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吉
邛崃之名由来已久。汉时称临邛,筑城建县已有2300余年历史,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也是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第一站和茶马古道第一镇,素有“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邛崃是西汉才女卓文君故里,她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写下了如此感佩至深的曲子:“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这首《凤求凰》感情热烈而奔放,深挚而缠绵,司马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表达了相如对卓文君无限倾慕和热烈的追求,传唱千年,历久不衰。
然而,对全国古迹爱好者而言,四海以求、倾慕于心的除了凤求凰的美丽爱情故事,还有巴蜀石窟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一一远山深处、在水一方、绝世独立的邛崃石窟。
邛崃石窟其实是分布在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的几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以花置寺、磐陀寺、石笋山等三处建造于唐至宋代年间的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雕刻精美,艺术水平最高,尤其是经变题材,享誉全国,在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置寺摩崖造像位于邛崃市临邛镇柏树村竹溪湖风景区花石山下,俗称大岩山或千佛岩。磐陀寺摩崖造像在邛崃市临邛镇磐陀村,最初名开元寺。现木构遗存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修,寺前有大石如磐,故又名磐陀寺。石笋山摩崖造像地处邛崃市大同乡景沟村,题记最早见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寻访它们的过程,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妙体验。
花置寺位于邛崃竹溪沟中的花石山上,地属柏树村。后来,人们在此拦坝蓄水,竹溪沟变成了竹溪湖,花置寺也就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清幽圣境。湖似妆镜,山如眉黛,花置寺就置于湖中央,正好契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无边妙境。从我眼中看去,花置寺摩崖造像真的就像是美人一般,在水一方,安静地等候着我的到来。
去往花置寺需要坐渡船。船资仅需2元,一分也不多收,完全是自助式的服务,行船仅靠两端的铁丝与船相连,游人只需自行拉动铁丝,便可到达彼岸。
于是,未见佛陀,先上了一堂“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的佛法课。一时间,身心俱得到洗礼,仿佛遁入仙境。
花置寺始创于唐贞元14年(798年),根据雷玉华等人的调查简报显示,现存造像13龛,从东向西依次编号,主要内容有千佛、毗沙门天王、西方净土变、无量寿佛等。
在千佛龛一侧现有碑记《大唐嘉定州邛县花置寺新造无量诸佛石龛像记》一通,碑文系宋代磨平重刻。碑记对花置寺的由来交代得很清楚:“宗师法号僧采,俗姓马氏,扶风茂陵人,东汉伏波将军之后也。承钟毓之秀,标童竹之奇……蒙恩得度于此州花置寺为硕德焉……此寺既因天造,宛若地成……受恩之情既切,报德之志逾深……以鹤山之殊胜,方鹫岭之标奇……灵仙之所往来,贤哲之所栖隐。将崇饰像,舍此何之?”
同时,据铭文记载,大历四年唐代宗李豫在长安修建章敬寺后,曾御赐僧采(马采)为懿德大师并在该寺“主讲纲维”,采因而“声驰上国,名重神都”。贞元年间,马采带着唐王朝旨意,越过秦关蜀道来到临邛,和西南节镇官员配合,在邛崃凿造佛像,宣扬佛法。
