传播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者组织相互交流的一种情景”[7]。追溯跨文化学科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它较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时下,它有着规范且齐全的学科体系。总体来讲,“起源于西方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与他者如何交流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误解如何形成的问题以及交流如何跨越性别、国籍、种族、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鸿沟问题”[8]。
由上述理论可见,跨文化传播研究理应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命题。延伸至中国武术,它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提供了更为宽泛和独特的研究视野。认真梳理近年来关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相关议题,可以得知: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作为单项运动的中国武术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推广传播,在二十余年的进程中,国际武术联合会成员已经发展到139个国家。其中,欧洲的会员已经到45个国家,亚洲38个国家,非洲31个国家,美洲21个,大洋洲4个[9]。随着组织人员的增多和壮大,各种跨越国界的大型交流比赛也不断涌现,如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传统武术节、国际太极拳比赛等赛事。除了组织赛事的传播之外,还有以孔子学院为主要场域进行的教学传播、电影功夫片的包装宣传、华人武馆的培训学习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与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促进了武术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也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武术,参与武术,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但是,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境遇与预期愿景还有较大的差距。据相关实地调查表明,中国武术“比柔道、空手道等,只是民间中的小团体和个人行为,数量上绝对比不上其他武道”[10]。并且,我们的传播更多的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抑或肢体运动的层面,对其功能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运动健身抑或格斗防身的浅层理解。这也是著名学者王岗教授一直表达的观点:“中国武术世界传播的现状是表面繁华、内核荒凉,走在体育、运动、竞赛、锦标赛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成就武术世界化传播的目标”[11]。纵观中国武术的传播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更多地趋附于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没有逃离体育的枷锁与樊笼。这一点也是中国武术传播的一大误区,阻碍着中国武术更大空间的传播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从体育竞赛的角度考察中国武术向世界传播的优劣,无疑是对中国武术的误读。把中国武术按照西方体育竞赛形式来进行跨文化传播,更是‘买椟还珠’的可悲做法”[12]。殊不知,它还蕴含着“武以修身”的君子文化;“武以成人”的教化功能;“武以处事”的道德规训以及“武以安身”的哲学智慧等。也因此,对待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理应牢牢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进一步探寻更大的传播空间,来推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先行”的重大理论指导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又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跨文化传播必将成为学术界不容忽视的议题。基于此,对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而言,“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其独特的形态兼具其体育界的影响力,占据着跨文化传播的制高点”[13]。也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为实现新时代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大机遇。
古人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唯以心交,方成其久远。”“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家合作重点是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这一点恰好也印证了“唯以心交,方成其久远”的古训,而实现“民心相通”最为重要的因素乃是文化的交流与彼此的认同。诸多专家也指出:“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发展的润滑剂和助力剂,可以吸引各国人民增强对于‘一带一路’的认识和兴趣,使‘一带一路’的发展能够跨越民族、语言、制度及文化的障碍,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维系。”[14]并且“加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将有利于推动参与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资源共享和智力支持,推动我国和沿线国家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动欧亚大陆的文明多维交融,推动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15]。《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中指出:“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国家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饮食和中医。”还有学者认为:“武术是中国现代版的四大发明之一。”这足以证明,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文化,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能够起到标识中国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作用。所以,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完全符合“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先行”理念,能够借助这种强劲的非语言符号来增进沿途各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彼此认知。与此同时,也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回顾中国武术以往的传播渠道,它更多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力量,带有明显的“强制命令”色彩,亦或者是个体武术人士旅居国外的零散教学宣传,更多在于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这些都背离了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初衷。如:孔子学院,它是适应全球化需要,是实现中国武术走出去的主干通道,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为后盾,对外推广中国文化的交流机构,国家每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实际发展情况却是徒有其表,内容空泛。有实地调查发现“孔子学院每所已经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所学习的武术内容都不一样,传播的武术五花八门。一些没有经过专业武术培训的教师,只能教授武术动作,很难展示‘武术的味道’,武术对学生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16]。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溯其源泉”。本土文化是相较于外来文化,或者异域文化而言,在这里主要指代土生土长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医、书法、戏曲、绘画、诗词、武术等。对待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应怀着敬畏之心、崇敬之情,理应做到强基、守根、固魂。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我国物质生产极大繁荣、经济社会、科技等实力长足发展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市场与道德、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二律背反’的危机,隐藏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对‘疲软’的短板”[17]。