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初 胡慧娥
[摘 要]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受多方因素的启发,不仅源于其对传统对外理念的承继与发扬,也受到林则徐的直接启迪,而在辑录外国史地资料时,他的这一思想亦深受西方对外理念的影响。“夷之长技”虽然主要是指近代西方的武器装备、先进科学技术及养兵练兵之法,但也包括其文教以及政制。魏源“师长”说提出后受到时人关注,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师长”说在其师友群中有较大回响,也受到“达官贵人”的关注,甚至已波及到朝廷。洋务运动以来,其影响更为深远。
[关键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圣武记》
[中图分类号] K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9)05—0113—07
Abstract:Wei Yuans theory of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o compete with them” is inspired by many factors, not only derived from h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oreign ideas, but also directly inspired by Lin Zexu. When compiling foreig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his thought w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ideas. Although it mainly refers to modern western weapons and equipments,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training methods, it also includes its culture,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system. Wei Yuans theory of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o compete with them” had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people of the time and had produced some social influence. It had a great echo among his teachers and friends and the "dignitaries", even to the imperial court. Since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ts influence has been more far-reaching.
Key words: Wei Yuan; the Theory of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o Compete with Them”; Maps and Records of the World; Sheng Wuji
魏源“師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已有研究大多聚焦“师长”说的影响,尤其是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及后世的影响。近些年来,人们将其与中国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研究视野更加开阔,魏源思想的独特价值愈来愈受到重视。刘泱泱、郭汉民等编:《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彭大成、韩秀珍著:《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刘兴豪著:《魏源与中国近代化的早期进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尽管如此,有关魏源“师长”说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够。本文拟就此作进一步探讨。
一 “师长”说的思想来源
魏源在《海国图志》五十卷本的叙言中提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1]1在《圣武记·武事余记》“议武五篇”之“军政篇”中亦言:“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2]560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海国图志》《圣武记》两书中均有体现,而尤以《海国图志》阐述较详。学者们通常认为,魏源“师长”说的提出深受林则徐的影响,以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在林则徐“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但对两者的内在关系,并未有详细深入的考察。另外,学者们也只是较多地关注到了“师长”说所受林则徐的影响,对来自其他方面的影响却注意不够。其实,考察“师长”说所受影响或其提出的思想来源,应该从多方面着手。