花置寺最为精彩的是位于崖面中部、编号5、6的两个大龛。第5号龛内壁面中部凸出一块崖面,其上雕出祥云,祥云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像,像已被后世彩妆。环壁雕刻小千佛共计842尊,均有背光和桃形头光,多披袒右肩袈裟,施禅定印,头部大多为近代后补。6号龛形制与5号大体相似,也是中部雕凿出凸出壁面的平台,上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环壁为千佛共计675尊。花置寺体量最大的是第7龛,雕刻大立佛一尊,虽经后世改刻彩妆,但唐风不减。除此三龛外,大多残损较重,然细细品之,仍回味无穷。
正要离开的时候,一缕阳光倾泻而下,正好洒落在残破的造像上,佛光浮现,如此美轮美奂。于是,那碧波如洗的竹溪湖,那小小的渡船,与这在水一方的佛陀,交相辉映,萦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出了竹溪湖中在水一方的花置寺,拦到一辆摩的,在山林丘陵中行驶一刻钟,便到了磐陀寺。
磐陀寺在盘陀村花果山东面山上,现有摩崖龛像分为两个区域,以大殿为中心,下半区为大佛岩,上半区为千佛龛、西方净土变龛等诸龛,共计6龛造像。现存大殿为明代建筑,殿内壁画上有“天顺元年四月……”的墨书题记,并有明代西方三圣泥塑造像。明代大殿、壁画、彩塑俱存,无论是在巴蜀或是全国均为罕见。
大佛岩大佛龛位于明代大殿下方,坐西向东,双层方口龛,龛内正中雕刻束腰方形台座,台座上均雕莲花瓣,正面束腰处雕四个方形壶门,每个壶门中各雕一身伎乐,异常精美。龛内主尊为阿弥陀佛,两侧雕凿大势至和观世音二菩萨,在主尊后背头部两侧还有两龛小像,分别雕凿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这样就构成了既有西方三圣,又有华严三圣,且合龛供养的形制,在其他石窟中并不多见。
龛口外左右侧各凿刻一座13级密檐式方塔,塔下有须弥方座,底部装饰覆莲,方塔矗立云上,正面雕刻一扇象征性圆拱门,第一级正中是一尖形小龛,龛内佛像结跏跌坐,左右各有一天王,惜风化严重。
在大佛龛左侧龛门上可以读到题记:“元和十五年春造兼南路界首像并妆庆毕永为供养。”从此题记来看,可以证实本龛像开凿于元和十五年应该可信。不过,亲眼观之,龛像已经经过多次重妆,而且就重妆的难看程度,我估计应该就在近年。
关于这龛造像的特殊性,我也曾在网络上与朋友进行过讨论。有人指出主尊后侧的文殊、普贤二像应为后刻,虽无实证,但我觉得这一说法基本可信。
磐陀寺上区的造像中,观无量寿经变龛是非常关键的一龛像。龛内正壁雕有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三圣”坐像周围,雕刻着唐代建筑风格的空中楼阁、亭台、天桥,梯上、桥上有人行走,亭台里人们谈兴正欢。龛口左右侧龛柱侧面各雕刻九个方格,每个方格内雕刻一副图像,最下格均雕莲花莲叶,其余雕刻西方净土变中的十六观图,除右侧从下至上第五格仅雕出一宝瓶置方座上,无妇女像外,其他方格中均以一女子静坐观想为主题,侧雕一小图案,表现观想内容,惜已风化漫漶不清。如果根据下区大佛龛的题记来推定,此龛也应开凿于元和时期。那么此龛所描绘的楼阁形象就是弥足珍贵的唐代建筑在石窟中的遗存了。
磐陀寺还有明构大殿一座,大殿中存有明塑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两侧绘有壁画。然而,壁画已经漶漫不清,三尊像也颇有后期改动之嫌,远远没有离他不远的新津观音寺那么精彩,当然更无从与山西境内的明代壁画相比较了。不过,能同时拥有唐石窟、明构、明塑和明壁画的“一唐三明”,磐陀寺也当是蜀中胜景了。
最为关键的是去磐陀寺的时候,空山寂静,了无一人,包场的感觉十分舒心。这种不经意的遇见,总会让人感动不已,也会让我想起许多过往的岁月……
石笋山摩崖造像地处邛崃、大邑两县交界处的大同乡景沟村,长期以来隐匿于深山之中,鲜为世人所知。其全部造像集中在长120米、高30余米的崖壁上,依险峻的山崖雕凿而成,以其规模宏大,造像精美完整,是四川同时期石窟中不可多得的大型佳作,堪称邛崃石窟的精品。
