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摘要:徐州在古代被称为彭城,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徐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汉文化生生不息。徐州汉画像展现出的汉代主要音乐活动——相和歌、汉代的乐器、汉代乐舞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学前教育阶段学习民间音乐、地区音乐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研究徐州地区相关“汉文化”的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开发情况,并进一步对相关课程的开发、运用提出建议,帮助幼儿从小感知自己家乡的两汉文化特色,汲取故土的文化营养,自发地热爱国家、热爱家乡,为日后传承及发展徐州本土汉文化埋下深深的种子。
关键词:研究意义 “汉文化”音乐资源 开发建议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9)19-0022-04
随着中国社会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联系更加紧密。一些民族文化资源正在流失和分散。从音乐的角度看,民族音乐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的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音乐。目前,由于我们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民族音乐相关教学活动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渐渐消失,这让我们失去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幼儿园课程阶段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在幼儿园中开展民族音乐活动,使孩子们较早的接触到咱们国家的民族音乐,更好的拓宽了幼儿园的音乐活动范围,丰富了音乐课程的内容,潜移默化的提升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同时促使孩子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和增强了民族情感,保护了民族音乐的发展。但如今,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唱着《小苹果》,唱着流行歌曲,跳着成年人的现代舞,传统的民族民歌很少被听到。孩子们对自己的民族音乐已不熟悉,甚至陌生。因此,加强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势在必行。
(一)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阶段,是人生教育的重要起点。每个人幼儿阶段的行为习惯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态度,都对其后期成长中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有极大地影响。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课程改革目标中要求学生需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其中,3-6岁幼儿社会发展目标为:“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热爱自己的祖国、知道自己的民族、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并为此感到高兴。”可见,幼儿阶段民族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幼儿时期需要确立的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与价值观对其的后续发展与生活都有重要作用。适当渗透当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民族认同和热爱家乡和人民良好的感觉。因此,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纲要》精神的积极回应。
(二)幼儿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1.民族音乐教育易于帮助幼儿开阔其民族文化视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使他们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华,通过学习每个民族的特色音乐,幼儿可以感受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例如,孩子们在学习“尝葡萄”这首民族歌舞时,学会了唱歌跳舞,同时也对维吾尔人的民俗、服饰、地理环境和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自己的风格和对语言的熟悉,而且还扩大了孩子的文化视野,扩大了孩子的多样性和差异发展空间。
2.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是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是支撑本民族不断生存和更好发展的重要灵魂。通过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幼儿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例如,带领幼儿们欣赏苏武的《牧羊人》这首歌时,孩子们通过听到了这首歌中歌词描述的情况,帮助其了解了养羊业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幼儿可以感受到苏武不屈服困难的精神和对自己民族的热爱。正如《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所提出的观点:幼儿时期进行的民族音乐教育可以给孩子们一种强烈的民族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培养出一种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归属感。因此,我们有责任确保幼儿从小就沉浸在民族音乐的经验中,并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杯。
3.民族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提升其民族审美能力