首先,魏源“师长”说的提出,与他对历史的借鉴有关。“师长”说所包含的“以夷制夷”思想,作为中央政权用来处理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关系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魏源曾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汉用西域攻匈奴,唐用吐蕃攻印度,用回纥攻吐蕃;圣祖用荷兰夹板船攻台湾,又联络俄罗斯以逼准噶尔。”他还总结说:“古之御外夷者,惟防其协寇以谋我,不防其协我而攻寇也。”[1]27说明他对“以夷制夷”策略有深入探讨。此外,在《圣武记·乾隆征缅甸记》一文中,他鉴于乾隆朝征缅甸得益于暹罗臣服之史实,更有直接论述:“蛮夷之性,畏威甚于怀德……畏邻部之强又甚于畏中国……伐交者,上兵之智。臣是以反复于前代以蛮攻蛮之成效。”[2]268“以夷制夷”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策略方式不是近代人的新发明。魏源所引用的历史史实是古代实施“以夷制夷”方略的典范,他熟读史书,对国朝掌故尤其熟稔,因此,他从历史史实中受到启发,并将其运用至处理中外关系的思考,是很自然的。后来,他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曾遗憾战事中错失了“三大外助”, 在魏源看来,廓尔喀答应进攻英属东印度孟阿腊,以助中国之广东,是为“洋事第一外助”;佛兰西(法国)、弥利坚(美国)愿意派人赴江、浙代款,以“折服英人”,“倘英人不从,亦可藉口与之交兵”,是为“第二外助”;后佛兰西、弥利坚各率兵船八来华相助,“盖欲密献机宜,效回纥助唐之谊”,是为“第三外助”。这些“外助”均为官员所忽略,至事不成,魏源深以为憾。魏源所论虽未必中肯,但他主张“以夷制夷”的思想很明显。参阅魏源:《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下》,《魏源全集》(第三册),483-484.认为“以外敌攻外敌”,即能收到“以守为战”的良好战略效果。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魏源“以夷制夷”思想受到传统对外理念的启发。此外,魏源“师夷”的思想亦有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曾言:“汉武欲伐南越,爰习楼船水战于昆明湖。乾隆中以金川恃碉险,爰命金川俘卒建碉于香山,又命西洋人南怀仁制西洋水法于养心殿。”[1]31这是他在阐述“因其所长而制之”的理念时所借用的历史史实作论证。他又在《圣武记》中言:“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2]560在魏源看来,“师长”思想古已有之,今人不必讳言。
其次,魏源“师长”说的提出,受到了林则徐的影响。在魏源之前,林则徐于1840年10月11日给朝廷上过一封奏折,言及各国之间矛盾以及需重视造船制炮之紧迫性。相关内容魏源在所撰《道光洋艘征抚记》一书中曾加以引用阐述,并提出“以敌制敌”“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观点。因魏源阐述时未将林则徐原文与自己所作阐述相区分,学界大都以为是林则徐最早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思想,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受其直接启发而产生。这中间其实有误,比较一下林则徐的奏折原文和魏源的引用文字即可看出。
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折》:
各国夷商之在粤者,自六月以来,贸易为英夷所阻,亦各气愤不平,均欲由该国派来兵船,与之讲理。
是该逆现有进退维谷之势,能不内却于心。惟其虚骄性成,愈穷蹙时愈欲显其桀骜,试其恫喝……如一切皆不得行,仍必贴然俯伏。臣前此屡经体验,颇悉其情。即此时不值与之海上交锋,而第固守藩篱,亦足使之坐困也……
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粤东关税,既比他省丰饶,则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3]197-199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
先是林则徐奏言:“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正可以敌攻敌。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此时但固守藩篱,即足使之自困。”[2]462
上引魏源所谓林则徐“奏言”,应指《密陈夷务不能歇手折》,其中所述各国“调兵船来与讲理”,中国“造船铸炮”,“但固守藩篱,即足使之自困”等情形,大致出自奏折原文;而奏折中未见“以敌攻敌”“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等语。由此可见,林则徐虽然认识到了各国之间有矛盾可以利用,也看到了坚船利炮的重要性,但尚未在奏折中明确提出“师夷制夷”之说;在另一篇文章——《答奕将军防御粤省六条》中,林则徐曾承认“洋面水战”为“英夷长技”,并主张“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1]1930但这也不等同于“师夷制夷”。据此,“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林则徐而是魏源首先提出来的。
