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远
[摘 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其中,研究教材是基础。如何全面吃透教材、有效完善教材、合理选择学习素材,是困惑一线青年教师的一大难题。教师教学时可以从研读整套教材、整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四个维度,探究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一般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研读;整套教材;整册教材;课时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41-03
如何全面吃透教材?如何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如何有效完善教材?这是一线数学教师的最大困惑。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浙江省教研室编制了《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对教学目标的拟定、教材研读、学情分析、学习素材的选择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的实施建议,为一线教师有效研读教材指明了方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我校《教材校本化使用实践研究》的课题成果,从研读整套教材、整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四个维度,谈谈有效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一般策略。
一、基于系统把握的需要,研读整套教材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指出,研读教材首先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厘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在各学段、各册教材的分布情况。我认为数学教师要做好通读整套教材三次的规劃,提高自身系统把握教材的能力。
第一次通读整套教材,从整体上关注教材的编排结构。哪些知识、思想方法是第一次出现的?哪些知识、思想方法是螺旋上升编排的?哪些知识是课程改革下增设的版块?哪些知识技能的难度系数对比旧教材有较大变动?第一次通读的策略是先读1~12册的教材目录,预设可能编排哪些要点,再细读每个单元的例题,思考例题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等。
第二次通读整套教材,从条块上把握体系与目标。根据四大领域的目标体系,打通各册教材进行通读,总体把握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内容在各领域、各年级的分布状态,以及各年级、各学段学生的技能要达到的水平;读出教材每个领域的整体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
第三次通读整套教材,从系列研读中读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空白点。比如课程改革增设的“数学广角”版块,需要反复通读,才能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次通读,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读,在看似独立的数学广角中读出联系,从有形的文字中读出无形的思想。
在三次通读整套教材的基础上,用学习、辩证、联系的眼光再通读1~2套其他版本的教材,读出自己的思考、评价与疑惑。在每一次通读之后,及时开展团队互助式的教材研读沙龙或专家导读活动,借助团队的力量修正和完善自己对整体目标的把握与理解。
通过三次通读教材,教师能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点之间有着具体内在的关联性,能用整体的眼光审视教材,抽象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
二、基于系统构建的需要,研读整册教材
整册教材的研读,需要读懂整册教材的“四基”目标,读懂每个单元的目标、每个领域的目标,读懂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于一册教材,教师可以细细品读,读出每一个知识的来龙去脉,读出每一块知识的逻辑起点与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整册教材。细细品读的要求是读懂教材的每一个素材,包括主题图(含插图)、例题、旁注、习题、课外知识拓展等,并边读边记下自己的思考与预设。
2.细细品读教师参考用书。对照教材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细细品读教师参考用书,读出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记下思考与困惑,修订已有的目标定位。
3.二次品读重点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螺旋上升的重点知识进行二次细细品读,弄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教材的逻辑起点、教材的学段目标、教材的发展与延伸点、教材的明线与暗线。
4.建立目标体系。从四大领域的角度归类一册教材内容,提出本册各领域的学期“四基”目标,量化计算技能的达标目标、制订训练措施;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与延伸点;确定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等具体目标。
5.完善教材的体系。梳理出整册教材的核心知识与方法,梳理出需要补充的教材空白点,提出教学的“可能疑难问题”。比如二年下册的两步解决问题,就需要补充提问题、补条件、连续两问的知识,为学生更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准备。
三、基于知识量化的需要,研读单元教材
教师心中有了明确的学段、整册目标以后,如何研读单元教材?我建议以能力量化、知识量化为目标,读出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知识内涵与外延。
在细读的基础上,我多次研读本单元的知识点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确定本单元的知识点、目标定位和拓展方向。
此外,我还研读其他版本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从不同版本教材中读出数学的本质,进一步完善本单元的课时划分、教材调整、课时目标细化、单元教学暗线与明线。
把教学目标分块列举,运用预期学习结果的4个维度(识记、理解、掌握和运用)刻画每个知识条目的达标水平,制订本单元的知识能力细目表。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校集中学校骨干教师的力量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经过5年的实践与研究,编制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单元知识能力细目表,用量化的方式把整个小学的知识能力目标作了单元细化处理。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双向细目表:
四、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研读课时教材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提出,研读课时教材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不仅要读出教材告之的内容、结论,还要读出内容背后的数学本质、知识路径和学生的最优学习路径。
1.用思辨的方式,读出课时素材的数学价值
新教材的每一份素材,都需要教师用思辨的方式读好、用好。我们倡导以课时目标与构建历程的需要为出发点,去审视每一个素材的典型性、适合性与匹配程度。
(1)读懂主题情景:在课时教材研读时需要多次品读主题情景。读出编者的意图:主题情景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利弊?与本课时、本单元的目标达成的关系紧密度有多大?主题情景有没有为学生的目标达成搭建具有很高价值的平台?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建构?其他版本教材或资料上有没有更好的情景?主题图可不可以不用?我们需要对主题图进行怎样的取舍或改变?
