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玉
[摘 要]阅读对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只有选准精教点,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回归原点、发展远点、迁移支点以及拓展基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提高拓展阅读的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原点;远点;支点;基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39-02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如果面面俱到,那么,所学内容就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浅尝辄止的问题,教师可从找准合适的阅读点入手,让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到位。
一、回归语文原点,启迪学生思维
原点,即事物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核心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从原点出发,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教师设定的教学重点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爱鸟的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激起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基于这一原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树林和爱唱歌的鸟儿为什么能够成为父亲一生的最爱?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鸟儿快活的句子吗?父亲对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父亲对鸟儿什么时候唱歌,什么时候最快活与最危险那么了解?”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整体性阅读,对文本的表达主旨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在引领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从原点出发巧设问题,能使学生的阅读目标明确,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受,有效提升阅读的质量。
二、期待发展远点,提升语文素养
“远点”即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认识,还要教给学生能“带得走的东西”。就是说,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而且要着眼于未来,不仅注重对学生眼界的开阔,更要注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基于整体价值展开阅读
整体价值,主要是指在完成课文内容基础上,加以分析后形成的系统的思维价值。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我多想去看看》一课,由于文中的内容是描写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与天山盛开的雪莲,因此在理解、感悟语言后,教师以视频的形式把真实的场景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对文中描述的场景有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心灵受到冲击,情感得到升华,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基于集约价值展开阅读
集约价值,主要是指充分整合教材内容,合理地运用教学艺术,帮助学生建构学习,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程的价值。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师先将它和《高明的大自然》一文放在一起,引领学生对比阅读,让学生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然后,教师再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夏、冬的声音分别是怎样的,并写上一两段话。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与迁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基于辐射价值展开阅读
辐射价值,是指立足课文原点,以教材文本为凭借,向多篇进行辐射阅读,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这样教学,可以节省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赵州桥》一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多篇关于桥的知识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从一篇向多篇辐射的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对桥的深刻认知,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三、寻找迁移支点,落实语言运用
支点,即指架起事物之间联系的关键点。教学迁移的支点在哪里?就在学习方法与读写训练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读写结合的迁移点,引领学生进行练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原始(学习写话)阶段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一文的第三段主要讲了大禹治水一走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他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可是怕耽误工作,没有回家看过一次。在读到这儿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写话:“此时此刻,大禹心里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这样教学,找准了读写结合的练笔点,使学生对大禹的无私奉献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感受。
(二)中级(学写对话)阶段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掌声》一文,通过英子在两次掌声前后变化的描写,告诉读者人人都需要掌声,我们不应该吝啬自己的掌声。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小英,感受到小英的所思所想,教师让学生和小英进行对话,并写下对话的内容。在写话中,学生由衷地为小英的转变感到高兴,这样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
(三)高级(续编故事)阶段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狐狸分奶酪》一文,主要讲了熊哥哥和熊弟弟让狐狸分奶酪,结果奶酪全让狐狸吃掉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学生遇到事情不能斤斤计较。学生能否感受到这一点呢?在学习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用续写的形式描写熊哥哥和熊弟弟看到奶酪被吃光以后发生的故事。这样的练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童话的育人价值。
四、夯实阅读基点,拓宽阅读视野
基点,是开展拓展阅读活动基本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以一课为基点,带动多篇课文的阅读,从而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一)阅读相关名家作品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所作。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作品。比如,他的童话《小白船》《旅行家》《含羞草》《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等。这样的阅读拓展,在学生心中扎下文学的种子,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礎。
(二)阅读主题相同作品
主题相同作品,主要是指两篇或者两篇以上在内容主题或者描写对象、风格等方面相同或者类似的文章。如,在教学完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燕子》一课后,教师把屠格涅夫的《麻雀》、老舍的《猫》、丰子恺的《白鹅》等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对小动物的描写有进一步的感受与体会。
(三)阅读结构一致作品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结构一致的课文有许多。比如,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几篇课文都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描写了景物的美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集中教学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总”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分”则条理清楚。这样教学,学生印象深刻,效果显著。
(四)背景补充延伸拓展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查阅毛泽东在井冈山的资料的任务;在学习《邓小平植树》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找邓小平的相关资料。这样教学,为学生的深层阅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丰富阅读课堂,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找准阅读的合适点,引领学生阅读、写话,以夯实学生的阅读过程,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