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晔
摘 要: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有效体现,对于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言行举止起着引领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中华体育精神形成的脉络以及体育专业院校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培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中华体育精神在体育专业院校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育专业院校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体育专业院校 培育 中华体育精神 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068-04
2017年8月,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1]”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我国体育行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弘扬“体育之精神”,实现“体育强国梦”,筑圆“伟大中国梦”的使命。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探索中华体育精神在体育专业院校中培育的路径,是对于当前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新探索,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发(2014) 59号文)的要求,也是贯彻习近平系列讲话的要求。本文将通过理清中华体育精神形成的脉络以及中华体育精神对于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探讨体育专业院校培育大学生中华体育精神的可行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专业院校培育大学生中华体育精神的路径为研究对象,从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出发,探索体育专业院校弘扬和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路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苏州大学图书馆等途径寻找、搜集和整理与体育专业院校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相关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宣传文本、专著等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概念、内涵及相关作用。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江苏省内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苏州大学和扬州大学5所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整理分析,调查了体育专业院校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路径相关情况。
本调查依据论文需要初步制定问卷,后征得了五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针对问卷的结构、相关问题的设置、问题的描述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整,形成修正稿后再次由专家进行审定,通过二次修改后形成调查问卷终稿。问卷调查依照分层抽样法向五所体育专业院校四个年级的学科、术科学生发放并且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4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使用SPSS与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归纳、分析。回收调查问卷20d后,随机选取15名学生进行问卷可靠性重测,经分析,信度系数均大于0.75,表明此次问卷调查具的可靠性较高。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通过问卷调查法回收取得的资料及相关数据利用Excel、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准确的数据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佐证。
2 中华体育精神的演变过程
2.1 中华体育精神的提出
在20世纪末尾,即将走进新世纪的中国,正是需要一种能够鼓舞全国人民、推动人们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中国体育报》作为体育领域的专业媒体,将中国体育健儿的辉煌成就与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加以提炼、凝聚和阐发,推出了《论中华体育精神》六篇系统阐述中华体育精神内涵的文章。本文中,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体育的独特性与社会的普遍性进行结合与统一,认为中华体育精神主要由“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団结友爱”、“艰苦奋斗”等六个方面组成[2]。
2.2 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自“中华体育精神”在1996年提出之后,学术界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的阶段。通过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体育明星或运动队的突出表现、时代影响以及所体现出的体育精神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认为中华体育精神包含: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为国争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奋发图强精神、和平友谊精神、文明精神、开拓精神[3-6]。
2.3 中华体育精神的重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研究也愈发深入。中华体育精神的提出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即我国在步入新时期需要通过体育激励中华民族奋起,因此当时的“中华体育精神”是致力于服务政治或经济的经验总结,能够产生和发挥短期作用,但由于缺乏主体文化观念,因此具有一定片面性,无法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重构既要有西方体育精神的攫取,又要充分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呈现东方传统美德,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融入生态、环保、绿色的特点。当今中华体育精神应当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基石,深度融合西方体育普世精神,具有中华文明特色,顺应与致力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体育精神。
3 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知情况
3.1 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了解情况
据调查,在1045名受访者中,32.22%表示了解中华体育精神;57.42%的人表示他们知道但不够深入,4.40%的人表示他们听说过;0.96%表示他们从未听说过。因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中华体育精神有了较好的理解。这说明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了解情况是比较乐观的,具体见表2。
根据中华体育精神的凝练过程,调查问卷选择了16个选项更加与中华体育精神接近的内容,要求学生选择代表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统计数据显示,前六位选择频率较高的项目依次为:为国争光,公平競争,顽强拼搏,团结合作,自强不息,坚持不懈(见表3)。
由此可见,在体育院校学生的观念中,符合中华体育精神内容的首选是为国争光,其次还包括公平竞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挑战自我和坚持不懈。而对其他内容,虽然也出现了,但是明显低于前六项。可见,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不能深刻了解和把握关于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演进和本质。
3.2 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在1045名被调查者中,79.90%的人非常赞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8.18%的人赞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示不知道两者相关性的有1.53%;不赞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0.38%,详见表4。
由此可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高度相关,且是正相关。因此,在体育专业院校中弘扬和培育中华体育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
3.3 中华体育精神对于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在沈阳会见了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创新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7]。中华体育精神贯穿所有体育工作始终,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因此,体育专业院校应把中华体育精神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在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把中华体育精神变为体育专业院校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研究对1045名体育专业院校大学就“通过参与运动或者观看体育赛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对您产生影响的有效程度”进行调查,得出如下数据。
由表5研究表明,中华体育精神对于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有培养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优秀的团队精神、顽强拼搏能力、历史使命感、良好的心理素质、无私的奉献精神等。
4 中华体育精神培育的路径
4.1 体育专业院校开展校园体育明星赛事
在调查的几所体育专业院校中,其校园明星赛事如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校园马拉松,参与人数历年直线增加,且一开始报名就被呈现出疯抢名额的状态。这样的明星赛事除了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跑步运动当中,让更多的同学通过参赛提升意志力、团队精神和阳光心态。
4.2 重视中华体育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建设
在调查中发现体育专业院校里不乏体育明星,如南京体育学院有蔡振华、林莉、阎森等知名校友;苏州大学有孙杨、吴静钰等奥运冠军;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有惠若琪等体育明星。各体育专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明星效应,建设体育精神、奥运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实践基地,通过陈列体育明星的旧物、播放训练、比赛的视频、邀请体育明星进行讲座等形式,用体育明星自己的艰苦训练、顾全大局、为国争光等事迹感化当代大学生们。
4.3 策划开展以弘扬和培育中华体育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活动
在体育院校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对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中加入中华体育精神的元素,通过中华体育精神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主题的班会或团日活动上,通过观看比赛视频、纪录片或讲述体育人的奋斗事迹等多种方式,来展现体育工作者在训练、比赛、工作中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信仰,在体育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从各个侧面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的积极品质,以此实现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8]。
4.4 建立常态化中华体育精神宣传教育机制
中华体育精神的与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不能单单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校各相关部门也应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宣传部门要结合体育院校实际情况,做到与时俱进,以新时代新媒体为抓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做好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及时发布校园明星赛事、体育活动、体育相关新闻报道等内容,培养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新华每日电讯.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EB/OL].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7-08/28/c_136559940.htm,2017-08-28.
[2] 谢琼桓.中华体育精神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J].求是杂志,2000(21):11-13.
[3] 郑国华,程其练,刘媛媛.中华体育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北京奥运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731-733.
[4]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3-17.
[5] 武学军.中华体育精神的儒家文化溯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88-92.
[6] 张再林,李靖.“即身而道在”——中国古代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中华体育精神探析[J].人文杂志,2014(12):1-6.
[7] 新华网.习近平: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31/c_117171570.htm,2013-08-31.
[8] 刘紫婷.中华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华体育精神[J].新课程研究,2010(195):184-185.
[9] 周永奇.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6(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