关于这一问题,学者熊月之曾有过探讨,他认为:林则徐对敌之所长、己之所短的认识,还没有达到魏源等人所认识的深度,也没有达到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口号的程度。而学习西方的思想,只能说是林则徐开个头,最终是由魏源总其大成的。[4]57-58熊文肯定了魏源最先提出这一口号,但未作详细论证;且其时《道光洋艘征抚记》一文的作者归属尚未定论,故其证据链也欠完整。现在学界已经公认《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作者就是魏源,而该文中已有“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语,这就充分证明魏源的确是“师长”说的首倡者。不过应该承认,魏源“师长”说的提出,受到了林则徐奏疏的启发。上述林则徐《答奕将军防御粤省六条》一文即被魏源辑录入《海国图志·筹海总论四》,其中所提“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的思想应该也影响了魏源。
总之,林则徐作为睁眼看世界的最早一批先进士人的代表,其思想对魏源产生了直接的启示作用。魏源受林“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思想的启发,首先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1841年6月底,林则徐在京口与魏源晤谈,将《四洲志》手稿全盘交付魏源,嘱其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撰辑《海国图志》,此时,林则徐对魏源的影响更加明显。魏源离别时赋诗二首相赠,其中有“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囷”[5]662之句,表明不负林之嘱托、肝胆相照之意。很快,魏源在《圣武记》脱稿之际,又连续奋战五个多月,于1842年底完成《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在“筹海篇”中即系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再次,魏源“以夷制夷”“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也从所获得的介绍外国史地情形的书籍中受到了启发。这主要体现在他编纂《海国图志》时对外国史地书籍的辑录引用以及解读中。比如其所辑录的“夷情备采”系列篇章中,就有专门涉及各国间矛盾的内容:“英国人离省城后,因行为有不是之事,故中国人以此罪英国人。米利坚人系恭顺中国,得以照常贸易。前月间,我等已议定暂在港外贸易之章程,独花旗(指美国)不与和心,此系外国不能齐心会合之大害也。”[1]1964既然各国公然承认有“不能齐心会合之大害”,则我国利用其矛盾,倡“以夷制夷”,亦是自然之事。不过,这里仍需一个前提,即必须悉夷情、睁眼看世界。否则,对外事毫不知情,又如何能提出“以夷制夷”的思想?这与他潜心辑录大量外国史地资料并作深入研读有直接关联,也是他反复申述这一思想的现实依据所在。
至于“师长”思想,亦有受外国史地资料的影响。如他輯录厄日度国(即伊揖国,今指埃及)的资料时,引用《外国史略》中的记载:“伊揖巴札乘间……自立,尽复昔时艺业、法律,并鼓励国人习欧罗巴之技能,国势复振。”[1]980明确赞扬埃及善于学习欧罗巴人之技能。在辑录《北阿利未加洲四国》资料时又说:“近日酋长……自立……悉除虐政,与国人更始。以土番顽蠢,广采才智,凡欧罗巴人稍有才识者,虽微贱,皆加任用。立规条,判曲直,约束番众,法度渐可观。”[1]1009也是说明突尼斯国自立后通过积极向欧罗巴人学习而渐渐发展起来。在辑录《瀛寰志略》时,谈到古罗马善于学习之事,其之所以能最终战胜迦太基,主要是因为学习了迦太基的战舰与练兵之法。“先是罗马习陆战,不习水战,加尔达额(即迦太基,笔者注)胜则进攻,失利则张帆扬去,罗马无奈何。加尔达额有战舰穿漏,抛泊海岸,罗马得之,仿其式,三月而造成百艘。有都义略者,讲求驾驶之法,简劲卒练为水军……由是与加尔达额为劲敌。”[1]1016这亦是体现“师长”思想的典型史事。在辑录俄罗斯国历史资料时,又对《万国地理全图集》中有关彼得大帝微服巡行外国学技艺之事大加赞赏,称:“俄罗斯之比达王(即彼得大帝)聪明奇杰,因国中技艺不如西洋,微行游于他国船厂、火器局学习工艺,返国传授,所造器械,反甲西洋,由是其兴勃然,遂为欧罗巴洲最雄大国。”[1]31-32魏源的这些引述和说明,反映出他对国家之间相互学习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这也就是他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所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观念。
综上所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仅源于其对传统对外理念的承继与发扬,也受到林则徐的直接启迪,而在辑录外国史地资料时,他的这一思想亦深受西方对外理念的影响。
二 “师长”说的主要内容
关于魏源所谓“夷之长技”,人们有着不尽一致的看法。如冯友兰认为:魏源“师夷”的具体办法是:中国自己首先设厂制造轮船和枪炮,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造船厂在制造了足够用的兵船之后,就可创造商船;枪炮厂在制造了足够用的枪炮之外,就可以制造各种机器。把军需工业转变为民用工业,中国就可以走上工业化的大路。[6]53而有的学者指出:魏源所谓“师夷长技”,绝不仅限于“造船制炮”的军事技术和发展军工制造业,而是要学习西方所有长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以带动和促进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7]121又有学者认为,魏源的“夷之长技”,除了利炮坚船、养兵练兵之法外,美国的联邦总统之制,也包括在内。[8]111这些看法,各有所依,各有侧重,但均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归纳。
