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凌 张宇翔 李缙
摘 要 程序设计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入门的程序设计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存在畏难情绪。长此以往,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放弃。很多高校尝试了各种方法,取得一定成效,但始终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诸如寻根究底、诱导发散、爱心引领、实践探索等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0-0110-03
Abstract Programming is an introduction programming course for freshmen who are not major in computer studying. Students hav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this course. Little by little, they lose their con-fidence to learn or give up learning.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ried various methods. They have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it is less than satisfactory.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adopts such teaching methods as searching for the root, guiding, being full of loving, mak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so on. Throughthese measures, we have received good results.Key words programming; teaching methods; creative thinking; lab
1 前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或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思维受阻,学习出现障碍,有时也会使教师感到棘手,措手不及,甚至有学生反映“被动听课,似懂非懂”[1]。对此,是放弃,置之不理,还是迎难而上,与学生一道共同解决?教师面临新的抉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寻根究底、诱导发散、愛心引领、实践探索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潜心研究,使问题得到解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寻根究底,柳暗花明
教学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学是与问题紧密相连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发生根源和发展过程,找到了根源,也就把准了问题的“命脉”,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学生任何一个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是在积极思考,都是思维的提升,都会给教学增添鲜活的素材和精彩的一页。教师要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运用引导、点拨、解难、寻根究底等方法,与学生一道共同解决,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家庭的人文素养和中小学学习能力不同,学习中遇到和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尽相同。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深刻了解学生,与他们一道交心谈心,进行心灵的“对话”,做他们健康成长的知心人,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帮助。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应对和解决,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针对问题,或是进行启发性描述,使学生得到仿效和借鉴;或对有关问题的前景进行生动讲解,使学生打开眼界,拓宽思路;或是列举一些矛盾的现象,选编一些容易发生错误并与科研活动相联系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等等。
如图1所示,笔者在讲程序设计中的InputBox函数的返回值类型时,使用语句“s = InputBox(″请输入一个数″)”,从键盘上输入一个数据10,问学生s的值是多少?学生异口同声说是10。笔者继续追问:10是什么类型?“是整型。”学生自信而响亮的声音顷刻响起。这在学生看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到底是不是呢?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需要严谨的态度,为了给学生解释清楚这个问题,笔者使用语句“Print s + ″20″”去验证,并让学生事先预测程序运行的结果。学生说是30,于是运行程序,他们大吃一惊,结果是1020,而不是预想中的30。课堂一片骚动,很快有学生站起来说:得到1020这个结果,是因为10不是整型,而是字符串型。这就说明函数InputBox的返回值的类型是字符串型,不是数值型。这个抽象、容易出错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深刻。
这样的教学过程让笔者体会到激发学生思考以及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远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一些抽象的结论,让他们被动接受而不去思考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期待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要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弄懂每一个问题。要留点儿问题,留点儿“漏洞”,留点儿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为学生“发现”提供孕育的土地。在课堂上,针对问题,不要忙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去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解决方法。要鼓励学生去向“标准答案”质疑,去向“权威”挑战,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 爱心引领,思维发散
教学是对人的真情实感和思维的眷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内化和发展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交流、去探索;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探求真知,陶冶情操;对多元的社会现实去引发思考和质疑,提出建议和献计献策;在实践和学习中学会自己面对一切,解决问题。很多90后及00后的大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到大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的保护下成长,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思维活跃,同时思想单纯、偏激、脆弱。对同一件事情,他们有多种不同的想法,一旦遇到问题,有时就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甚至放弃思考和解决方法。教师要做他们心灵成长的伴行者、引路人,用自己的真爱去理解他们、宽容他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们的想法,和风细雨般走进他们的心灵,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化解困惑。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怀着期待之心、敏感之心、发现之心、激励之心去鼓励、信任和帮助他们,并创设广阔的想象空间,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自我表达,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去异想天开,使他们的潜能很好地得到发挥,让他们新思维的“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学生在解决循环这类问题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备受挫折。笔者从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面入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启发诱导。在计算e(e=1+1/1!+1/2!+...+1/n!)的值时,引导学生去寻找解题思路,教学生怎样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问题更加明朗化。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多角度、多方位去找出解题途径,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能力,鼓舞了信心。
在学完知识后,为进一步深化、拓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实现问题的求解,在计算S(s=1+1/2+1/4+1/7+1/11+1/16+1/22+...)的值时,要求学生先弄清楚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思考。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发现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发现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的相似性,从而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
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得当,就会使学生兴趣突出,信心倍增,课堂就会出现不同的精彩。17級的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有多名学生写出的程序不尽相同,他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思维方式是多样化的。笔者随机抽了几名学生讲解他们的思路,其结果是思路清晰、正确,写出的程序大部分是正确的,虽然有个别出现小错误,但可以包容。笔者当时也感到惊奇,低估了学生的能力,竟想不到学生思维这么活跃。经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很有成就感,真正掌握了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不拘一格,一题多解,再也不愿意去抄袭别人的程序,去死记硬背程序,培养了程序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同时呵护了学生的心灵,笔者感到很欣慰。正所谓:“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
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2]
4 志趣聚焦,激发潜能
教学中要以志趣聚焦,以激发潜能为突破口,把学生的立志与激趣很好地结合起来,借助于实验室和数字技术平台给学生提供科学实践和异想天开的条件,培养动手、动脑、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才的培养也要多方面、多层次,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成长需求、不同的梦想,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精彩。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实验指点等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生成课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成为创新、研究型人才打好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去发现他们新思维的触动点、萌发点和闪光点,引领他们去掌握新思维的方法,把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结合起来,把教学过程看成研究问题的过程。为了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那些已经成熟的内容,还要讲那些不成熟的内容;不仅要讲一种方法,还要介绍各种方法;不仅要讲结论,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各门科学知识宝库的“钥匙”。
课堂教学内容应当进行科学筛选,删去陈旧的内容,把目前和今后最需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3]。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感悟、顿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激励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不断地自主发展、自主成长、走向成功。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大学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潜心研究,不断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无私奉献,为自己的教育人生谱写新的华章。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刘玉玲,梁宜勇,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学法、考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6):73-76.
[2]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C]//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741.
[3]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