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钰
脑卒中属于一种脑血管疾病,在近年来的临床上较为常见,而脑组织损伤坏死是由于脑组供血供氧不足造成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脑血管发生梗死或突然破裂,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功能活动及意识出现障碍、头晕、头痛等,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在饮水时易出现呛咳、在饮食时较为困难,对患者日常生活摄取营养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1]。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主要采用功能训练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可使部分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些患者恢复的并不理想,进而对康复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2]。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3],中医针灸在临床上的使用较为常见,醒脑开窍针灸法可达到开窍启闭、治神、调神的效果,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逐渐被应用,且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我院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针灸康复治疗,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到如下:
选取2017 年4 月—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20 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8 例,女22 例,年龄50~79 岁,平均年龄(63.4±4.9)岁,卒中类型:41 例脑梗死,19 例脑出血,研究组男36 例,女24 例,年龄51~80 岁,平均年龄(64.3±5.1)岁,卒中类型:39 例脑梗死,21 例脑出血。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相关诊断均为脑卒中;(2)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得分均在3 分及以上;(3)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且同意;(4)患者神志清晰,无精神疾病史。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肾脏或其他严重疾病;(2)患者依从性较差或拒绝参与此次研究;(3)患者临床资料不全;(4)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实施针灸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的康复功能训练,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在床上平卧、抬头,下巴尽量向胸前靠近,以眼睛可以看到脚尖为宜,连续做25 次(1 组),1 天3 次,分别于餐前做,连续做1 个月[4]。
1.2.2 研究组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取穴位:翳风、完骨、双侧风池,患者平卧于床上,将相应穴位局部皮肤使用75%乙醇进行消毒,对患者喉结方向使用针灸(华佗牌30 号)进行斜刺、震颤,进针时需缓慢进行,深度为1.5~2 寸,双手进行操作,幅度应较轻捻转频率应较快(以120~160 r/min、幅度低于90°为宜),当患者的咽喉部有针刺感则停止进针,留针30 min,患者张口后使用压舌板压下其舌体,使咽后壁充分暴露在视野中,对患者的两侧咽后壁实施8 点点刺,选取3 寸粗针,1天1 次,1 个疗程为10 天,共治疗3 个疗程,每个疗程进行完后休息1 天[5]。
(1)采用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SWAL-QO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主要包括学习或工作、心理状态、经济状况、生理/认知等,满分为125 分,共25 个条目,得分越低说明生活质量越高[6]。
(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得分进行观察,无效:患者自主饮温开水25 mL,整个过程中呛咳较为频繁且无法全部咽下;有效:咽水次数≥2 次,有呛咳;显效:一次咽下有呛咳或咽水次数≥2 次,无呛咳;痊愈:一次咽下且过程中未出现呛咳情况;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100%[7]。
(3)对两组患者治疗时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比较,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显著[8]。
(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 天、14 天时由一名相关医师对其吞咽障碍程度使用VFSS 进行评分,满分为10 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情况越严重[9]。
数据应用SPSS 20.0 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测,以(±s)表示,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O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QOL 评分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具体见表2。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具体见表3。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具体见表4。
治疗前两组患者VF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上述评分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具体见表5。
表1 一般资料对比
表2 疗前后两组患者QOL 评分对比(分,±s)
表2 疗前后两组患者QOL 评分对比(分,±s)
在目前临床上脑卒中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吞咽障碍,该并发症的发生率约在50%~70%之间,患者会出现进食困难、流涎、饮水时出现呛咳以及自主呼吸时出现异常咳嗽的情况,而在目前主要采用功能训练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可对部分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帮助,但经调查显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患者的恢复率约为68%~78% 之间[10]。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1],在我国中医临床中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属于喉痹、喑痱、中风的范畴,造成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气血在脑中风后出现逆乱,和痰浊互结造成闭塞不通的情况,若在没能在早期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会使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脱水以及营养不良等。尤其情况严重的患者会给其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大大降低其生活质量。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2],醒脑开窍针灸法是一种量化规范的针灸治疗方法,该方法对于操作手法较为注重,穴位主要以督脉和阴经穴为主,刺激该穴位可达到开窍启闭、治神和调神的作用,在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康复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因此,我院对脑卒中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针灸(醒脑开窍针灸法)联合功能训练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同时,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3.4%(P<0.05),因此说明,该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提升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还可以使并发生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也可能是因为在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时,对吞咽相关的两对肌肉进行牵动,对患者上食道括约肌的闭合和开放进行促进,从而更进一步的对患者拖延功能进行改善;在治疗的此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灸法的原因可能是:近脑腧穴主要包括翳风、完骨和风池穴,共为中枢、少阳之脉,是手部的少阳三焦经为翳风穴,对其进行刺激可起到化痰散结、祛风通络的功效,足部的少阳胆经为风池穴,对其进行刺激可起到条达阳经之气的作用,进而实现汤水不能入口,而足太阳和足少阳经交会穴为完骨,可对喉痹进行有效治疗,对其穴位进行刺激可起到化瘀通络、醒脑开窍的功效,因此对以上3个穴位一起进行针灸,可达到利机关、通脑窍、养脑髓的目的,对阳经之气进行有效调理,以开通咽喉经络使其保持通畅,实现豁痰散浊、血气和顺的作用,率十一经的气血上升达到濡脑养髓的效果,髓海充实可促进咽部通畅,进而对吞咽功能进行改善[13]。与此同时,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4],对于患者血管的血液循环改善和迷走神经感觉纤维的刺激均可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因此使脑部血流量得到增加,减轻颅底动脉血流异常程度,使供血程度逐渐恢复正常,对颅脑的供血需求给与有效改善,进而为吞咽中枢和脑神经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对吞咽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由于吞咽功能异常出现的并发症的概率。
表3 临床疗效对比
表4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表5 治疗前后VFSS 评分对比(分,±s)
表5 治疗前后VFSS 评分对比(分,±s)
除此之外,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VF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上述评分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因此说明,联合针灸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VFSS 评分,同时,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O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QOL 评分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因此说明,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进行显著提高,这与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也可以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同时会与患者身体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效降低,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5-16]。
此次研究的不足:此次研究选择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较少,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期间会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验证此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希望此次研究可以为其他研究学者与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