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佳佳
[摘 要]语文教材是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语言学习与运用的最好范例。教师应把握好这一资源,充分发挥新教材优势,引领低年级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把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自觉追求。从低年级起,教师就要引领学生精细研读、入情入境、潜心会文,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获得语感经验、语言生长及语言积淀。
[关键词]阅读教学;潜心会文;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48-02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苏教版低年段语文教材充满了童真童趣,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文学色彩。教材中有色彩鲜明的插图,有朗朗上口的儿歌,还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帮助他们积累语言、训练思维的好素材。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资源,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推促学生的语言发展。
一、精细研读,品味感悟,获得语感经验
有效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朗读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文本的形、文本的味、文本的神给读出来。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精读文本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读顺课文,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收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请看课文《放小鸟》的教学片段。
(教师用红笔在投影上标注句子:“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师:你能给“焦急”换一个词吗?
生1:着急。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2:鸟妈妈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心里特别着急。
师:那你能用朗读把鸟妈妈这种着急的心情表现出来吗?
(学生入情入境地自由读书,有的大声,有的轻声。然后教师指名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3:我觉得他把“焦急”读得很好,把鸟妈妈找不到孩子的心情读出来了。
生4:我觉得这句话还要稍微读快些,因为着急的时候说话都特别快。
(再次指名读这句话)
师:老师看到你的眉毛都皱起来了,很不高兴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呀?
生5:孩子都丢了,鸟妈妈心里一定很难过,所以,我也很不开心。
师:带着你的感受,加上你的表情或者动作再读读。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历了“自读─评议读─集体表演读”的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精妙之处。没有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把“焦急”读得那样耐人寻味;没有一环一环的问答,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
二、巧设情境,亲密接触,促进语言生长
低年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比较欠缺,但他们善于观察、热爱生活并能积极体验生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之中,学生丰富的情感才会被激发,表达的欲望才会更强烈,才能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
(一)在表演情境中生成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动画、语言、图片等素材,积极创设表演情境,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学生就能更好地进入文本、解读文本、内化文本,并在表演中强化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和运用,与文本产生共鸣,最终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语言。
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中写道:“从此,蜗牛得意洋洋。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生怕大家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唯恐被人偷了去。”教師在学生熟读这段话后可创设表演情境进行拓展。
(教师请几个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文中的小动物)
生:(蜻蜓好奇地问)小蜗牛,小蜗牛,你背上这是什么呀?
生:(小蜗牛神气活现,摸着“奖杯”)你连飞行冠军都不认识?这是我的金杯。
生:(蜜蜂飞过来)小蜗牛,小蜗牛,快跟我去练飞行吧。
生:(小蜗牛不屑一顾,挥着手)我已经是飞行冠军了,还练什么飞行。不去,不去。
生:(蝴蝶)小蜗牛,你成天背着奖杯多累呀,我帮你把它拿下来吧。
生:(小蜗牛着急地叫起来)别碰,别碰!奖杯给人偷去了怎么办?
师:小朋友们,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蜗牛?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吗?
……
此时此刻,学生通过情境对话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实践与再创造,他们的表达已经超越了文本。在情境中,学生们发挥着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享受着对话表演的热情与乐趣,让文本语言变得灵动起来。
(二)在问题情境中生成
苏教版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本的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因“情”而生,为“情”而作。我们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寻找文本中语言训练的契机,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潜心会文,并大胆想象,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感受情感与语言的水乳交融。
师: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飞过了大山的上空,飞得多辛苦呀!(出示句子:“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谁来读一读小鹰的话。
(生读,很平淡)
师:仔细观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1:在这个句子里边省略号连用了两次。
师:为什么会出现两次省略号呢?想一想这两处省略号里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生思考)
生2:这个省略号里包含着小鹰的呼吸声。
生3:我觉得小鹰飞得很累了,正在喘气,省略号里包含着小鹰的喘气声。
师:那你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感觉?
生4:上体育课跑完步,我就是这样的感觉,说话要喘气。
师:同学们把省掉的声音补进去,再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放声朗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从“为什么会出现两次省略号呢?想一想这两处省略号里包含了什么内容呢?”这两个问题出发,展开教学。学生联系了上下文,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情动而辞发,获得了思想与语言的同构共生。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后,激活学生的个性,触发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对话的积极情感,能使其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三、潜心会文,感性体验,获取语言积淀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大多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这在语文学习中是远远不够的。语言文字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我们不能浅浅地停留着工具性的层面。语言表达是有灵气的,它主要来源于文化积淀。因此,我们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潜心会文,通过直觉思维、感性体验,去吸收精妙语言,逐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一)激活思维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语言规律及语言素材(字、词、句、篇)的真切体验以及个性化见解,采用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吸收并内化,使之从中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一课学习后,学生了解了狐狸的狡猾,明白了乌鸦喜欢听奉承话才导致了自己受骗上当。但在学生稚嫩、纯真的心灵中,天生就有对弱小者存有怜悯之情。于是,教师进行引导:“狐狸叼走了肉,小乌鸦气愤极了,想着:‘我一定要把肉夺回来,让你明白我们乌鸦是聪明的,别总想骗我们。小乌鸦怎样把肉夺回来呢?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看谁的小乌鸦最聪明。”这样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局内人”,在移情换位中,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
生1:狐狸叼起肉,刚想钻到洞里去,乌鸦气愤极了,它‘呼的一声飞到狐狸头上,用尖尖的嘴狠狠地啄他的头。狐狸疼得‘嗷……嗷……直叫,嘴一张,肉掉在了地上。乌鸦叼起肉,转身拍拍翅膀飞到了树上。
师:用武力打击狡猾的对手,想得真不错。
生2: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正准备好好享用这顿美餐,忽然听到树上的小乌鸦自言自语地说:“哼,该死的狐狸,我早知道你会来骗我的肉,你想不到吧,我已经在肉里放了毒,毒死你!”狐狸听后,吓得直冒冷汗,一下子把肉抛出了洞。乌鸦叼起肉,一口把它吞到肚子里,然后抹抹嘴,得意地說:“狐狸,没想到你也有上当的时候!”
师:太棒了,没想到你的这只小乌鸦还会用“欲擒故纵”的计策!真聪明。
就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积累的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使得教学内容新鲜而充满情趣,在这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共享智慧
智慧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他们对语言的体验不同,所获得的文化、精神也就不同。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倾听与反思语言、接纳与质疑语言、欣赏与评判语言的能力,与学生共享智慧,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语言。
《乌鸦喝水》一课上到尾声,教师说:“乌鸦真聪明,能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得到教师的鼓励,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用麦管吸,用石头支撑把瓶子倾斜让水接近瓶口,把瓶子敲破一半,请大象帮忙等办法随之产生。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教会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多想办法。此时的表达充满了生命力和表现力,成为智慧的语言。
总之,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他们的语言,是目前阅读教学所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教材特点,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曼妙。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