本文认为,魏源所谓“师夷之长技”,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武器及练兵之法。这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有明确论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1]27在《海国图志》全书中也有大量反映。如卷八十四辑录有建议仿造战船的奏疏及文章若干篇,[1]1983-2002卷八十六至九十三则分别辑录有介绍西洋铸炮铁模、洋炮、火药、自来火铳、地雷、水雷等军事武器的方法。[1]2021-2175另外《圣武记》的“武事余记”诸篇,也都谈到西方战船、火炮之精以及养兵练兵之法。如《水守篇》中说:“水师急于陆师”,“大海相逢,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故“舟舰缮矣,必练水师”;“水师习矣,宜备水器。水战之器,莫烈于火炮……其制莫精于西夷,其用莫习于西夷,与其制之内地,不如购之外夷。”[2]551-554《军政篇》又说:“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如欲练战艇,则必谋所以常用之法……以粮艘为海运,以师艘护海运而已。”[2]560-561此处“师艘”即指“师”夷之战舰,而养兵练兵之法亦是要借鉴“西夷海艘”“坚驶巧习”之法。这些与《海国图志·筹海篇》中“师夷长技”的内容基本一致,均是强调要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及练兵之法。
其次,是学习西方的其他科学技术,包括火轮船、西洋算法等先进技艺。他指出:西人“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云集而骛赴,又何暂用旋辍之有”?魏源之意即是他国有用的技艺,我们都可虚心学习,从而可以用之,可以制之。他肯定西洋器械是“奇技”而非“淫巧”,是“有用之物”。[1]31此处 “有用之物”已明显不限于军事武器了。在这方面,魏源特别谈到了“火轮船”。他在《海国图志》中详细辑录了《瀛寰志略》一书中介绍英国“火轮船”的文字:“近年英吉利制火轮船递送文书,由印度海驶至亚丁入红海……火轮船行驶甚速,不畏风浪,而计程又近二万里,故五十日可达英伦国都。自明以前,欧罗巴通中国,皆由此路。向言北人使马,南人使船,仅就中国江河言之,若以例西洋诸国之渡海,真有大小巫之判矣。”[1]975此外,魏源在所撰《英吉利小记》一文中对火轮船也有专门介绍:“河桥五道,河中多火轮舟……火轮舟行最速,所以通文报。”[1]1442《海国图志》还有整整一卷是介绍火轮船的。[1]2003-2019这些表现出魏源对英国的“火轮船”及其制造技术的羡慕之意,也实际表达了他的“师夷”主张。另外,魏源对西洋算法亦很有兴趣,他所辑录的《演炮须知中线准则论》《勾股相求算法图说》《量炮头尾径捷便法》等资料,都包括与算学相关的内容。如他认为“中线准则”的算法是“捷便之法,与勾股算数相同”,“故附其说,俾司炮者得以易晓。”又深知勾股之法“启用甚广”,而附有“勾股相求算法图”。在介绍“量炮头尾径捷便法”时,亦附有图示说明。[1]2095-2101此外,《海国图志》中还有两卷专门介绍西洋技艺及西洋远镜。如在《西洋器艺杂述》中,他对量天尺(测远近)、海图、察天筒(识天气)、定时钟、天船、风铳、千里镜、水琴、风琴、显微镜、自鸣钟、自来火、自传雄等作了描述,称这些为“西洋奇器”。[1]2177-2182卷九十五则专门辑录了介绍西洋远镜作法原理的文章。[1]2191-2194《海国图志》最后五卷辑录有关地球天文等科技知识的内容,对开阔国人世界地理知识大有裨益。[1]2195-2251魏源对有关文字的辑录及其本人的相关言论,显示出他对西方非军事领域的技艺是持肯定态度的。魏源始终强调建船厂、火器局的重要性,因为他认识到船厂“非徒造戰舰也”,火器“不徒配战舰也”,量天尺、千里镜、火轮舟等“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1]31这表明了他的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
复次,“师夷长技”也包括学习西方国家的文教。魏源在《职方外纪》中详细辑录了有关一夫一妻制、欧洲教育(尚文学,广设学校)、敬天爱人之习、至详至当之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文字。如言:欧罗巴洲内大小诸国……通国之中皆一夫一妇,无敢有二色者。又言: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优者进于大学,乃分为四科(指医科、治科、教科、道科),而听人自择。……欧罗巴人奉天主正教,在遵持两端:其一,爱敬天主万物之上;其一,爱人如己。……欧罗巴诸国词讼极简,小事里中有德者自与和解,大事乃闻官府。官府听断不以己意裁决,所凭法律条例皆从前格物穷理之王所立,至详至当。[1]1084-1087这些文字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西方国家的社会、民情、风俗、制度等。魏源虽然没有对其加以评论,但其辑录本身,就表示了一定的认同和师法之意。此外,魏源在鸦片战事中曾参与审讯英俘安突德,后根据其供词撰写了《英吉利小记》一文,内中有记载:嫁娶择配,皆女自主之……国中女子之权胜于男子。富贵贫贱,皆一妻无妾……虽国王亦止一妃。[1]1442-1443这是魏源获取的有关英国情形的第一手资料,其所撰内容应是比较客观真实的,表明他对英国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及一夫一妻制等已有较深认知,且并未有任何批判之词,显出他对西方文教亦是有某种认同感的。