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长远健康发展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当然,面对如此严峻形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高度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指导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指导理念,并成为实现其他自信的重要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时,强调:“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对于文化的自觉其实就是建立在“自知之明”上去摸清“家底”,也是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觉醒与自知。对于文化的自信其实就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本土优秀文化的充分肯定与赞赏。与此同时,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历久弥坚,依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武术实现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与平台支撑,中国武术理应树立高度文化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奋力而上,顺势而为,理应“以广泛深入的文化自觉支撑起高度的文化自信”[18]。这是实施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应有之意和首要条件。因此,对于先辈留下的文化武术遗产、优秀拳种,我们应给予充分肯定。梳理出“渊源有序,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拳种门派,做到“如数家珍”,明白它的来历与形成过程,树立武术自觉意识,大胆立足本土文化,构建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身体文化与艺术形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用武术文化的魅力与吸引力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振民族精气神。
“一带一路”建设涵盖中亚、西亚、南亚并进一步延伸至欧洲,可以说线路规划长,涵盖国家众多,涉及领域全面,开创了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显然,在这种“百花园式”的大格局中,文化的因素不容忽视,不同文明的交流值得借鉴,域外文化的探讨也就自然成为重要议题。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与各种文化,多种文明相互碰撞。因为,从文化的主体特性来讲,“文化的最重要、最具有反思意义的特性是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即每一种文化都试图用自己的文化价值去观察和评价他者,特别是在文化冲突发生的时候,每一种文化都习惯于抬高自己的文化价值,以凝聚文化群体的信念,取得对他文化的支配”[19]。这种文化特性,是一种“一花独放”的孤芳自赏行为,有违“一带一路”建设的包容精神。
中国武术在实施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在坚持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上,寻找适宜的文化传播空间。不可强行植入或硬性嵌入,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理应在适宜的文化空间里探寻文化适应。文化适应的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Robert Redfield)在1936年提出的,“指某一文化背景下,个体或者群体在异文化持续接触中,引起两种类型的文化都产生变迁的现象”[20]。20世纪90年代,John W.Berry将文化适应划分为“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融合(integ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21]四种类型。中国武术在与异域文化的接触中,应尽可能展示中国武术的非语言文化符号意义,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意蕴,参与当地更多的交流,在交流中感知彼此的文化价值,认识彼此的文化异同。因为“只有在互动中感知文化的相同和相异,理解并接受差异,才有可能在对话中建立互惠式的理解。跨文化传播的实践理性要求我们彼此倾听、彼此宽容,在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上,寻找跨文化的公共空间”[22]。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地域特色之别,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应该坚持“祛同化、反分离、重融合”的原则,应该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于当地民众生活,生成民众的愉悦体验,服务惠及百姓,最终达到高度的融合乃至和谐。因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终极关怀是要实现文化融合,从而达致和谐的最高价值理念”[23]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也因此,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实施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理应秉持“兼容并包”的基本态度。
品牌是内容的高度凝练,具有极强的传染力、辐射力与影响力。它是扩大传播,提升认同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其本身已在国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世界品牌。有人曾指出“如果把中国文化‘走出去’看作一场海外营销,武术算是中国最为成功的海外营销产品之一”[24]。立足这样的品牌高度之上,又有“一带一路”建设的平台支持,中国武术在实施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理应对其传播内容进行品牌化塑造、品牌化运营、品牌化管理。而在对中国武术传播内容的“品牌塑造”中,既要始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其最原始最本质的风格与形式,也要克服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水土不服”。具体而言,应该从中国武术内容的精心打造,广告语的凝练传达,外围的包装设计,以及传播渠道的开拓等方面,围绕“品牌”来开展跨文化传播,发挥好品牌的渗透力和高识别度的价值功能。
当下而言,在世界传播推广的中国武术内容主要趋向于竞技武术套路与散打格斗类项目,尤其是武术套路,随着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进程,目前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传播,表面看数字较为可观,但由于竞技武术的难度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滤,在世界范围内练习的人数并不是太多[25]。相关调查表明:“外国人学习武术的主要原因,选择人数最多的是喜欢中国文化,而外国人希望跟武术老师学习的内容,选择人数最多的是民间原生态的武术”[26],这充分说明外国人更喜欢原生态的、更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武术。因此,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应更多选择有代表的、认可度高的武术拳种,如目前在海外影响较广的太极拳与咏春拳等,应着重加强对相关品牌的塑造与维护。据了解,截至2015年5月,太极拳已传播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过3亿,从2001年开始,国际武术联合会把每年的5月确定为“世界太极拳月”,如此人数众多的习练群体,使太极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武术品牌,这将进一步带动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进程。咏春拳则是由著名功夫巨星李小龙通过电影加以宣传,现已成为全球习练人数仅次于太极拳的中国武术。综上所述,对两种不同拳术的国际化发展现状进行探究,便可发现,品牌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着先入为主,抢占先机的绝佳优势,有着增进交流,扩大认知的潜在功能。所以,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品牌化战略的成功典范,是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独特标识,理应成为中国武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广的重要拳术,也应该成为中国武术跨文化“品牌塑造”的效仿者。
