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黎
摘 要:对湘西少数民族禁忌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禁忌特征,从宗教学、心理学及认识论角度对湘西少数民族禁忌成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湘西;民族;禁忌;特征;成因
本文的湘西仅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0年末统计,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数量77.21%。湘西地处鄂、渝、黔三省市的交界地带,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历来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文化积淀非常丰厚。无论是人们最基本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还是人文礼仪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或是乡规民约的制度文化,都异彩纷呈。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随着长期的积淀和不断发展,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又催生出了丰富的湘西民族禁忌文化。湘西民族禁忌文化是湘西各族人民心理活动和信念上的传承,呈现出鲜明的湘西民族特色。
(一)湘西少数民族禁忌特征:
1、 民间宗教禁忌与世俗禁忌重叠合一
千百年来,好巫信鬼的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以巫文化为主干,杂糅了儒、道、傩、释等文化元素的民族民间宗教文化。这种以原始宗教文化为标志的湘西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广泛分布于苗寨土家,影响着湘西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及生育方面,是很大的传统力量。在这种巫风傩雨长期浸淫下,湘西民族民间宗教禁忌与世俗禁忌重叠乃至合一,这在湘西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生育以及婚丧禁忌中,无不打上鬼神崇拜的宗教禁忌烙印。
2、 区域禁忌共性大于民族禁忌个性
在湘西,世代生活着土家、苗等诸多民族,明、清改土归流以来,汉人大量涌入,呈现了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格局。由于各民族文化互动互渗,由此形成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尽管各民族文化个性鲜明,呈现民族性特征,但由于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湘西这一区域,其文化又呈现区域特征,从而实现了湘西文化民族性与区域性统一。湘西少数民族禁忌作为湘西文化组成部分,同样是民族性与地域性统一,但更突出地表现为区域禁忌共性大于民族禁忌个性。在湘西,到乡问俗并不是可有可无事情,首先是问湘西禁忌习俗共性的禁制,其次还进一步问土家、苗寨民族禁忌的个性禁制,由此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欢迎外乡人。
3、 禁忌具权威性
湘西少数民族禁忌事项甚多,不胜枚举。其内容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生育及婚丧方方面面。禁忌具权威性,全面地影响着湘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西方学术界公认禁忌信仰基础是“玛纳”这种超自然神秘力量,而在中国民间,在湘西民间,人们公认禁忌信仰基础是“鬼神”这种超自然神秘力量。人们之所以不敢违禁犯规,则必遭神灵惩罚和报应。这种惩罚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生育、婚丧方面,是最具权威性的惩罚。
(二) 湘西少数民族禁忌成因
1、 宗教学角度:禁忌源于湘西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和畏惧
按照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观点:“禁忌习俗的全面兴起和展开,还有待于神灵观念注入。倘若缺少神灵观念,早已产生的禁忌习俗便得不到巩固、持久和演进”。由于原始先民对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不解而产生了最早的“灵魂不死”观念,进而产生万物有灵观念。神灵观念出现之后,禁忌对象除了对自然界危险事物禁忌,又增加了对超自然物——神灵禁忌。禁忌已不再纯粹是由恐惧到逃避,更多是因祈求而甘愿自我约束。
湘西民族禁忌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性禁忌与宗教性禁忌重叠合一,因湘西以鬼神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得以顽强存活于今。追根溯源,可知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历史条件下,湘西先民对生老病死生命现象和变幻莫测大自然现象百思不解,因而产生“灵魂”观念进而形成“万物有灵”观念。认为各种“神灵”法力无边,决定着人们吉凶祸福,因此对神灵又敬又畏,唯恐触犯神灵,担心神灵报复。受到这种原始宗教观念支配,湘西先民尽量使自己言行符合神灵之意,以减少和消除灾祸发生,由此导致了对自己言行限制,使禁忌得以产生,并由外在禁制发展到内在忌讳。湘西传统禁忌习俗中许多内容都是直接源于这种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在婚丧禁忌、祭祀禁忌中尤为明显。禁忌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触怒神灵,防止招引野鬼作崇。
2、 心理学角度:禁忌源于湘西先民对自身欲望的禁制
禁忌作为原始习惯法主体,在原始社会主要功能就是对人类动物性中强烈利己欲望和本能进行抑制,达到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和谐,从而形成对大自然造成威胁的最强大抗拒力量。
千百年来禁忌的形成及其传承与人们从众心理相关。不少虔诚信奉禁忌的人都不知道他所信守的禁忌是什么意思,更找不到禁忌所表达确切含义,只是觉得祖规如此,别人也一样信奉,因此代代因袭相传。中国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强烈家族意识,容易造成个体“随大流,跟着走”的传统盲目崇信和跟随从众心理。
湘西民族禁忌中的饮食起居和社会交往禁忌,都有约束自己言行的做法。比如人际交往禁忌,特别是男女交往禁忌,更见其社会心理。土家族禁忌男性成年客人与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结婚之日,无论自家人还是别人都不能说“离别”、“分开”之语,更不能高谈阔论丧葬之事。日常交往中,忌半夜三更到別人家借钱借物,谓之“夜晚不出财”。忌端着饭碗在别人背后吃饭,否则别人会“背时”。又如苗族火塘内的三脚架传说是由三个护火祖先变成,故苗族群众对之非常崇敬,最忌脚踩三脚架。又如苗族火塘右边的中柱脚,相传为列祖列宗神位之所在,苗语称为“夯告”,按祖宗规矩,靠“夯告”一方,只能由老人和长辈坐,否则就是对祖宗不敬,会带来灾祸。
3、 认识论角度:禁忌源于湘西各民族对生产生活经验总结
由于不同时代人们有不同认识能力,因而对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从错误的认识来看,由于早期人们愚昧,容易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推导过程造成偏差,把一些偶然因素作为普遍适用规律,这种“教训”成为禁忌产生的源头。表现在思维过程中,就是对因果律的错误运用。其实禁忌所根据的交感原理和定律都同因果观念相关,包含着象征性的类推原理。
秋浦先生说:“不管是早先的禁忌也好,后来的禁忌也好,其产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把一些偶然因素,误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内在规律。”换句话说,就是把因果律扩大化。把偶然导致恶果的因提升至绝对的因。由偶发的悲剧引发的禁忌很多,而这悲剧又是因某一正常的事件所致,为使悲剧不再重演,这一本来正常的事件便成为一种教训,进而成为禁忌。既然不幸的事件发生了还有可能再次出现,为杜绝不幸的重复,设禁势在必行。
湘西民族禁忌的产生,有很大部分是出于对因果律的错误运用。例如,湘西人的岁时禁忌、动物禁忌、数字禁忌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这种错误认识的结果。如湘西土家族禁忌小孩吃猪脑髓、猪尾巴、猪脚叉,忌小孩玩鸟雀等,均是由动物及其器官的特性而产生的错误联想,似有荒唐可笑之嫌。
随着人们生产经验和认识能力提高,人们在对事物关系的认识中正确的东西逐步增加,正确经验教训,也产生了禁忌。对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正确经验的禁忌,称之为经验禁忌。从苗族、土家人的传统禁忌中,可以看出经验禁忌为数不少。如对孕产妇及婴儿的禁忌,大多是有一定科学依据,有利于妇幼身体健康的。
[参考文献]
[ 1 ]巴哈尔古力·夏米勒.哈萨克族禁忌文化透视[ J ] .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李安辉,格则清珠.摩梭人的禁忌文化与生态伦理观探析[ J ] .宜春学院学报,2018(5).
[3]覃元.现代化进程中的湘西苗族禁忌[ 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图书馆,湖南 吉首 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