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超
摘 要:文章试图从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入手,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探析可行的保护和发展策略,探索民间美术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案,以及民间美术继承人培养的制度化、现代化的可能性。这能为增强中国民间美术的社会影响,提升中国民间美术传承能力,以及丰富中国民间美术的理论成果提供积极的学术参考和切实的实际操作方案。
关键词:民间美术;继承人培养;传承;保护;现代化
一、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
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的华贵、典雅不同,中国民间美术产生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关系紧密,如春节的年画、春联、花灯,端午节的龙舟彩船,中秋节的月饼花馍,以及婚丧嫁娶、生子祝寿活动中的窗花、服饰、符道神像……虽然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最普通的布、木、泥浆、纸、竹等,却创造出了极具地方特色、构思巧妙、造型独特的艺术作品,表达了普通民众清新质朴、简单纯粹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民间美术的原生态传承
民间美术是一种原生态艺术形式,民间美术的生产和发展深深植根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乡村原生态的传承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民间美术的原滋原味。
(二)民间美术传承要素
一是传承人。人是艺术创造和传承的主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人来进行创作和继承。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是广大劳动人民,他们来自田间、渔场、市集,他们都熟知乡土生活,因此他们作品的主角是小麦、稻谷,是田野、河流,是丰收、繁衍,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积淀直接造就了他们与现代工业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艺术格调。
然而,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工具的投入使得农业生产对于人力的依赖越来越小,农民的谋生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不用再坚持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大量的农民进城打拼,民间美术的传承人也就越来越少。一项艺术形式缺少传承人,可能就意味着掌握传统技艺的老人一旦去世,这一传统艺术就将永远消亡。这将是整个中国民间美术,甚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一旦成势,后果不堪想象。
二是自然环境。民间美术的生产及其风格取决于它所身处的自然环境因素,不同的自然环境给民间美术的创作提供了先天相异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决定了农耕社会交通闭塞、自给自足的环境下民间美术创作者对于材料的加工取舍,也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受众的审美倾向。
然而,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转,物流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空间壁垒被打破。处于同一区域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漂洋过海的艺术舶来品,同一区域人群也产生了审美差异,这意味着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民间美术形式失去了原有的固定市场。
三是传统生活方式。我国民间美术植根于我国数千年的农耕生产关系,数千年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乡村田园生活孕育了我国乡村独特的乡土生活气息,浸润于其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才创造出以乡村生活元素为主的民间美术。但是近百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外来强势文化和欧美娱乐方式的入侵,我国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被渗透,乡土生活气息也随之改变,民間美术正在失去它的生存环境。
农耕生产关系的缩减,乡土生活气息的渐衰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为了保护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环境而要求农村永远停留在农耕社会形态,这既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对改善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没有益处。虽然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可逆转,但是对于传统民间美术,我们也不应太过悲观,而要积极寻找其于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基础,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从而唤起人们对本土民间文化的重新关注,寻找民间美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让传统艺术在今天也能重新发光发热,获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二、民间美术的保护策略
(一)由政府主导的保护策略
第一,建立、完善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培养和保障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组织选拔、培养民间美术继承人,并制定相关的继承人认定、培训、补贴制度,让更多对传统民间美术感兴趣的人更有底气、更有保障地将优秀文化继承下去。
第二,积极申请相关部门论证考察,升级民间美术“非遗”级别。因为目前传统民间美术工艺得到政府补助和投入的主要依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公布制度,所以要想让当地的民间美术工艺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更健康的发展、传承,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组织专家学者对当地民间美术进行考察和论证,积极为其申报提升“非遗”级别。这不仅能帮助当地民间美术工艺脱离困境,也能为当地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文化产业投资。
第三,通过校园教育提升民间美术影响力,助力其传承。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在当地中小学校组织诸如“民间美术进校园”之类的活动,增强当地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可以提升当地民间美术影响力,为其培养潜在继承人。