幼儿的审美能力是指他们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体验以及认知能力。民族音乐中包含了各种风格独特的民歌,例如,山歌依据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所产生出的独特演唱风格、劳动人民为了鼓舞气势,在劳动中唱响的劳动号子饱满而又充满力量,口口相传的民谣中生动的地方语言艺术以及趣味横生的民间说唱音乐,这即丰富多彩又有趣的民族音乐,特别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也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例如,《渔舟唱晚》这首古典风格的河南古筝作品。幼儿可以从中感受到傍晚河南地区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在《赛龙夺锦》这首广东音乐中,幼儿可以感受到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时,龙舟竞渡一片热闹欢腾的场景。在《龟兔赛跑》这首儿童歌曲中,幼儿可以感受到京歌中拖长腔、过门、念白等独特的唱腔韵味等。通过欣赏民族音乐,发现民族音乐中美的元素,帮助幼儿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魅力、民族文化魅力,因此,美丽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丰富的幼儿美感, 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更能够提升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4.民族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增强身体素质
幼儿时期是身体肌肉、骨骼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其身体协调能力和肢体灵敏度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运动形式,促进幼儿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依据每个民族的特点,其民族音乐表演中的舞蹈活动尤为丰富多彩,例如:陕西民俗娱乐舞蹈——打腰鼓,黎族人庆新春时喜爱的活动——跳竹竿,我国北方民间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秧歌,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舞龙、舞狮等活动都有利于儿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若将这些民族音乐艺术活动与体育运动完美结合,既有利于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又为幼儿们提供了丰富多彩而且又有意义的身体运动方式。儿童在参与民族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边玩边感受各民族风俗文化,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受益颇多。
二、“汉文化”相关音乐资源发掘
徐州,古称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自古,徐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在两汉四百年间,徐州聚集了大量的皇亲、豪门贵族。一共有十八代的楚王和彭城王居住在这里。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汉石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徐州的汉画像石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刻相同,被誉为“江苏文物三宝”。
徐州汉画像石中刻画的表演艺术,其内容与音乐课程的相关内容可分为舞蹈、乐器表演、百戏三类,这三种表演艺术在汉画像石中体现居多。它们往往不会单独出现,而是经常融合在一起,即所谓的舞、乐、诗和歌一体,这也是汉代和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汉文化”相关舞蹈形式
1.建鼓舞,建鼓舞是汉代祭祀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民间习俗。它主要表现为升仙的仪式以及求仙的主题,是汉文化的一种典型意识形态,也与汉代的欢庆仪式时的心理密切相关。建筑鼓乐一般是把一根粗大的柱放置在中间,将鼓置于下端,鼓体较大,左右两侧的均有人跳舞,一边跳舞一边敲鼓,是一种神秘而富有气势的鼓乐形式。汉代以后不再见建鼓舞的形象。由此可见,建鼓舞主要起源于汉代、兴盛于汉代也衰败于汉代。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在数量上颇多的反映建鼓舞的图案,也可见此舞蹈形式其在汉代的繁荣昌盛。
2.长袖舞,长袖舞在徐州汉画像石上出现的次数仅仅次于建鼓舞一点,也是汉代乐舞中较受欢迎的舞蹈形式之一,徐州汉画石像中的“袖”,是指以身着长袖的舞蹈形式为主,造型轻盈、柔美,“长袖善舞”一词是“长袖舞”的舞蹈风格的评价,和“长袖”舞蹈相呼应的是“细腰”舞蹈,徐州汉画像石中得舞者都是腰很细,舞蹈时腰部动作风姿绰约。长袖舞又称翘袖折腰舞,从舞蹈的名称即可看出舞蹈的主要特点为“翘袖”和“折腰”。徐州长袖舞画像石中,关于舞袖的动做研究也记载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长袖舞动的瞬间,粗略地分为“扬袖式”和“折袖式”。
(二)“汉文化”相关器乐演奏种类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生产中,歌、舞、樂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歌舞相互呼应、不可分割。汉画像石中乐器表演相关场景的记载很多。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22幅器乐演奏的画面图。
1.匏类乐器,匏类乐器在徐州画像石的记载中主要分为“竿”和“笙”。“笙”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一种利用簧片的振动发声的乐器。汉代画像石上所记载的“竿”与“笙”的图片,绝大部分从图形上区分有一定的难度。除了上面提到的汉画像石中包含的记录外,“竿”和“笙”的结构和形制也非常相似,发音的方法也很相似,所以很难区分。另外,在汉代以前,“竿”和“笙”这两种乐器是并存的,它们不仅可以通过合奏和独奏两种形式进行演奏、还可以为声乐演出提供伴奏。