最后,“师夷长技”也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关于此点,魏源在《海国图志·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中,以美国为对象作了如下描述:
弥利坚国非有雄材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亦倡,不约成城,坚壁清野……逐走强敌,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与佛(指法国,笔者注)世比而仇英夷,英夷遂不敢报复,远交近攻,可不谓智乎!二十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富且强,不横凌小国,不桀骜中国,且遇义愤,请效驰驱,可不谓谊乎![1]1585
这段文字主要从政治方面概括了美国社会的特点,而其中关于美国总统和议会实行选举制、总统四年一届“不世及”、议会议事及官吏任免实行多数票决制等制度性规定,在魏源看来是“一变古今官家之局”,既“公”且“周”,深得“人心”。这是对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高度赞誉,也是令魏源向往的。不过在作这种表达的同时,魏源并未提出学习和采用民主政治制度的明确主张。魏源所处的时代,近代西方的政治理念及其制度还未全面进入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乃至政治制度还未从根本上发生动摇,这决定了魏源还不可能在有关政治的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有根本性的突破。这表现在他对美国社会的赞誉,仍是以“三代”王道之治为标准,认为其所行之方略均与王道接近。他肯定北美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1]7又称瑞士为“西土之桃花源”,[1]1316应是以王道政治为参照物,而并非在价值层面对美国政治的认同。魏源也持有进化的历史观,认为后世胜于三代:文帝废肉刑,三代酷而后世仁;柳子非封建,三代私而后世公;世族变为贡举,……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9]59-60又说:“天下事,人情所不便者变可复,人情所群便者变则不可复……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是以……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诗》曰:‘物其有矣,维其时矣。……君子之为治也,无三代以上之心则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势则必迂。” [9]49肯定“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以及“三代私而后世公”,表明魏源已有明确的时势变革思想,且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由“私”向“公”发展的某种必然性,但由此走向学习西方在中国实行民主,对魏源而言还存在不小的距离。这是时代给他的限定。
综上所述,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并不限于坚船利炮即军事一面,而是包含了军事、科技、文教等多方面;对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他也是抱着赞赏的态度,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要予以采纳,但也没有表示排斥和反对。因此,将“师夷长技”仅仅理解为只是器物层面的向西方学习,是有失偏颇的。
三 “师长”说的社会影响
学界一般认为,魏源的思想在其所处的中国社会并未产生多大影响,倒是日本最先得益。当《圣武记》《海国图志》相继问世后,很快传入日本,并获得日本倒幕人士的青睐,“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成為日本“不龟手之药”。[10]103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11]246其对中国国内的影响,则迟至二十年之后,这就是洋务运动。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是魏源“师长”说的当世影响并非完全可以忽略。实际上,在当时的士人群体中,魏源及其“师长”说的影响是存在的,后世影响的扩大也是从这里出发。所以对于魏源“师长”说的当世影响,有必要加以强调。
关于这种影响,仅以体现“师长”说的《圣武记》、《海国图志》两部书来说明。
《圣武记》初稿完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所谓“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2]1即《南京条约》签订之时。该书不仅是一部探求清朝盛衰之由、兴替之渐的历史著作,更是一篇有关蕴含拨乱之道和匡时之策的政论著作。其中《武事余记》诸文,是十分重要的文字,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纪、筹饷之方、应敌之策等,均作了系统论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书中所包含的“师长”思想,与《海国图志》互相印证,互有补充。