(2)读懂例题与旁注:本例题学生是否可以自学?例题中蕴含了那些数学知识、方法与策略?展现的重点在哪里?预设中学生可能出现哪些学习路径?哪一条路径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我准备如何展开?从例题的动态生成中如何确定课时的重点与难点?例题展开的主线是什么?
(3)读懂“做一做”:“做一做”与例题的匹配关系如何?“做一做”是否是例题教学的延伸或补充?“做一做”的题量够不够?“做一做”与例题的处理方式有哪些不一样?
(4)读懂习题:习题的编排是否吻合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形成規律?习题的编排梯度是否符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习题背后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或策略?习题还可以怎样补充或删减?习题的空白点在哪里?如何使书本习题利用率最大化?习题中学生的最大障碍在哪里?
我们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做亮细节,例如改写几个数据、增加一个追问、换上一个情景、延伸几道习题、增加一个动作、多一次表征展示……都是完善教材的良好举措。
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1页第1题:把8根
教师可增加几个追问,做亮细节:
①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②哪种分法是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③第三幅图是如何平均分的呢?与第二幅图有何区别?
④8块糖还可以如何平均分?
通过以上的细节处理,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含义,彰显教材的功能。
2.用数学的眼光,读出课时教材的数学思想
我们除了读懂文本已经告知的东西以外,还要用数学的眼光,读出课时教材之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思想方法,关键是如何在有形的文字中读出无形数学思想。比如转化的思想在面积学习中的贯穿性与主导地位,推理、几何直观、数形结合、类比、迁移等很多数学思想都渗透在数学教材的每一个课时中,需要教师去挖掘并把它作为一项目标来放大操作。
比如“烙饼的学问”,如果目标定位在只是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没有读出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最突出的数学思想就是统筹优化的思想(尽量不浪费空间,就能保证用时最少)。教师在方法展示的关键点进行多次追问,“为什么这样烙饼就能保证用时最少?”“怎样保证用时最少?”,就能突显统筹优化的本质与原理。
3.用科学的方式,读出知识的形成路径
在课时教材研读的过程中,我们要用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读出知识的形成线索与学生的学习路径。文本是静态的,呈现的是一个结论、一个公式、一条法则、一个概念,而课时研读就是要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让一个个固态的结论液态化,源远流长,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充分感知概念的外延。
比如,教学“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时,教材呈现的就是静态的图片。如何让静态的图片动起来?我们可以提供以下素材呈现路径:动态的演示、操作或动画媒体—有动态意向的静态的图片—静态的图片—看算式编故事。这样的素材呈现路径,迎合了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规律与直观思维特点,让图片通过语言、动作与算式多维沟通,静态的文本教材真的动了起来,概念构建的路径也就畅通了。
4.用孩子的视角,读出学生的学习路径
在课时教材研读中,除了读出文本的明线以外,还要读出数学本质的暗线和学生的学习路径。当教材提供的学习路径与学生的现实起点或学习路径不一致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与发展需要,改变教材提供的路径或调整教学的起点。通过反复比较、采用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教材或学习路径。
比如二年级上册“倍的知识”的引入,教材设计了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对倍的认识需要经历“具体材料—操作—表象—概念内化(初步抽象水平)”的数学化过程。如何在学生的现实起点与教学目标之间搭建一个最佳的多维通道?完善教材、增设通道、延长构建历程就是最佳的选择。我们研究团队通过多次研讨与实践,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建构“倍”的平台:通过现实情境初步感知倍—半抽象的倍—创造2倍—建模2倍—构建几倍—沟通倍与几个几的关系—算法化。
本通道的多维空间有:模仿、创造2倍、深度抽象2倍、发散丰富2倍、辨析中构建几倍、沟通几倍和几个几的关系、游戏中感知几倍。
教材研读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一线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站在教材编写者的高度去审视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不断实践与探索,实现师生与教材的共同成长。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