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
摘 要: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峻,探索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路径迫在眉睫,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应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行为方式是大学体育老师在课堂难以完成的任务。打造校园“e乐部”可以进一步消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校园“e乐部”;体育素养;终身体育习惯
一、引言
对照《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2010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可见: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趋势虽有所减缓,但体质健康问题依然严峻,部分身体指标已不如中学生。高校学生健康问题暴露良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路径探索已刻不容缓。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构建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①。《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强调: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②。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行为方式是大学体育老师在课堂难以完成的任务。2019年第五次过您体质监测统计调查来临之际,打造校园“e乐部”可以进一步消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培育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项目针对安徽省部分高校进行调研,调查学生喜欢的户外体育形式和体育锻炼时段,以此为基础打造校园“e乐部”,推出校园健身计划项目,并构建体育缺勤约束机制和奖励机制以确保大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校园“e乐部”成功后,将其运行机制和平台共享于校团委和各级学生社团组织。
二、大学生运动现状和需求分析
(一)调查对象
针对大学生的健康现状和运动需求,本文向安徽省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数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共577份,其中319名男生、258名女生参与其中,男生占比55.29%,女生占比44.71%。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运动类社交平台影响下大学生运动行为的变化,其主要包含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项目选择、运动地点的选择、在调查指数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所提假设进行验证③。参考文献设计问卷,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大学生对校内体育设施的反馈。结果表示,577名受访者中有55名受访同学认为校内体育设施配置很健全,占比9.53%;有301名受访同学认为校内体育设施配置较为健全,占比52.17%;有194名受访同学认为校内体育设施配置一般,占比33.62%;27名同学认为校内体育运动设施配置较差,占比4.68%。
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内体育设施配置比较或非常满意,但也有33.62%的同学认为校内体育设施配置一般,极少数(占比9.53%)同学不满意。可见,高校体育设施配置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应在投入和建设中多多思考学生需求,并推进学校体育设施逐步向公众开放。
2.大学生每周运动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日常运动以跑步、球类运动、舞蹈、瑜伽和健身为主,也有很多大学生不会在体育课之外锻炼;可坚持每日锻炼的仅有8.49%左右,但相当一部分同学每周仅会运动一到两次,占比36.57%,更有占比28.94%的同学几乎从不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同学们对运动有浓厚兴趣,但实际运动情况却不容乐观。
3.大学生运动是否因没有伙伴而烦恼。人们运动时常常因缺乏运动伙伴互相支持和监督,而失去毅力和动力。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117名受访者经常因为缺少运动伙伴而烦恼,占比20.28%;有435名受访者有时或偶尔会因缺少运动伙伴而烦恼,占比75.39%;仅有25名受访者表示从不因缺少运动伙伴而烦恼,占比4.33%。
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受访同学(占比95.67%)会受因缺少运动伙伴而烦恼的困扰,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运动伙伴的重要性及其難寻性。运动伙伴的缺失会使大学生运动积极性降低,缺乏运动热情,产生懈怠情绪,难以坚持锻炼等。
4.大学生在现阶段运动的需求。根据本次收回的有效问卷,有498名受访同学(占比86.31%)认为现阶段运动中应需要完备的设施和方便的场地;有309名受访同学(占比53.55%)认为需要有运动教练或视频教学;有460名受访同学(占比79.72%)认为运动后需要动态打卡、分享记录;有359名受访同学(占比62.22%)认为运动还需要健康的食谱和合理膳食;有390名受访者(占比67.59%)认为运动也需要聊天互动和经验分享;有349名受访同学(占比60.49%)认为运动需要有能够发起活动、自由组团的形式;还有12名受访同学(占比2.08%)有其他方面的需求。
该调查数据显示,在现阶段大学生运动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尚未完全健全的体育设施、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闭塞独立的运动方式等已不适合当代大学生运动方面的身心诉求,高校应关心大学生运动真实需求,及时做出调整。
三、“e乐部”之校园健身计划项目
(一)“e乐部”构想
校园“e乐部”名称中字母e取自“exercise”即运动、锻炼之意;也有结合“e时代”背景之意,即结合互联网和技术发展,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动健身俱乐部项目模式。“e乐部”通过建立线上俱乐部和线下组织多层次多方面运动相结合,构建高校大学生运动健身生态体系。