《圣武记》中所有魏源自己撰著的文字,包括案语与“武事余记”诸篇,其中“师夷制夷”思想很突出,与《海国图志》“筹海篇”中所论述的理念至为吻合,两书均经几次修订,成书时间接近,在思想和内容上应互有借鉴补益。故《圣武记》刊行后,很快成为畅销书,“索观者众”,得到时人一致好评。如龚自珍就高度称赞魏源撰著该书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12]692包世臣也称赞该书将“国家武功之盛……二百年事迹略备”,认为其必将“流传后世”。[13]480-482
《海国图志》和《圣武记》一样,也是当时“风行海内”的畅销书。《海国图志》的编纂与修订,就得到了当时士人的支持,其初稿是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因此一开始就受到林则徐等留心边事者的关注。《海国图志》初刊后,有过两次大的修订,成为百卷本,远超《四洲志》的规模。其间,魏源能虚心与师友切磋,亦是此书得以修订完善的原因。如陈澧指责“以夷攻夷”说,对《议守篇》所提“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之说不认可,并以为“议款”之策亦纯是“事后之论,何补于今日”?此论十分犀利。但陈澧对魏源之志表示理解和欣赏,称“魏君可谓有志之士矣,非毅然以振国威、安边境为己任,何其编录之周详、议论之讥切如此哉……指掌形势,可谓奇书。其所论则以‘调客兵不如练土兵,及‘裁兵并粮‘水师将弁用舵工炮手出身诸条为最善,切实可行,真有用之言也”。[14]337-340魏源对陈澧之意见很是看重,遂与之定交,并屡次进行修订,给陈澧及其他士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该书在当时即有一定流传,是可以想见的。
从魏源书籍出版后的当世流传情形,已可看出其思想并非湮没无闻。此外,从时人对“师长”说的关注程度,更可看出这一思想在当世亦产生了一定影响。
魏源去世后的翌年,即咸丰八年(1858年),兵部左侍郎王茂荫就奏请将《海国图志》五十卷本重印,使内外臣工人手一册,以为救时之方。他在《请刊发〈海国图志〉并论求人才折》中说:“《海国图志》一书……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详悉备载,而于英吉利尤详。且慨前此之办理未得法,为后此设种种法: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战法虽较需时,守法颇为易办,果能如法以守各口,英夷似不敢进。未审曾否得邀御览?如或未曾,乞饬左右购以进呈……如蒙钦赏,为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是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之可御……是书之法出,而凡法之或有未备者,天下亦必争出备用,可以免无法之患。”[15]151-153该疏极力奏明《海国图志》乃倡御夷之法之先声,希望能为朝廷重视,使亲王大臣人手一册,同时可使天下争先效仿,以出更多御夷之法。虽然目的是着眼于“御夷”,关注点也在魏源所提“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等,但客观上表明其对“师长”说不无肯定。因《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已写就《筹海篇》,其中“师长”思想已充分展现。这一奏议最终未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但至少反映了“师长”说并未被封杀,相反还有机会上奏庙堂。换言之,魏源的“师长”说在当时已经影响到侍郎级别的高级官员了。
还有一则史料亦可佐证这一现象。魏源曾委托被时人誉为“谏垣三直”之一的御史朱琦将《海国图志》呈送朝廷,虽未果,但朱琦后来寄诗给魏源,说及自己的读后感与时人對《海国图志》的认可:“魏子别我时,授我书一编。谓是《海国志》,幽遐靡弗宣。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况闻兹书出,市贾争雕镌。辇下诸要人,争买不计钱。”[16]112雕刻印刷不成问题,达官贵人争相买书,可见《海国图志》在当时已为“诸要人”所关注。
当然,对魏源“师长”说关注较多的还有其身边的师友群。如被魏源视为知己的张维屏曾有诗论及《海国图志》:“气壮群推魏无忌,心孤谁识贾长沙?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太息绕朝谋不用,为君一读一长嗟!”[17]164张维屏将魏源比作贾谊,对其所提谋国之策非常钦佩,诗中明确赞扬《海国图志》的价值与意义,并慨叹其中谋略不为朝廷所用。曾求学于包世臣,又曾就“馆魏源所,协其辑《海国图志》,并在金陵筹刊”的汪士铎,受魏源影响甚深,他称赞魏源具有开天下太平之经世大才:“魏侯经世,为世营平。《海国》问俗,《圣武》谈兵。苗徭在目,滇黔是程。郁此时栋,所受难盈。”[18]汪士铎对魏源的《海国图志》《圣武记》均有深刻研究,且能学以致用,后来成为胡林翼的重要幕友,悉心“研究政事得失,所论多切中时弊”,颇为世人所重。[7]31他对魏源思想的认可与推崇至为明显。此外,姚莹读了《海国图志》后十分感慨,以为“大获我心”,遂放弃了要编纂《异域丛书》的念头,言“今魏默深有《海国图志》之作,余可辍业矣”[19],说明他对魏源“师长”说亦深表认同,且自认难以超越。
