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文杰
(新乡医学院 体育教学部, 河南 新乡 453003)
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影响[1-2]。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大众对竞技体育的诉求程度,对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决策也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甚至会对竞技体育培养体系造成一定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对竞技体育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的体育发展规划,构建竞技体育的长期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和竞技体育的完美结合。实际上,无论是各级体校、教练员队伍还是训练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运动员的培养等,都会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与区域经济的生产模式相结合,已成为竞技体育获得发展的必由之路。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撑,区域经济在竞技体育的影响下也能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一模式保证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组织或市场力量只是起到辅助调控作用。在这种模式下,代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竞技体育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政治特征。该模式在凸显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其他行业、产业和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形成冲击,导致社会力量难以对竞技体育的运行形成全方位的参与和支持,无法形成真正的多元利益结构和有利于竞技体育和其他产业发展的竞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竞技体育的正常运行。从组织的构建角度来讲,政府要发挥其对竞技体育的干预作用,通过设立专门的体育行政机构,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竞技体育运行管理机制,相关的管理机构能够对竞技体育进行直接的管理,并对其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起主导作用。与其他运行机制不同,该模式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要在政府的行政行为下进行。从世界各国的既有经验来看,这一模式下的竞技体育有绝对比例的经济资源是由政府财政把持。一般情况下,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财政资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并通过拨款资助的形式,促进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
在这一运行模式下,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势:要么将政府和社会组织结合起来,通过合作关系的建立,实现对竞技体育的共同管理与综合调控;要么突出强调政府的行政干预和调控职能,使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处于政府的调控之下。无论是何种模式,在利益分配方面,都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对竞技体育资源进行配置、分配和调节。政府干预和社会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能够保证政府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直接投资,突出国家优势竞技项目与奥运项目,使之在政策保证下获得资金扶持。此外,政府也能够借助相关经济政策或者法律法规,对竞技体育的资源与利益加以配置和分配。不可否认,该运行模式导致政府对竞技体育进行干预时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社会组织对其进行干预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竞技体育运行模式的调控正在发生变化,政府的直接干预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宏观的政策指导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约束社会组织、体育组织和相关社会利益集团等也已经意识到了市场经济调节手段的重要性,正逐步对竞技体育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效果加以调整和优化。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干预下,为了竞技体育的发展通常要设立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在相对发达的社会体育组织的“组织下”最终形成集各种力量于一体的“网络”。这样,政府不但能够对竞技体育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效果加以宏观调控,还能在社会组织的帮助下,使其获得政策与法律层面上的帮助。社会组织在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的同时,能够体现其民间性与相对独立性(独立于政府和区域经济体)。但是,竞技体育在接受政府宏观管理的过程中,其运行并不受政府部门的干预。
这一运行模式从总体上规定了经济体育的运行方向,在相关运行框架与基本准则的约束下,竞技体育的市场运行条件和运行机制得到了优化,能够促使竞技体育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计划目标相符合。在这一运行模式中,竞技体育的利益分配通常要在一定的经济政策引导下完成,并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高效配置。这一过程中,要借助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对竞技体育的社会供给、社会需求等进行调节,以保证竞技体育的利益主体能够凭借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既定利益;为了提升竞技体育的运行效率,在组织结构方面,通常不设立专门的行使政府职能的体育行政部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保证政府不直接管理竞技体育的相关工作,而是把管理竞技体育运行的职能交给社会,由专业的体育组织加以管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协调与宏观调控的作用,目的是使竞技体育的运行更加自如。此外,政府会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进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贴,这些补贴一般用于纠正竞技体育的运行偏差,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创造条件。
在前文的分析中可知,竞技体育的存在是为了向社会提供核心产品——体育赛事。社会公众在欣赏与参与体育赛事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体验,在接受刺激之后产生体育消费行为。对竞技体育而言,其“生产要素”主要有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对运动行为进行的科学研究等。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与彼此促进的,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使生产要素在县际、省际、国际进行流动,这有利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输出与引入,还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使竞技体育的生产链条向多个方向发展和延伸[3]。比如,从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已经做出了明显的改进和大胆的创新,在足球、篮球等领域建立了大量的俱乐部,聘用了一定数量的外籍教练,国内优秀人才也不断输出国门,这对优化国际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本结构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及竞技体育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是,在不同的区域,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样一来,不同省市、区的地方政府在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份,由于资金匮乏,致使当地政府在发展竞技体育时难以作出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4]。相反,对一些经济强省来说,就可以借助经济上的优势,加大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在竞技体育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之后,又可以由此获得政策上的支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将经济上的优势转化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与竞技体育的双向进步。
按照“国际数据比较库”中的数据,我国在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间的不平衡,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隐性的影响。萨默斯·赫萨顿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统计后指出,将不同地区针对竞技体育的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比体现到GDP数据与物价数据上时,出现了比例失衡的情况,而与地区间竞技体育运行模式相关的经济利益的落差,对区域内的竞技体育产业结构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之向两极方向发展[5]。实际上,区域经济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区域生产要素和体育产业投入之间的关系,又以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表现得最为明显。其中,物力资本主要表现为用于场馆建设等相关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本则主要表现为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因此,竞技体育产业在以竞技体育为内核,围绕运动项目进行资本、信息、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对区域经济系统和竞技体育产业进行综合开发。
在我国,因为管理体制、竞赛体制改革等方面存在滞后情况,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转化和发展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为此,需要加速对竞技体育市场的培育和修正,充分发挥政府的功效,择优举办一些国家体育运动队,并在适当的时机将其直接转换为俱乐部的形式。同时,为了与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其进行改制和转轨,使其在面向市场的同时,能够自主地开展体育经营活动,由此减少对财政的依赖,增加对市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
实践表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与巩固一整套便利、有效和有约束力的制度与机制。只有建立基于区域经济的竞技体育专有运行模式,才能实现对各级各单位及党员干部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竞技体育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在社会指导与市场调节的结合中完成。
近年来,竞技体育进入到了高成本时代。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区域经济还是竞技体育的发展,都要对这一新的时代发展趋势做出积极的回应,放弃传统的低成本模式,通过对技术、信息、知识的使用,进入到“新成本优势”之中,在获得新的成本优势的同时,实现新的竞争优势。首先,为了实现技术创新,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通过多种途径不断筹集资金,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升区域经济和竞技体育的“产出”;其次,坚持在区域经济体系的内部管理上进行创新,通过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关注和实践,将最合理、最新的经济范式应用到实践之中,在节约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同时,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供给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撑;最后,为了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构建基于区域经济的竞技体育的优势,应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指导原则,借助技术优势构建新的成本优势,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和竞技体育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造成了不同地区竞技体育的不平衡。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积极开展合作,实现竞技体育与区域经济的双赢。比如,对那些区域经济实力较弱的省份,发展竞技体育最需要的是资金与技术;相反,对经济发达省份来说,最需要的是竞技体育方面的人才。如果这样的省份之间能够实现互相援助,就能够实现双赢的目标。为此,需要在国家体育总局等高层上率先做出努力,促使各省份开展更多、更有效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