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2019-11-24 17:08陈钦英
运动精品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一体化体育运动体育课

陈钦英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陈钦英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崇左 532200)

当前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现存不足主要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一是改变教学理念,二是注重各类体育赛事的开展,三是增设必修和选修课程种类,四是鼓励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创设,五是完善学期末体育课程考评体系。

高校体育;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使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使得高校的教学资源在体育运动方面有了较为合理的利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待完善发展的空间,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1 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现存不足

1.1 师资力量不足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即高校是广大莘莘学子用来深造学问的地方。这就导致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并没有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很多高校也就因此没有设置足够的体育教师岗位,这就严重导致了师资力量的短缺。长久以来,“大学是用来学习知识的殿堂,而高校学生的本职任务就是学习”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甚至连许多高校的体育老师都认同这种观点。再加上师资力量本就短缺,繁重的体育教学工作落实到少数的体育教师肩上,使得教师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建设中,不能高要求地令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1.2 教学课时少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除非自己主观上想要锻炼身体,否则他们能够强健体魄的机会只有学校统一设置的体育课。但是,如今的本科院校一般选择开设两年的体育课,每周一节课时,体育教学课时至少甚至远不如初高中,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根本无从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3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的设置也不甚合理。一方面,某些高校针对大一年级的新生只会开设一至二门具有本校特色的或者说是比较常见的课程,以供新生选择,这种情况下,很多新生可能对开设的课程内容毫无兴趣,但是却不得不每周抽出时间来应付教学内容,这可能就导致学生直接将对所学课程的不满迁怒到整个体育教学中,对体育产生厌恶心理。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开设选课系统,但却不能够根本上完善这种系统,与其说这是选课,还不如说是拼手速、拼网速的抢课。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意图,在不确定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就固定了班级、课程及人数,使得那些明明对某一项课程十分感兴趣但却因抢课速度不够快,而不得不选择一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的学生感受不到体育的乐趣,体育意识培养也就不能真正实现。

1.4 评价体系不完善

不同于初高中的、纯粹用来放松身心的体育课程,高校的体育课程普遍是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一般是学分制的,即根据学生的平时出勤率以及学期末所举行的专业测试来决定给予学生多少学分。尽管这些年来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有所调整,但是在国家对高校人才体育素质的高要求下,部分天生不擅长体育运动、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的状况就被忽略了。他们被规定以相同的标准去完成体育测试,这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受挫,对体育厌恶心理更甚。

2 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2.1 改变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弱势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国家政策上对高校体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但是如果想真正的改变高校体育所处的弱势地位,还必须使高校的全体师生在理念上有所转变。

首先,学校应该在硬件设施上有所改善。现在的高校一般都配备有标准化的体育场地,但有很多高校并没有对运动场地进行明确的划分,高校学生众多,对运动场地的需求量也很大,高校应该尽量根据学生的需求,比如说可以明确的划分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场地,而且在占地范围广的校区应该分区设置同类型的多个场地,使学生不会因为场地不足而放弃运动。高校也应该重视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是对体育项目有强烈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学习,同时这些场地应该随时对学生开放,使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够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

其次,高校应该提高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增设体育教师岗位,高校的体育教师教授的是真正的体育技能,他们的专业程度和辛勤付出的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许多教师却一直被不公平对待,明明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但在薪酬上却远远比不上专业课老师,若果想增加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这种制度就要根本上得到变革,毕竟学生是一届届变动的,但是优质的教师资源确实能够被保留下来的,唯有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高校的长远性体育建设才能够有所保障。

2.2 注重各类体育赛事的开展

学校应该在课余重视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不止每年各大高校约定俗成要举行的运动会,体育赛事应该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安排在平时,而且除了篮球赛、足球赛和排球赛这种大众所普遍了解的球赛,更多小众喜好的体育赛事也应该被举办。这样不仅有益于增强院系之间的友谊,增强学校的整体凝聚力,而且有利于体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同时通过赛场上同学的优秀表现,可以激发起其他同学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跃跃欲试,也能够投入到体育运动的建设中,在这个过程中体育精神也就得到了弘扬。

2.3 增设必修和选修课程种类

必修课一般是根据本校的教学特色而决定的,一般在大一的上学期开设,但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必修课设置为学生普遍接受度最高的项目,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大一下学期以及大二,学校应该增加一些已经被边缘化的体育项目,毕竟即便这种运动很小众,但其仍旧是有受众的,而且,对于像篮球、足球、游泳这类受众比较广的项目,高校应该多开设班型,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从而提升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4 鼓励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创设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上,许多有相同运动喜好的高校学生会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类似于俱乐部的组织,也即大学社团活动高校应该鼓励这种行为并为社团的成立颁布鼓励政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的资源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有意识地提高锻炼精神和体育精神。

2.5 完善学期末体育课程考评体系

应大纲的要求,全国的绝大部分高校在学期末都会开设800米或2000米项目的考核,除了身体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学生,其余的学生不出意外的话都是要参与的,而且要以固定的时间衡量学生的成绩,这一点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高校必须对这一考核体系做出完善。我认为,高校在期末考核时应该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考核,然后根据这个考核制定测试项目的不同梯度的标准。另外,加大平时表现在期末考评中的比重,使得平时努力锻炼但是受资质所限依旧不能在考核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也能获得较高成绩,增强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接受度。

3 结论

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仍旧存在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但是高校体育建设的进程若想被推动,目前为止内外一体化建设是最富有成效的方案。所以,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政策,改革教学体制,推动高校体育建设的长远性发展。

[1]唐月琴,金永.教学论视角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7,(6):49-51.

[2]李先勇.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应用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79-180.

[3]余保玲,潘雯雯,吴叶海,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11):48-52.

[4]李欣悦.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02-105.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Inside and Outside CollegePEClasses

CHENQinying

(Guangxi National Normal College, Chongzhu 532200, Guangxi, China)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基于体育教学本质视角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保障体系的优化与构建――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610114。

陈钦英(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一体化体育运动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运动
体育课上的“意外”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讨厌的理由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呆呆和朵朵(13)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