(二)由传承人主导的保护策略
第一,实用功能审美化。传统的民间美术创作的目的不只限于满足受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因为在生活条件并不富裕的乡村,更加注重有实用意义的物质需求使用功能。民间美术的创作活动都与农耕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中国民间美术是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它体现着劳动人民踏踏实实过生活的同时尽量装点、美化生活环境的浪漫的生活情趣。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工具变得更加智能化,生产活动变得更加机械化,这意味着一大批原来实用的民间美术创作不再实用,民间美术的实用功能逐渐降低。同时,从近年来农家乐、田园观光活动的日渐火爆可以看出,经历了长久的工业化和商业化,人们开始怀念青山绿水的田园生活状态,更多的民间艺术作品开始作为装饰品摆放在星级酒店、公共场所和人们的居所。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作品的功能定位更多地朝向观赏功能偏移,并成为民间美术作品适应当代生活需求的合理选择。
第二,受众全民化。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受众大部分是劳动人民本身,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与民间美术的风格格格不入,因此受众范围也大相径庭。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多元文化的吸收,当然也包括传统的民间美术。因此,传统民间美术应该向以全民为目标的市场转变,而不再仅仅面对乡村劳动人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全民化的受众也为民间美术缺少继承者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既然在现代化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农村新一代”不愿承担起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责任,那么将越来越多喜欢“原汁原味”的城市受众作为非原生态下的民间美术技艺继承者,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第三,创作元素现代化。民间美术的传统创作要素已经深入中国民众内心,这是传统民间美术的现实基础。但是,由于创作者和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差异,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与传统社会产生了差别,这些变化促使民间美术的创作元素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变,在题材选择、造型、色彩等方面都不免要融入现代色彩,以迎合受众的需要。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民间美术图样被运用进现代美术创作和平面设计作品中,这也不失为民间美术新的传承方式。民间美术以元素的方式加入到现代生活中,这种自觉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文明中本土文化的回归意识,看到了民间美术光明的前景。
三、新媒体环境下民间美术发展形式的构想
在当今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的主流媒体已经逐渐式微。我们要解决民间美术影响力小、传播范围不足的问题,就要让民间美术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是让民间美术更多地利用互联网、网络媒体、自媒体来宣传自己,唤起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怀恋,增强自身影响力。同时,民间美术可以利用数字影像、数字声音、VR、AR等新的影像、声像呈现技术来创新作品,创造出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让民间美术绽放新的生命。
(一)更新题材内容
民间美术是历时数千年留下的先辈智慧,其题材、内容记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田园生活图景,也表达了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单纯美好的图像是现代人所向往的,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但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民间美术若想得到更多人的注意,有必要融入一些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题材。例如,以皮影角色设计表情包,既能体现皮影戏的活泼、俏皮,又能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二)创新表现形式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的呈现方式不再局限于静态,甚至不再局限于平面。将民间美术元素和风格运用于动画作品,VR、AR作品,更能吸引到已经习惯于接受视频信息的现代人群的注意。
例如2010年5月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CG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将原版《清明上河图》放大100倍后,以CG动画的形式呈现于馆内。这种呈现方式放大了美术作品本身的磅礴气势,也更符合现代人动态的審美习惯,是将美术作品静态转为动态的优秀案例。
四、结语
我们要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离不开研究这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只有鲜活的、得到继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代表着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才能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最现实、可靠的依据。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朴素的视角记述着乡村劳动人民的生存环境,对于它们的保护和发扬,离不开政府、传承者和广大群众的通力合作。
相信在未来,当人们停下手中的键盘,放缓车间转动的齿轮,还能看到那些记录在民间美术手艺人手中的麦田和河流。
参考文献:
[1]史本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艺术的私法保护[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6).
[2]祝娟娟.民间美术形式的跨媒介创新开发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
[3]魏孝静.束河古镇皮匠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活态保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葛田田.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作者单位:
云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