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海
众所周知,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带给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很大的影响。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绿色防控理念与技术得以诞生,并在农业领域当中获得了广泛运用,尤其对于水稻栽种而言,通过引入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在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减轻病虫害的不良影响,减少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实际上,长期以来所采用的分散化水稻栽种方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要求。因此,采用规模化种植水稻的方式,对防治水稻病虫害十分有益,有利于增加水稻的产量与经济收入。为此,系统分析与思考规模化种植水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显得十分关键,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物理与化学防控技术的说明
1、物理防控技术概述
(1)性诱剂技术的有效利用
处于二化螟虫羽化初始阶段的时候,通过安放诱捕器装置的方式,完成诱杀。当到了羽化末期阶段的时候实施回收处理,采用大约550-850m2距离放置一个诱捕器装置的方式,并安装诱芯到诱捕器装置当中,并注重间隔22-30d更换1次诱芯。基于使诱捕率得以提高的目的,要求诱捕器装置的高度应该超过水稻植株 大约11-14cm,当水稻逐渐变高时,需要进一步提升诱捕器的高度。
(2)灯光诱杀技术的合理应用
应用此种技术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安装振频型杀虫灯到稻田当中的方式,完成对害虫的消灭。基于增强害虫诱杀成效的目的,需要杀虫灯与地面的高度保持在1.6-1.9 m的范圍内,确保2.6-3.6hm2范围当中装设2个太阳能杀虫灯,借助此技术,能够达到对二化螟虫和稻飞虱等不同害虫进行诱杀的目的。除此之外,采用灯光诱杀的时间适合每一年的5月~10月份期间,以晚上18点至次日早晨5点最佳,可以实现开灯诱杀的效果。
2、 化学防控技术概述
(1)科学运用水稻种子的处理技术
实施播种水稻之前,应该做好消毒处理工作,以此使水稻病虫害的发病率得以下降。例如:针对杂交类型的水稻种子,需要运用26%的咪鲜胺乳油稀释2200倍,对种子浸泡超过1天。
(2)水稻虫害的化学防控技术说明
第一,针对二化螟虫采用防控技术的过程中,在1hm2水稻当中涵盖了超过460个二化螟虫卵块的情况下,处于卵孵化盛阶段进行用药处理,并运用22%的甲苯酰胺SC实施有效防控与治理,其中,1hm2的土地药物使用量大约180mL,而消除二代螟虫的效率则为95%。
第二,运用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的过程当中,其中稻纵卷叶螟1a能够实现5代的繁殖,其中以二、三、四代的防控与治理为主。在100丛水稻中稻纵卷叶螟新虫苞超出28个小时的情况下,需要运用6%的甲维盐 WG实施有效防控与治理,其中1hm2的药物使用量为290-340g,相应的防治效率为97%。
第三,确保稻飞虱防控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在每100丛水稻当中的稻飞虱虫量大约存在1600-2200只的情况下,此时1hm2需要运用26%的吡蚜酮WP 450g,并进行兑水770 kg,完成有效防控。通过结合各个阶段,选取合适的药剂加以防控与治理,有效规避稻飞虱形成一定的抗药性,使防控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农业防控与生态调节技术的说明
1、 农业防控技术概述
(1)科学选用相应的抗性品种
笔者经过查阅众多的相关研究资料与文献之后,从中不难看出,处于早稻与晚稻栽种的时候,应该将那些品种优质且抗性良好的水稻种子作为首选,实现对稻瘟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的有效防御和应对,减小其带给水稻的不良影响。
(2)注重对深水灭蛹技术的合理利用
处于每一年的3月-4月份期间,对稻田实施大约6-9次灌深水处理,完成对大多数幼虫与蛹消灭,假如能够配合放鸭吃虫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成效。
(3)做好稻草处理工作
依靠对稻草与稻桩的科学处理方式,能够使得病虫的浸染源进一步缩减。而实施收割处理的过程当中,则通常运用齐泥收割的方式,保证翻耕处理的及时性与科学性。
2、生态调节技术概述
开展规模化水稻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选用生物多样性调节与天敌投放等相关防治技术,不仅实现了对病虫害的科学管控,而且使规模化水稻种植、抵抗病虫害等方面的能力均获得有效提升。
三、生物防控技术的说明
1、重视对生物药剂防控技术的有效利用
运用苏云金杆菌与阿维菌素能够实现对二化螟虫、稻飞虱科学防控,避免其带给稻田严重的危害。同时,利用井·蜡芽能够对纹枯病、稻曲病加以有效防控与治理,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与春雷霉素,则能够对稻瘟病加以科学防控。
2、做好天敌防控工作
第一,利用稻螟赤眼蜂防控技术的时候,具体而言:处于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虫羽化初期阶段,通过投放赤眼蜂的方式,保持密度是14万头/hm2,然后等待一星期之后,重新投放相同数量的赤眼蜂。
第二,应用稻鸭共育控虫技术的过程中,处于水稻种植一星期时间之内,应该将雏鸭大约60-120只投放到1hm2稻田当中,谨防出现鸭子吃掉水稻的情况,处于水稻孕穗末期阶段,应该将鸭子从稻田当中赶出来。此时的鸭子能自行进行二化螟虫的捕杀,并且完成对杂草的清除,使土壤的通透性得到增强,提供给水稻生长更佳的环境。
(作者单位:158212黑龙江省鸡东县8510农场黑背山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