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22 11:47吴延生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31期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运河

摘要:运河文化是淮安代表性文化。因运河而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很多而且种类繁杂。它体现了淮安的文化底蕴的深厚。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开发利用。在中国大运河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以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显然不够。通过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问题的寻找应对举措的阐述,引起地域上的人们的深思、慎行,从意识上、从机制上进一步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传承之目的。

关键词:地方文化;淮安;文化遗产;探析问题;思考对策

大运河(淮安段)北起淮安市淮阴区与宿迁泗阳交界处,南至淮安市淮安区与扬州宝应交界的黄浦,全长63公里。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金字招牌里,名城、名镇、名人、名著、名山、名河、名湖、名堤、以及名居、名园大放异彩。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不已的文化遗迹如漕运衙门会馆、船闸、桥梁码头、河埠、等都是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而建。有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单位,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民间舞蹈、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九个大类34项,其中国家级两类(传统戏剧、传统舞蹈)3项,其余全为江苏省级。它们彰显出独特的地方色彩,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

一、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资源梳理

大運河(淮安段)文化资源特别丰富,这都得益于运河水的滋润。具体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 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如洪泽湖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大运河廊道重要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河道、水源、水利与航运工程设施等水利工程遗产(如古清口、古末口等);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古建筑、古遗址、运河聚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如河下古镇、码头古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大运河而产生的文学创作的繁荣(如《西游记》等明清小说、弹词、运河诗词等);因淮扬菜而形成的饮食文化风情;传统戏曲如淮剧、淮海戏、洪泽湖渔鼓、十番锣鼓、丁丁腔等;与沿海敬妈祖、龙王等民俗相比,与长江流域敬鼋神、江神相比,运河沿线多设禹王庙、关帝庙、大王庙等;清江闸划龙舟等独特的节日庆祝活动;刺绣、竹雕、木刻、泥塑、陶器等特种手工技艺等;大量的与治河治水相关的神话传说、民俗传说等,如渔民的“满载会”“汛前宴”“交船头”等习俗。这些习俗都是祈愿实际生产中的劳作与收获,直接、真切地体现出运河沿线劳动人民希望实实在在收获劳动果实的愿望。运河生产过程中也创造了许多与生产相关的艺术,如大运河号子。这些既是在实际的运河生产中形成,又实在地有助于生产。均由大运河特定环境孕育产生,是典型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问题现状

(一)物质文化遗产

1. 保护利用不当

“运河给淮安带来了众多的文化遗存,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烙上时代的印记,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遗憾的是,前多年,淮安人身在宝山不惜宝,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保护、利用运河文化遗存对旅游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的意识,导致淮安古迹遗存保护不到位,损毁现象严重。表现在(1)运河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还不够,比如取土、湿地的开垦、沿河工业发展带来的水体污染的治理力度跟不上。(2)即便在“申遗”成功背景下,宣传的力度有了减弱。为了申遗,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后申遗时代宣传显然不比以前。这对保护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会带来人们意识上的重视不够。(3)在人文遗产开发方面过度强调经济或商业化,导致了苏北运河沿线的“西游记文化”、“项羽文化”“韩信文化”等过热开发,且结合旅游滥开线路、滥造景点。这不利于运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 旅游环境不佳

淮安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但近年来旅游发展始终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1)文化资源数量多,但缺乏竞争优势。(2)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吸引力。2013年之前淮安市只有个别宣传视频,宣传资源的匮乏致使淮安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游客。2013起宣传视频陆续开始制作,但是少有在央视等大型媒体平台放映,仅在一些视频软件上出现,宣传的广度、深度不够。(3)可进入性差,空间分布分散。淮安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景点分布分散,可进入性差,难以形成聚合效应。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的有:淮剧,淮海戏,洪泽湖渔鼓。江苏省级的有:淮安市区的茶馓制作技艺淮帮菜烹制技艺、全鳝席烹制技艺、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淮安灯谜;淮阴区的韩信传说、淮海琴书、渔沟花鼓会、码头汤羊肉烹饪技艺;淮安区的十番锣鼓、南闸民歌、文楼汤包制作技艺、平桥豆腐制作技艺、钦工肉圆制作技艺、阙氏药膏制作技艺;涟水县工鼓舞、淮剧;洪泽区的巫支祁传说、花船舞(三河花船)、洪泽湖渔鼓、洪泽湖渔鼓制作技艺、洪泽湖渔家婚庆礼俗、朱元璋传说;盱眙县的水漫泗洲传说;金湖县的香火戏、闵桥莲湘(舞蹈)等。面对如此之多、种类各异的“非遗”,首要的是传承人严重缺乏。这面临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失传或绝迹。因为传承人收入不高,又没有提升的空间,这是导致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再者,没有学校或机构去专门培养、培训这方面的人才,这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思路

