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近日,应急管理部公布,经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0.3%和18.5%。其中,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5%和22.5%,重特大事故起数同比减少1 起。全国大部分行业领域事故呈下降态势。
在持续稳定向好的安全生产形势下,复杂严峻的现实时刻敲打着我们的神经。化工、建筑业、交通等少数行业领域重特大事故相对集中,如9 月28 日,江苏省宜兴市境内的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带走了36 人的生命;9 月29 日,浙江省宁海县宁波锐奇日用品有限公司一场火灾,让19 人命丧火海;10 月11 日,陕西省安康市恒翔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因盲目施救致使6 人殒命;10 月15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的兰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生爆炸,造成4 人死亡,7 人受伤。
2019 年进入第四季度,企业节后复产复工,部分行业进入生产旺季,冬季气候条件变化等,对安全生产产生多方面影响,各种安全风险交织叠加,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面临较大压力。其中,化工领域作为防范化解重特大事故重中之重,从上至下更是绷紧了心弦。
7月31日,美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贝城烯烃工厂一场大火吸引了众人的注意。除去关注事故原因之外,有个体防护领域的专家了解到,这起事故无人死亡,66 人烧伤,且大部分是轻微烧伤,与工厂为工人配备阻燃防护服关系密切。
阻燃防护服,是化工企业工人的8 小时工作服,通俗来讲,是离开火源后不继续燃烧,从而避免给穿着者带来持续性二次伤害的服装。因材质和款型结构设计的不同,市场上的阻燃防护服品类众多,性能各异。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均已通过立法与立标,强制要求雇主为可能遭受影响的员工提供防护手段,这其中就包括阻燃防护服。
配备阻燃防护服能减少伤亡吗?从以下数据可知一二。据美国劳工部对工业伤亡数据较为系统和持续的记录,1992—2017 年,美国火灾爆炸死亡人数占工业总死亡人数的3%左右,这个比例在石油石化行业会更高一些, 约为13%。整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10 年之后,死亡人数下降格外明显。除了安全理念的贯彻、工艺的提升之外,为包括承包商雇员在内的员工配备阻燃防护服,是美国推动这一过程的重要动因。虽然阻燃防护服称不上是专门针对爆炸事故的防护,但是,对于保护作业者免受生产现场火焰的伤害绝不为过。
回看我国。2018 年,全国共发生化工事故176 起,死亡223 人,其中因为爆炸而失去生命的人数最多。这与我国没有强制要求配备阻燃防护服息息相关。诚然,《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但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长期空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个体装备配备水平提升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诸如阻燃防护服等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中的根本问题,我国在《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按照计划制定完成覆盖石油、天然气、非煤矿山、冶金、钢铁等12 个重点行业的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标准,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风险差异,制定行业配备标准,实现对个体防护装备从生产到配备使用直至废弃的全周期管理覆盖。
据了解,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会同各有关单位,起草了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以及系列配备标准,只待时机成熟,呼之欲出,让从业人员穿戴适合的防护用品,守住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