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已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进入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的电子传播时代。中国武术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既要有品牌化的内容,也要具备有效的传播方式来推动。传播方式更多是依赖于传播媒介的发挥,它是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中国武术的传播媒介也应随着社会发展,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坚持创新升级,不断发现和创造出新的、广泛适用于中国武术的传播方式。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所决定的媒介规律,遵循口语媒介到文字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的发展态势。从传统武术的口语相传,到现今的书刊、报纸等印刷媒介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其虽具有生动形象、易于收藏保存、图文并茂等特点,但也存在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不利因素,而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兴起,对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也以磅礴的气势成为全球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交互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等特点和优势,对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应充分借助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充分发现自身传统元素,深入挖掘本质文化内涵,借助“互联网+”等先进的科技优势,形成动漫、影视、演艺、旅游等武术创意发展体系。
这是一个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媒介应在多维整合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升级,应充分利用书刊、报纸等印刷媒介,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在传媒飞速发展的当下,借助电影、互联网等高效率大众传播手段,从多维媒介融合视野下整合武术资源。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也应坚持传播媒介的“多维整合”,发挥出口语媒介、文字印刷媒介以及电子媒介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各自优势。正如,China Daily作为我国的全球性英文日报,应重视面向国际传播的报纸上刊登有关中国武术的内容,同时重视相关外文武术书籍的出版;而由英国制片人Steve Nolan编导的历史剧《少林寺—生命之轮》(1999)在全球的连年演出;武术舞台剧《风中少林》的海外传播;包含着“功夫”和“熊猫”这两个国际性的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以及李连杰、李小龙、成龙等功夫巨星的功夫电影,这些传统武术元素借助不同传播媒介,使中国功夫成为全球性的文化景观,为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全球本土化”的创意整合提供了另一维度的绝佳案例[27],这些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便是实现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
传播受众是传播中的作用对象,即传播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传播受众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能够通过主观的反馈活动来影响甚至改变整个传播过程。因为,“受众个体的群体属性不同,意味着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地位、价值和信念、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差异,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28]。相关传播学研究同样表明,传播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把受众看作读者、听众和观众的集合,有助于我们从规模或数量的方面把握受众的概念,但这种理解并不能揭示受众的社会属性以及他们与传播媒介的社会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考察受众的社会结构及其性质。在扎实推进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其必要环节就是着重对传播受众的背景进行剖析,对中国武术活态文化事项而言,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中国武术的理解和认知并不相同,甚至有着巨大的差异。究其缘由,一是中国武术传播者本身对其的体悟不尽相同;二是每个传播受众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文化构成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认知中国武术,而后者的因素则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对传播受众的“背景剖析”,其出发点在于实现民心相向与民心相通。根据传播受众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语言、文化等社会环境,动态、灵活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武术进行有效传播,从而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其中。在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每一个传播受众都会依据自身的经验、经历以及对中国武术的理解,体认中国武术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能一味固执按照中国文化格式要求西方学员,要接纳、认识西方文化传统,冲破武术习练经验固有的状态,实现武术跨文化传播结构的改造重构。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既包括其“‘拳种林立,拳系丰富’展示繁多而庞大的内容与形式;‘拳风迥异,拳法多样’展现独特而多元的风格与属性”[29]等技术体系的传播,更包括其背后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要义的传播。中国武术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传播与输出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独有的文化形态,然而,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其文化传播的背后,仍夹杂着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甚至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因此,在此过程中,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不强迫、不偏激、和谐有序地推进,防止传播受众对中国武术过激地变动或完全地更新,避免造成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中的断裂或变异。另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尊重不同文明差异,不同文化形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让文化之间的“同”与“通”真正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动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开启了另一种新的全球化模式。可以说,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它将持续升温,不断延展,不仅是一个各国首脑会见的政治事件,一个各国商贸往来的经济事件,更是一个各国文明互鉴的重大文化事件。与此同时,这也是在践行“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先行”的基本理念,让文化真正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与“先锋队”。也因此,跨文化传播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延伸至其他文化领域亦是如此。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武术,“一带一路”建设为其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大时代机遇,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大舞台,理应要有所作为。本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应遵循“两大原则,三个方面”,即坚守对本土文化“自觉自信”和对域外文化“兼容并包”的重大原则,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等三个方面理应重点诠释。当然,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虽然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起到社会决定性作用,但它一直都扮演着标识中国文化,增添中国色彩的重要角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学者,武术学者关注新时代的重大机遇,关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重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