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泉
摘 要:天祝县古城小流域是天祝县境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之一。从天祝县古城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出发,分析了古城小流域耕地拋荒、资金筹措、建后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古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天祝县;小流域治理;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6-008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A
1 天祝县古城小流域基本情况
天祝县古城小流域属黄河上游左岸湟水河一级支流大通河水系,是天祝县境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导致流域内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而且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1.1 小流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现状
天祝县古城小流域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下辖4个行政村,总面积184.85 km2。共19 372人,劳动力11 623人,人口密度为105人/km2,年人均产粮338 kg,年人均纯收入1 655元。耕地面积4 213.1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79%;林业用地7 382.5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39.94%;草地面积2 611.7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4.13%;荒山荒坡2 615.2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4.15%;其他用地面积1 662.5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99%。
1.2 小流域自然概况
天祝县古城小流域地处河西地区东端,祁连山北麓,青藏、黄土、内蒙古3大高原交汇过渡地段。流域内地势西部高峻,东南趋于低缓,主要地形地貌由谷地、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和黄土台地交错组成,海拔在2 010~4 874 m之间。当地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510 mm,年均蒸发量1 677 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和高度集中是本区降水的显著特点。年平均气温3.3 ℃,≥10 ℃的积温108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47 h,平均无霜期128 d,大风日数15 d。
1.3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治理情况
天祝县古城小流域通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目前流失面积仍有113.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1.37%。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4 584.24 hm2,占40.5%;中度侵蚀面积为4 960 hm2,占43.82%;强度侵蚀面积为815.76 hm2,占7.2%;极强度侵蚀面积为960 hm2,占8.48%。侵蚀模数3 600 t/(km2·a),年土壤侵蚀总量40.75万t。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水力侵蚀主要分布于梁峁、坡面及沟道;重力侵蚀则分布于陡坡、沟头和沟道。
截至目前,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01 km2。据统计,2011年前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1 km2。2012年以来,在省级梯田建设项目中修建梯田328 hm2。2013年、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治理面积5.72 km2。
2 天祝县古城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抛荒加剧了水土流失
由于流域内耕地种植收入产值较低,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普遍现象。与以前相比,现在农民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农收入占全部收入的绝大部分。留守老弱劳力只能耕种一部分离村庄近且相对优质的土地,大部分耕地出现抛荒现象。
由于坡耕地出现的抛荒现象,使土壤结构疏松度下降。坡面微地形发生变化,减少了土壤表面糙度,导致坡面的拦蓄能力下降,加快了坡耕地表面径流的产生。因此,抛荒的坡耕地比耕种时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特别是流域内已经治理修建的土坎梯田因为无人耕种,田面、田坎、田埂由于水力侵蚀得不到及时维修与养护,又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现象,并逐年加剧。
2.2 资金投入不足
项目投资计划下达资金少,达不到预期治理目标。《天祝县古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于2011年9月由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2013年、2014年度下达的投资计划中治理面积总和为5.72 km2,建设资金总和为250万元。在《报告》批复的治理面积46.32 km2和批复总资金2 997.70万元中分别只占了12.35%和8.34%。通过连续2年的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水土流失现状严重的小流域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达不到预期的治理目标。
2.3 后期管理不到位
水保工程运行管理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关系到水土保持工程能否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所在。目前“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突出,管理工作较为薄弱。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往往体现在工程验收阶段,一旦顺利验收后,就无人再去对已经完成的工程进行管理,虽然也确定过具体的管理单位,签订了管护责任书,但由于没有管护报酬,具体的管护工作无法落实。“重治理,轻管护”导致有人治、没人管,工程成为“一年精品,二年次品,三年废品”,忽视后期管理的结果是已治理区域的效益最多能维持1~2年,过后大多数地方水土流失依然如故。
3 天祝县古城小流域综合治理对策措施
3.1 加快土地流转,巩固治理成果
土地是农民生活及农村社会稳定的最终保障。将农户的土地使用权通过流转的方式,依据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实行有偿、有期限的流转制度。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多种方式,灵活应用、出让土地使用权。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流转领导机构,负责宣传政策、法规,引导、鼓励、组织、服务农户在政策、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将农户原承包的土地以土地流转领导机构为代表,统一向农业园区、合作农场和种植大户等企业和个人进行流转。通过公证机构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必须强调对坡耕地和土坎梯田的维修养护条款。
以上土地流转方式其实就是对原土地经营方式的一次改革,是将单一、封闭的经营方式转变为统一、开放的经营模式。通过管好、用活土地经营权,实现了土地收益的全面提高。因此,流转后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应于小流域自然条件生长的药材、经济林、优质牧草等特色种植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在土地上的收入,而且也提升了坡耕地土壤结构的疏松度,改变了坡面微地形,提高了土壤表面糙度,增强了坡面的拦蓄能力,减少了坡耕地表面径流的产生。已经建成的梯田在种植期间就能够得到及时维修与养护,既巩固了治理成效,也使小流域生态治理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3.2 加大投资,广筹资金
(1)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投资大,社会融资能力弱,如何克服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已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项目建设资金方面,需多方考虑筹资渠道。
(2)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整合资金,集中治理。增加治理面积,将征收的水土保持补偿费更多地用于工程建设。
(3)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制定政策,鼓励受益的乡镇、村、企业及群众自筹资金。
3.3 强化管理,加强管护
强化管理是巩固治理成果的关键。对已建成的工程,应明确产权归属,预算出相应的后期管理费用。项目建成后,应组建管护队伍,由项目受益区的自然村安排1~2名管护员,实行奖罚制度,对项目区实行严格的看护。同时,加强水保宣传,切实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保障小流域的治理成果。
(编辑: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