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郁凤
摘 要:在名称理论中,专名的指称问题一直颇受争议。穆勒和克里普克持专名直接指称对象的观点,而弗雷格、罗素等人则通过摹状词确定专名的指称。本文通过对专名指称理论发展历程的简单梳理及分析,试图将摹状词与真正意义上的专名区分开,并论证专名和对象之间对应关系的唯一性。
关键词:专名;摹状词;指称;涵义
专名的相关研究是语言哲学中颇受重视的一部分,而专名的指称理论涉及名称和对象,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涉及与涵义及指称与涵义关系等相关问题。指称理论最终要解决的是名称和对象之间如何关联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这个领域发展历程的梳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名称何以被赋予对象?名称如何指称对象?名称和对象之间的关联方式是唯一的吗?何种关联方式较为合理?
一、专名指称理论的发展历程
对专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J.S.Mill)。在《逻辑体系》中,穆勒将名称分为内涵名称和非内涵名称,并把专名归入非内涵名称:“只有那些没有任何内涵的对象名称才是专有名称,严格来讲它们没有意义。”①非内涵名称的指称是某个个体或属性,它与内涵名称的区别在于:内涵名称暗含某种属性,如“白色的”暗含白色物质共有的属性;而非内涵属性可以表示一种属性,如“白色”表示一种属性,但不暗含白色物质共有的属性,因为“白色”不是白色物质。②因此,专名作为非内涵名称,只有指称而无内涵,仅仅是对象的一个简单符号,通过这些简单符号,人们在表达时就有明确所指,即便它们并不知道这些对象为何有这些名字。
弗雷格(G.Frege)與穆勒持不同观点,他认为专名既有指称,也有涵义。其关于同一性的著名论证对他的这一观点给予了有力支撑。具有“a=b”形式的陈述比具有“a=a”形式的陈述包含更高的认知价值,因为后者是先验有效的,而前者告诉我们:(1)不同符号或名称表示相同的事物;(2)符号或名称的区别实际上是表达方式的区别;(3)不同名称可以指称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即涵义不同。我们对对象的认识就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也是对象的涵义。涵义不是认识的全部,我们几乎不可能达到对某一对象的全部认识。因此“a=b”的价值在于,不同主体对统一事物可以有不同认识,这样也就能不断扩大主体的认识。③
在弗雷格看来,专名的指称是由其涵义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弗雷格把专名的外延扩展至所有表示单一个体的复合符号,导致真正意义上的专名和限定摹状词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而正是在这个模糊地带,罗素(B.Russell)创立了摹状词理论。
罗素区分了专名和限定摹状词,认为专名的涵义由相关的限定摹状词给出,或者说,专名只是缩略的摹状词。他的这一区分同时还解决了空专名的问题,将专名拆分为两部分:存在一个对象,对象拥有某个性质(或拥有某个名称)。
专名的指称也由相关的限定摹状词给出。罗素的这一指称理论被称为描述指称理论:摹状词具有描述功能,专名通过摹状词对对象的特征描述而获得指称。这么看来,专名的涵义和指称都与摹状词密切相关,可以说都是基于摹状词才拥有意义。那么专名和摹状词之间的本质差别又被取消了,一切关于摹状词的疑问都同样是专名的疑问。同时,罗素忽视了弗雷格区分涵义和指称的意义,而将涵义和指称通过摹状词等同起来,这一做法是一切麻烦的根源所在。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回答与专名相关的摹状词的选择问题。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需要选择多少数量的摹状词?簇摹状词理论由此诞生,由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提出,又经斯特劳森和塞尔得到完善。该理论指出:一簇摹状词一起表达专名的涵义,其中大多数摹状词所指向的对象就是专名的指称。这一理论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基础上迈进了一步,但在选择标准和数量问题上仍未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克里普克的因果历史指称理论另辟蹊径,从专名的命名入手寻找出路。在《命题和必然性》中,克里普克区分了严格指示词和非严格指示词,区分的依据是词项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是否都指示同一个对象④。专名作为严格指示词,其确定性得到了肯定。克里普克的这一观点既是对描述指称理论的反驳,也选择了穆勒在专名意义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在阐述“确定指称与实际上把一个术语定义为另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做法是相反的”
⑤时,他就已经清楚表明指称和名称之间的唯一对应关系是最重要的,而无需通过涵义去不断检验这种对应关系是不是正确和唯一的。
二、专名与指称之间的唯一对应
将摹状词与真正意义上的专名区分开来是重要的。如罗素所言,严格意义上的专名是指称单个对象的名称,是一个简单符号。所谓简单符号,即不可进行分析、其部分不再是符号的符号⑥。专名与通名的本质差别在于,专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仅仅是作为符号的名称和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不管该对象为何叫这个名字,从何时起叫这个名字,只要当这个名字已出现,倾听者就能意识到说话者所指的对象,这就够了。
而摹状词因其描述功能而使得涵义决定指称,从而导致指称的不确定性。当人们用摹状词进行表达时,心灵首先考虑的是摹状词各个部分单独的涵义,再根据这些涵义复合而成的涵义进行指称。一旦对象的属性改变(而这是时常发生的),原先的摹状词就实际上不再指称该对象。这显然也不符合语言表达对专名的要求。
因此,若将专名和摹状词严格区分开,就会发现各自在语言表达上的优势。专名与指称紧密相联,且唯一对应,这种确定性本就该是专名的特性之一。当然,这一区分之所以必要是基于专名问题的语境前提的,在其他名称或词项的指称问题中摹状词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① John Stuart Mill: 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London: Ballantyne Press, 1886:P21.
② 参见John Stuart Mill.: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 London: Ballantyne Press, 1886:P19.
③ 参见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95~96页。
④ 参见克里普克:《命题和必然性》.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29页。
⑤ 参见克里普克:《命题和必然性》.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41页。
⑥ 参见罗素:《数理哲学导论》.晏成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78页。
[参考文献]
[1] John Stuart Mill.A System of Logic,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J]. London: Ballantyne Press, 1886.
[2] 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罗素.数理哲学导论[M].晏成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克里普克.命题和必然性[M].梅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冯棉.名称的涵义与指称——从穆勒到克里普克[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上海 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