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红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工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而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24亿,占总网民数的96.3%,其中,中学生群体使用手机上网占比仍然最高,为24.8%,他们被戏称为“低头族”;许多学生在上课、作业、考试时依赖手机,午休、睡觉甚至走路都玩手机,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一、中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危害
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难以抵制诱惑。手机强大的功能,极大地满足这一年龄阶段探知世界、寻求刺激等各种需要,极易使中学生沉迷其中,给身心发展和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1.手机辐射损害健康。手机的辐射有两类:低能量的X射线和低频电磁波辐射,较长时间使用会引起中枢神经失调。手机依赖者注意力高度集中,眼、手指频繁快速运动,生理、心理都不堪重负,从而导致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甚至诱发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
2.手机依赖浪费大量时间精力。手机让缺乏自控能力的中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手机上,出现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严重不足,出现心神不宁、烦躁焦虑、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等。
3.手机依赖表现为上网成瘾。手机依赖和赌瘾、酒瘾、药瘾等成瘾病症类似,也会产生耐受性、强迫行为和成瘾反应。有些学生上课和老师“捉迷藏”,无心学习,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课后同家长“躲猫猫”,机不离手,无学习兴趣,最终葬送了美好青春。
二、中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原因
中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众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中学生获取社会信息、参与社会活动等,都靠手机上网来实现。一些不良商家,为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用不良文化、信息和游戏来迎合、引诱青年学生,导致中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
2.家庭原由。中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其家庭教养方式有关。有调查显示,中学生的手机依赖与父母对手机使用、学业要求等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放纵使孩子对手机依赖程度更为严重,父母自身的行为也会影响孩子。
3.自身成因。手机依赖与手机使用者人格特质有关。性格外向活泼、热衷交际的人手机依赖少;性格内向、厌烦交际的人更易产生手机依赖。同时,中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心理需求密不可分,中学生中存在的信息认知需求,放松娱乐需求,沟通情感需求等都通过手机来实现,这些都极易造成手机依赖症。
三、中学生手机依赖症的防治
中学时期是个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亟需对症下药,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预防治疗体系,形成强大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诊疗,帮助中学生克服手机依赖,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1.加强网络管控,丰富文化生活。中学生是非观念正在形成,抵抗诱惑能力有限,极易沉迷网络甚至被诱惑误导。因此,有关部门应完善立法,制定相关的管控措施,加强网络监管、严惩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建立青少年网络成瘾预警系统。同时,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社会文化产品和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加强舆论引导,让中学生享受更多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克服对手机的依赖。
2.建构良好校园氛围。学校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一味封堵,不让学生使用手机,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一要改进教学,切实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二要正确引导,利用班会、讨论会、黑板报、等进行宣传和引导,让学生深知手机依赖症的消极影响;三要加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四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要赏罚分明,制订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对违反规定使用手机的,要坚决制止;六要家校共促,学校和家长、学生之间签订承诺书,共同监管。
3.建立良性互动的家庭监管氛围。家长应疏堵结合、沟通互动、加强监管。首先,家长在购买手机时要与孩子约法三章,讲清使用手机的目的,提出手机使用的要求;其次要言传身教,家长应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三要沟通交流,多给孩子情感关怀,多与他们谈心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需求,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氣氛;四要养成习惯,培养好孩子的自制能力、道德自律能力,让他们正确认识手机,辩证看待手机,理智使用手机。
4.配合心理辅导施以必要治疗。对因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学生,要安排心理健康辅导员采用科学手段,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社交技巧、理性思维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思维方法,摆正手机使用心态,克服手机依赖心理;对严重患者,在治疗方法上可借助药瘾、酒瘾戒断中的一些做法,逐步消除患者对手机的依赖;对有明显焦虑等情绪反应的患者,可到医院就诊并施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本文系:2018年新罗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智能手机时代网络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