从过程角度看,大运河“申遗”成功标志着全世界对中国大运河遗产整体价值以及沿线城市综合保护的认可;从目标角度看,大运河“申遗”成功只是大运河“宏观工程”一个新的起点,后续保护工作充满了严峻挑战,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大运河“活态”存在,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满足水资源区域调配、泄洪、灌溉、货运等需要,始终处在多功能使用状态。大运河活体特征衍生出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水利设施建设、水资源调配、重货运输、沿岸土地开发等方面的管理涉及多级、多个利益相关者,各方围绕运河资源的博弈会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加以保护利用则成为重要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的力度

让运河沿线人民群众高度重视大运河的显在价值乃至潜在价值,自觉强化保护母亲河的意识。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和刻不容缓的。这势在必行、势在先行。

(二)均衡开发的速度

文物的重点在于保护。保护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用运河资源。不可一味追求经济商业化的利益,而滥开运河文化资源,要有长远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拓展传承的深度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就不完整了。非遗的重点在于传承。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运河保护利用方面的重要工作。

1.制定政策,培养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所以,制定政策,培养或培训非遗传承人非常重要。

2.分类传承,拓展深广度

(1)现场展示:运河两岸的庙会很多,如文庙庙会、慈云寺庙会、城隍庙会、都天庙会等,比如每年春节期间,淮安运河边国师塔下文庙庙会上的各种民俗表演。清江浦庙会已有500余年历史。会上民俗表演传统曲艺,绝技绝活,如戏曲、跑驴、河蚌舞、花船、空竹舞龙、葫芦雕花、蛋雕、糖人、糖画、烙铁画、草编工艺等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示各自的绝活,精彩纷呈,场面好不热闹。可称得上淮安当地民俗史上的一大亮点、一大奇观。这种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采用原地展示、原地保护的方式进行旅游产业开发,游客作为“客人”和庙会的参与者,在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运河民俗文化特别的丰富、特殊的精湛、特定的魅力。

(2)舞台表演:适合舞台表演式旅游开发方式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戏曲、民间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例如淮安市淮安区泾口镇的泾口高跷,起源于当地先民修造渔船的劳动实践,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分为武跷和文跷两种。武跷则长于翻腾跳跃、武打格斗,给人以险、秀、奇的艺术感受;文跷善于列队行进,展示各种奇人怪兽的表演,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十番锣鼓”是流行于江浙民间的一种吹打乐,20世纪,这门古老的艺术曾经一度濒临失传,后来经过民间艺人发掘整理加工,现如今十番锣鼓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2007年淮安市楚州区(今淮安区)申报获批江苏省级第一批“非遗”。十番锣鼓乐队的演奏人数八至十二人不等,所用乐器,少则十余件,多则三十余件。其主要乐器为笛,配合使用的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马锣、木鱼、梆子等。演奏时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与丝竹乐段交替或重叠进行。

(3)博物馆呈现:对于已经失去生存环境和条件,同时又适宜采用博物馆展示方式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用博物馆式旅游开发方式。可在運河沿线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集中展示大运河非物质遗产的全貌,同时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博物馆,如大运河传统音乐博物馆,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诸如录音、录像、数码化存储等方式保留运河传统音乐,大运河饮食博物馆,介绍并吸引游客体验大运河沿线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运河饮食;大运河民俗博物馆,展示大运河沿线相关民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大运河传统技艺博物馆,展示大运河相关传统技艺的制作工具、制作过程、工艺产品;大运河文学博物馆,收集并集中展示和运河有关的古诗词、民间文学等文学作品;等等。

以上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梳理了淮安的厚重古朴的文化资源。对应着国家全域旅游战略,淮安要发展大旅游,不应是景点景区的贪大求全,而应在文化内涵与品位上有着与众不同的体现。“全域旅游”更强调休闲游、体验游、文化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因其蕴含的深度体验和情感诉求获得了各国旅游者的青睐,也因其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受到了重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能凸显出深度体验和情感诉求,如民间文学的韩信传说,他是汉代著名的军事家。当游客想对韩信精神、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产生了解的愿望,他必想去淮安的韩信故里、漂母墓一游。在游览韩信故里,还想对传统的技艺如中国著名菜系——淮扬菜的向往,一边欣赏淮扬菜的烹饪技艺,一边可以享用品尝美食美味。但是,限于一些原因,如投入、传承人的严重缺乏,淮安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地方政府应在投入、顶层设计上强调开发利用的前提是保护。均衡开发的速度,加大宣传的力度,拓展传承的深度。只有这样,淮安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延生.文化引领 文学坐镇——淮安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背景下的运河文学拉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思考[J].名作欣赏(中旬),2013(03).

[2]吴延生.开放思维建构新模式 开拓空间融合大旅游——“全域旅游”战略下淮安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与价值分析[J].大众文艺,2019(17).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朱俊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游淮安府署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