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珍
摘要:指出了泸西县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环保问题依然突出,且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该县农村环保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泸西县;农村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8-0157-03
1引言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息息相关,尤其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非常严峻,如处理不到位则必然会影响群众利益。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废水、畜禽养殖和生产废弃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乱跺、畜禽乱跑”是部分农村地区环境状况的客观反映。
2泸西县农村环境状况分析
2.1饮用水质量得以改善
目前全县有水库、坝塘168件,其中:中型水库4件,小(1)型水库8件,小(2)型水库43件,小坝塘113件,全县水库、坝塘总库容1.8亿m3,兴利库容1.55亿m3,设计供水量1.99亿m3。
2.2畜禽养殖污染水处理力度加大
随着生态养殖理念的不断深入,畜禽养殖行业和企业污染监管力度不断增大,养殖园区科学规划管理,对于养殖园区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治理,引导广大畜禽养殖户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泸西县全县境内的畜牧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五大基本产业格局,即猪、牛、禽以及羊和草等产业协调发展。其中生猪养殖行业,共有80个规模以上养猪场,并且带动全县超过5000家生猪养殖户协调发展;同时,肉牛、奶牛产业共建有五大养殖片区,并且带动各乡镇的养牛业的发展。其中,肉羊、奶羊产业也连结成了七大片区,并且带动了本县各乡镇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禽蛋产业建成了三大片区,并且各乡镇禽蛋产业发展迅速,构成了整体发展格局;草产业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其中果园套草产业发展迅速,建成了2万亩草产业区,并且带动了各乡镇种养行业、农牧行业的循环发展。
2.3农业土壤环保治理工作有序进行
县主管部门对农业土壤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进行严格调查,并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污染用地监测以及环保评估工作,采用技术、法律以及政策和工程等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2.4生态示范创建效果显著
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生态示范创建是环境保护以及综合整治与环境建设的基本工程项目,实践中本着以点带面以及示范带动等基本原则,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目前,全县73个建制村创建并命名为州级生态村,占总数的83.9%,午街铺镇完成国家级生态乡镇材料申报,其他7个乡镇完成省级生态文明乡镇申报材料申报。
3泸西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3.1群众环保意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泸西县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环境保护过程中表现出群众环保意识差等特点,而且环境工作管理机制不完善,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导致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理念未深入人心。
3.2环境安全管理面临着威胁
目前泸西县境内的农村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作坊式的各类小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偷排污水,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倾倒入河流之中,露天堆放的垃圾经雨水冲刷直接流进河道,严重威胁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也会产生危害。虽然各地区已经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投入力度,但是很多农民仍然仅生活垃圾以及各废弃物随处乱扔,加之近几年各种一次性废弃物,比如塑料袋以及废电池和各种废药瓶等无法降解,建筑垃圾随处堆放,“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
3.3毁林开荒严重破坏生态
县域内均不同程度存在毁林开荒、违规采砂、采石等非法侵占林地现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业生态恢复周期较长,应大力开展毁林开荒环境整治,坚决取缔违规采砂、采石场,做好矿山复绿,恢复生态环境。
3.4缺乏资金保障
从本县农村环保情况来看,部分乡镇在落实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重建设以及轻管理问题,预算阶段投资较大,后期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工作持续性差,缺乏运维管理专项经费,以致于整体管理乏力。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农村环保宣传
农村环境条件的改善关键还在于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日常行为习惯的改进,为此需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交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不断扩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范围。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及法规和政策等,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环境污染以及环保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感,提高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境保意识。该县应结合国家卫生县城、生态县、生态乡镇以及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比如“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农户”活动,广泛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形成规模。
4.2严控农村工業污染
慎重招商引资,严格执行环保以及环评管理机制,多部门之间联合行动。同时,还要建立环保组织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县、乡、村联动环保监管机制和体系。同时,对农村进行二产业以及三产业监管,并且本县域范围内的重点污染源进行专项管理和整治,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严防“十五小”和“新六小”企业,以免其死灰复燃,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环保措施制定以及管理机制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大、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听证会以及论证会等形式进行公开征求意见,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可以使农村环保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强化农村水源利用与保护管理
一是积极建立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的落实,坚决消除保护区内各类污染。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及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发展集中连片供水。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卫生监测,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对保护内的污染源限期整改或搬迁,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4.4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
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改水改厕、改圈,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两污综合整治。一是将城区周边的村庄污水纳入县城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二是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三是居住较偏远的农村,建设易管理的污水处理设施;四是位于该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板桥河水库附近的村庄,应加大两污治理投入,管道或沟渠收集村庄污水后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农作物浇灌,不能排人板桥河水库;五是将村庄污水引入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六是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组收集、乡处理”模式,定期对生活垃圾就近处理。优先在乡镇建设规范化的垃圾填埋场,防止污染恶化。
4.5加强政策引导
加强政策引导,推广使用有机肥、专用肥等高效农作物种植肥料。在此过程中,应当积极进行保护性耕作,并且采用科学合理的测土配方措施进行施肥,加强农业节水以及节肥和节种清洁管理,有效减少污染严重的农药使用及其用量,提高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改进农膜使用技术,减少农膜对土壤的危害,防治土壤污染。调整种植业结构,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4.6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根据该县辖区范围内各乡镇、各村庄的实际情况下,对易养区以及限养区和畜禽禁养区进行科学划分,有效改善养殖行業的条件差以及污染严重状况。同时,还要建立规模适度以及相关设备齐全和机械设施配套的养殖区,并且加快推进全县养殖各行业发展模式的合理转变,使畜禽养殖行业产业逐渐向规模化、科学化以及集约化发展。同时,还应当严格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养殖、沼气以及种植一条龙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一批规模化养殖污染处理示范工程。
4.7加强生态林业修复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积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以及天然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建设等生态项目建设要求。一是严厉依法打击各种乱采滥挖以及无证开采和严重污染的企业与个人;二是依法收回毁林开荒占用的林地,实施林业修复;三是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并按照创建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要求完成森林覆盖率等硬性指标;四是对依法取缔、关闭的项目实施生态修复;五是保障林业生态补偿经费,确保林业修复落到实处,协力创建“山青、水秀、气净、天蓝”的优美泸西。
4.8整合农村项目资源
一是发改、环保、水务、住建、财政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向上协调争取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发挥整治资金的功能。二是鼓励乡村打开发展思路,并且采用多想办法和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外援引入,有效利用奖补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还要从自身做起,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深挖其潜力,建立多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及市场化运作融资模式。
4.9建章立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农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通过人户座谈,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因地制宜组织群众制定自己的村规民约,形成长效机制,以此来有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