不过这个地方着实难寻。我曾三次寻访石笋山,初访时从磐陀寺出来,坐着摩的在高高低低的山地里行走了近一个小时,在屡屡望眼欲穿、屁股都坐疼了的时候,石笋山到了。再访时已不那么辛苦,虽有景沟村秦书记的帮助,乘小巴车沿崇山峻岭蜿蜒而上,不那么劳累,却也一路颠簸,风尘仆仆。
之所以叫石笋山,皆因山崖环抱之中,有一孤峰卓立,状似春笋而名。这地方岂止是远,简直是人迹罕至。谁能想到千年前的唐代,这里曾经是成都经大邑、邛崃至芦山、雅安直至云南甚至海外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曾经的古道,开窟造像才成为可能。
谁又能想到,曾经的繁华,如今却落寞如斯。不过也正因如此,才能使这漫山遍野的造像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我也才有机会感叹,今生何其幸甚,还能遇见这么好的石窟。
石笋山摩崖造像依崖镌凿而成,造像龛分两段,南段为一层,北段分上下两层。各龛排列次序较为整齐,现存的33龛共有造像700余身尊。其中北段为石笋山精华所在,大像巍峨,蔚为壮观。浮雕飞天,飘然欲飞。
石笋山诸龛均无题记发现,仅在南段大佛下32号龛观音像右侧发现一段漶漫不清的题记,题记内容仅“石笋山菩提释迦二像龛并铭……大历二年二月十五日”等字清楚可辨。根据这一题记可以推定出石笋山最早一龛的窟像应该开凿于大历二年。
石笋山北段除高大雄伟的大像外,还有极为重要的维摩诘经变龛。这种题材在四川摩崖造像中数量不多,乐山龙泓寺早已风化不请,夹江干佛崖也已损毁殆尽,资中重龙山北崖有两龛,为晚唐之作,邛崃天宫寺有一龛,亦是晚唐作品。唯石笋山此龛,保存基本完好,且是盛唐作品,基本上还看得清维摩诘与文殊论辩的场景和其他有关的细节,弥足珍贵。
石笋山的第3、8龛均系千手观音变龛,是密宗造像的主要题材之一,广泛流行于中晚唐时期的四川摩崖造像中。除维摩诘经变和千手观音变外,石笋山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净土变龛。胡文和在其《巴蜀道教佛教石窟艺术》一书中认为,“阿弥陀经变与观无量寿经变都是西方净土变”,是其在巴蜀摩崖造像的不同表现手法,前者数量较少,后者在中晚唐时期较为流行。
而石笋山第4、6两窟都是西方净土变题材。第4龛西方净土变龛从窗口下沿着正壁有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为靠窗口处,左右分别刻文殊、普贤,平台的中部有一组伎乐,四个一组,呈八字排列,此为“彼国佛土,常作乐天”的佛经表达。第二层,边沿装饰华版勾栏,两端有梯子沿着左右壁通向第一平台。平台上有数十朵莲花,上面跌坐着各种姿态的人物。经云:“诸无殃数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都无央数。”和造像基本符合。第三层平台上是结跏跌坐的西方三圣,其位于莲台之上,背后有莲瓣形的头光和身光,头顶上各有七宝轮台。三尊像头部上方有天宫楼阁,上有各种姿态的人物形象往来穿梭。此外,窟壁上还有众多的七宝树、经幢、白鹤、孔雀、鹦鹉、迦陵频伽等,以烘托“极乐世界”的胜景。内窟门外,外龛左右两壁还分别有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佛经上讲到,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命终后有观音、势至前往接引。
第6龛西方净土变龛,是石笋山颇具代表性的龛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中央,七宝莲池黄金、白银、玛瑙、琥珀遍地,龛内雕刻殿宇塔刹、亭台轩榭,重檐、斗拱、勾栏清晰可见,以回廊相连,一百多位天仙或徒步漫游,或挺腹伸腰,怡然自得。后壁雕有划船图,船头高昂,船尾隐入桥洞,三个船夫正拼命划船,为首的仰头蹬腿,中间的弓腰埋头,第三个转身拱背,船上的达官贵人倒是乐得清闲,两边还有敲锣、打鼓、翻跟头等各式杂耍。这幅图景,就是唐人心目中的西方乐土。
曾经古道上的繁华已渐行渐远,参禅礼佛的脚步也已慢慢离开,花开花落,数度春秋,当今天的我走向这里,仿佛重新走进了一个时代的繁华岁月,这荒野中的远山佛光,熠熠生輝,普照着我心灵,那一刻,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