2.竹类乐器,竹类乐器在徐州乐舞图中出现最多的既是“排箫”和“笛”,汉代乐器中,特别可以注意的乐器有排箫、笛、角、箜篌、琵琶等。汉画石像中一人吹竿领奏,一人吹奏横笛,一人抚琴,二人吹奏排箫。在一片丝竹音乐中,一人拍手击打节拍,一人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在一个六人规模的乐队中,就需要两名演奏排箫的乐手,这也说明了排箫在汉代器乐合奏表演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排箫是我国尤为古老的民族乐器,我国的乐徽就是用排箫作为背景图案进行设计的,乐徽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象征,挑选什么乐器作为背景图案是有一定的讲究的,首先,这个乐器一定是本民族自己发明的,并这一乐器能够代表我的灿烂悠久音乐发展历史,因此,足以见排箫这个乐器的重要意义。
3.丝类乐器,徐州汉画像石的乐舞图中的丝类乐器主要体现在“琴”和“瑟”这两种乐器上。将“琴”和“瑟”两种乐器放在一起,并不是因为它们经常一起演奏并同时出现在乐舞画像石中,而是因为难以将其准确的区分清楚, 可谓“琴瑟难分”,也正如萧亢达先生所说“瑟、筝、琴、箜篌四种乐器最易相混 ”。
4.石类乐器,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中的石类乐器主要指”磐”。“磐”是石类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从“磐”的外形和制作原材料都可以推算出,“磐”应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中华乐器大典》中记载,“磐”是我国古代敲击至其体鸣的一种乐器。古称“石”或者“鸣球”。又称“石盘、玉盘、特盘”。历史较为久远,最早用于民间的音乐和舞蹈活动,作为打击乐伴奏。它是也是历代人们在进行祭祀、宴会等礼仪活动中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
(三)“汉文化”相关百戏表演形式
百戏是古代众多民间表演艺术的总称。“百戏”一词主要起源于汉代。《汉文帝篡位记》中记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桓、吞刀、履火、寻撞等也。” 可已感受到,百戏其实是对民间各种表演形式的综合称呼,其中以杂技为主。“汉代百戏”是综合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它主要包含:各种器乐演奏活动、各种乐舞表演活动、杂技表演活动、幻术以及角抵等民间音乐活动。因为百戏符合了汉代民众以“大”、“全”、“包罗万象”为美的审美倾向,如同司马相如所言“包括宇宙,总 揽人物”。因此“百戏”这种表演艺术在汉代民间活动中非常受欢迎,并且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这一点从各地出土的丰富的百戏画像石图中都可以看得出。仅徐州地区出土的百戏图像便有12幅。
三、幼儿园融合相关“汉文化”音乐课程的现状与建议
通过对徐州市幼儿园关于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还分析了目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幼儿教师对汉文化相关课程资源开发的关注度不够。调研显示,年龄较大的幼儿教师对当地的汉文化相关音乐资源的熟悉程度略高,非徐州本地的幼儿教师师对汉文化相关音乐资源的兴趣较高,职称越高、学历越高的幼儿教师对汉文化相关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略强。幼儿家长及相关社会力量也对于幼儿园开发汉文化相关音乐课程的资源的重视度相对较弱。
2.幼儿园教师对于汉文化相关音乐内容自身的知识掌握不足。由于其自身的相关知识的了解不足,知识储备量不够,因此对相关的课程开发也不够主动及全面,导致相关汉文化音乐课程资源的内容不够丰富、全面。
3.调研发现,幼兒对现代节奏感强的音乐资源表现出的兴趣较大,对汉文化相关民间音乐的旋律及理论知识并不感兴趣。幼儿对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发的音乐资源兴趣较大,对于听赏形式的音乐资源表现得并不积极。幼儿对民族音乐中强弱规律规整、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兴趣持续时间较长,对曲调平稳、悠长的旋律缺少兴趣。
(二)提出建议
1.提高幼儿教师对民间音乐课程、汉文化相关音乐资源开发的认识,必须鼓励幼儿教师积极的进行科学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资源储备及相关课程开发能力。
2.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幼儿的音乐课堂,引起幼儿对民族音乐、地区汉文化相关音乐资源的兴趣,例如,通过幼儿园校本教材的开发,进行教师公开课评比能活动,激发幼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更好的“吸收”及“繁衍”汉文化相关音乐资源。
3.幼儿园及社区组织相关的文艺汇演,让家长及幼儿参与其中,跳“汉文化”、唱“汉文化”、演“汉文化”,不断的加强熏陶、渗透相关音乐文化传承教育。
四、结语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大国。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谐共存,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继保障。每个地区的代表性民间音乐是我们国家多元文化融合的最佳表现形式,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宝库,是中国文化的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五彩斑斓的民间音乐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使我们的文明变得深刻久远。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及传承,不只是国家民族文化遗产和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及运用,让幼儿加深对自己家乡文化的感同身受,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包容多元文化的共生存,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黄剑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民族艺术,2012,(04).
[2]李凌燕.论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整合——以江苏常州为例[J].音乐创作,2012,(05).
[3]李晓燕.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J].中国音乐教育,2004,(08).
[4]李晓燕.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