不过,对魏源“师长”说表示怀疑的人亦有,如前面所提陈澧即有相应辩驳。当时另一位比较关注外事的人(梁廷枏)对此也并不认同。梁曾言:“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姑无论西夷同一气类,虽日为蛮触争,而万不肯为中国用也。就令乐为我用,而一舟之费,内地可调兵数千,败亦索偿,胜更求无底止,终难以善其后。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又说及西洋之火炮、夹板舟、算术等均“得诸中国”,“但能实事求是,先为不可胜,夷将如我何”,并认为对西夷只需“服之而已矣,何必胜”。[20]172这些看法虽然与魏源的思想相左,但不同意见出现本身,就说明了其影响所至。
因之,尽管当时士人群体未必都认同魏源的“师长”说,但大都对魏源这一思想有一定了解,即使是反驳、排斥,亦说明其思想在当时就有值得关注的地方。这一事实表明,魏源“师长”说有其内在价值与现实意义,同时,也客观说明其“师长”说仍有与传统对外理念相契合处。魏源将“师长”说与“以夷制夷”等方略始终并行来谈,并未脱离时代的烙印,故能获得时人一定程度的共鸣。或者也可以说,魏源所倡导的“师长”说,切中时弊,使当时的有识之士投以关注的目光。即使是不认同“师长”说的人,在辩难之中,亦无形传播了这一思想。
综合而言,魏源“师长”说受到传统对外理念的启发,也与林则徐的直接影响有关,同时在编撰《海国图志》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外国史地资料,也深受西方对外理念的启发。“师长”之内容则主要是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等西方先进军事武器与训练之法,还包括学习火轮船的制造、西洋算术等西方先进科技,对西方文教与政治制度亦有冷静客观的考察与认同感。魏源“师长”说不仅对日本等异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世有深远启示作用,即使在魏源所处的嘉道咸时期,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师长”说在魏源师友群中有较大回响,也受到“达官贵人”的关注,甚至已波及到朝廷,只是最高当局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而使其真正的价值延后了若干时日。在当今弘扬新时代全面开放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思潮中,“师长”说仍然有其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 考 文 献]
[1]魏源.海国图志[M]//魏源全集.长沙:岳麓书社,2004.
[2]魏源.圣武记[M]//魏源全集:第三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
[3]林则徐. 密陈夷务不能歇手折[M]//林文忠公政书.北京:中国书店,1991.
[4]熊月之.“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是魏源而不是林则徐说的[J].历史教学,1980(4):57-58.
[5]魏源.古微堂诗集·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二首)[M]//魏源全集:第十二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6]冯友兰.魏源——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先进思想家[M]//杨慎之,黄丽镛.魏源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7]彭大成,韩秀珍.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陈耀南.鸦片战争的深刻启示——魏源与中国现代化[M]//杨慎之,黄丽镛.魏源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9]魏源.默觚[M]//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
[10]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易孟醇,易伦.魏源评传[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李柏荣.日涛杂著·魏默深轶事五[M]//魏源全集:第二十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
[13]包世臣撰,李星点校.答魏默深书 癸卯[M]//包世臣全集·齐民四术:卷十.合肥:黄山书社,1997.
[14]陈澧.书《海国图志》后呈张南山先生[M]//东塾读书记(外一种).北京:三联书店,1998.
[15]王茂荫著,张新旭等点校.王侍郎奏议·请刊发《海国图志》并论求人才折[M].合肥:黄山书社,1991.
[16]李柏荣.魏源师友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3.
[17]黄丽镛.魏源年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18]汪士铎.汪梅村先生集:卷四[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9]姚莹.康輶纪行自叙、康輶纪行:卷五[M]//夏剑钦,熊焰.魏源研究著作述要[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0]梁廷枏撰,邵循正点校.夷氛闻纪[M]//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苟颖萍,马林冲.了解世界的起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