(二)项目设计
1.成立“e乐部”微信群。通过实名认证的加群方式,即提供学校、班级、学号、手机联系方式等信息后允许进群,将有共同运动需要(如跑步、篮球、瑜伽、舞蹈等不同运动需要)大学生群体集合在一起。微信群由健身教练作为管理员,定期推出相应健身计划,同学们可在群内分享每日运动打卡记录,“e乐部”微信群设置奖罚机制,其他管理员(学生志愿者)进行监督记录,按照每运动周期的打卡天数多少进行奖惩。
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主力军,他们主要通过对依附于智能手机上的热门 APP如微信、QQ、Keep、网易等移动应用的使用,期望在互联网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寻找存在感,其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被日益改变着④。“e乐部”微信群成员作为同一高校志同道合的学生,群平台能更方便地为学生提供较大自由度的线上交流、发起邀约自行组织约跑、约练活动,满足大学生运动社交需求。邀约成功的同学可通过照片打卡,获取更多奖励。
2.打造高校体育新体系。在高校内为同学提供完备完善的健身器材和较大健身场所,供同学随时方便的在校内进行健身。体育教师可通过“e乐部”微信群进行教学,将课堂上有限次的教学演示录成视频分享到群里,可方便同学们课后练习和锻炼;教师还可布置平常锻炼作业,让学生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上传,检测学生平时运动状态,一方面可衡量学生平时成绩,另一方面可在线上便利教学,增进师生互动。
3.提供健身餐。“e乐部”与食堂商家达成协议,按照健身餐的标准进行科学的食谱搭配,采取提前将健身餐在群内公布及数量预定,并为同学提供健身餐配送。
4.开发微信小程序。前期通过微信群管理,后期开发微信小程序,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并提供日程提醒、e动社区、e动排行榜和相应奖励机制等来完善“e乐部”计划系统。
5.校园“e乐部”建设成功后,将其运行机制和平台共享于校团委和各级学生社团组织。
三、结论和建议
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新政策下,以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构建新路径为研究重点,通过对高校体育运动模式构建和实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使大学生把体育融入到生活中,校园内即可锻炼,逐渐养天天健身、终身运动的好习惯。研究表示:高校体育教学要引进互联网+体育的教学理念,探索互联网+体育的课外体育锻炼模式、运用新型运动模式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建设培养大学生自主运动为导向的体育课程体系,这些新路径能有效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把课堂和课外生活进行深入结合,互相促进,不断革新,真正把体育运动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对于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和终身体育习惯的路径探索,提出打造校园“e乐部”项目的构想,其所包含内容:微信群,体育新体系,健身餐、微信小程序和共享推广。微信群将同运动类型爱好者聚集一起,提供线上交流平台,方便寻找约练伙伴,同时采取奖惩机制。体育新体系链接体育教师和学生,助于开展日常体育教学和监督,也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运动场所。健身餐服务,与校内食堂合作推出健身餐,保证饮食安全和健身需求。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可根据学校发展情况来构建,比如有的学校已开发了校园小程序,只需增设校园“e乐部”一个模块即可,尚未构建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可尝试建设“e乐部”小程序,为学生带来更便利的体育教学、交流、管理平台。共享推广是“e乐部”项目构建完成后在高校覆盖的过程,鼓励全校师生参与运动,通过便利有趣的参与方式,积极提高体育素养,培养终身运动的体育习惯。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1).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②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 年) 的通知 国发〔2016〕37号[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③李盼. 运动类社交平台对大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研究[J].新闻知识,2016,(02):72-74.
④楊倩.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意向研究[D].郑州大学,2017:18-2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10-2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 年) 的通知 国发〔2016〕37号[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3]李盼.运动类社交平台对大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研究[J].新闻知识,2016.(02):72-74.
[4]杨倩.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意向研究[D].郑州大学,2017:18-21.
[5]郭磊.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意义与策略[J]. 研究与探索.2015,(24):180-181.
[6]钱永健.拓展训练[M].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7.
[7]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8]常会丽.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90-91.
[9]蔡杰. 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纵向研究[D]. 南京大学.2017.
[10]张国峰.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研究[D]. 吉林大学.2010.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