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晨
摘 要:美学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美学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步骤
近年来, 随着教体艺〔2014〕1号、教体艺〔2015〕5号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使美学教育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肯定,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美学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努力探索,开拓创新,积极实践,我校从2016年起开设美学美育课程,积累了许多的好经验和做法,有力地推动了美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一堂好的美育课,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美术技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既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键:
1、课件的制作能力。多媒体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乐,使所讲述的美学知识能够完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一堂生动的美育课,给身心得到知识的魅力和艺术的享受。
2、课程讲解能力。如何把书本知识用最普通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融会贯通,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从中得到启迪,是评判一个老师讲课能力的标准之一。课本内容的语言形式往往是程式化的,文言性的,逻辑性很强,而且还会有些绕口,如果教师生搬硬套地读课本,必然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没有活力。
3、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美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需要一个实践操作的过程。现在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学生也会在自己的心中有一个小算盘,一名优秀的专业老师,要想在学生当中树立专业威信,得到尊重,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要经常在学生面前“露一手”,让学生感觉老师真的“很厉害”,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敬仰之情,得到学生的认可的同时,对课程必会产生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4、美学作品分析能力:这需要教师有着广泛教学理论知识,对中西方美学知识有着较深的学习和理解,包括艺术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艺术特色、生活背景等方面有着较为详实的考究。同时在讲课时要融入对现代艺术作品的风格传承和技法演练,让学生系统性地规范性地学习到美学作品的时代脉络和发展现状。
5、课堂秩序操控能力。一堂课,从导入到展开,到讲解再到结束,是一个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的过程,需要有高潮,也需要有平缓,总之要掌握一个“度”,控制住课堂氛围和节奏,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掌握的问题,这也是学生能否最大限度的聆听、接受、掌握课程知识的关键点,有时候,作为教师,将一些相关“题外话”引入课堂,也是一个不错的技巧。
6、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评判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就要靠考核来验证。课程考核包含平日考核和期末考核。比如出勤率、课堂纪律、请假和旷课情况、平日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情况、期末实操考试情况等方面。
二、教师的教学步骤是基础:
(一)备课: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所做的教学课件内容需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1、完整的课程讲解思路,包括上课流程、时间分配、人员信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2、完整的PPT课件内容,包括背景色调、字体大小、语句词汇、支撑图片和视频资源。
3、艺术作品赏析。包括作品材质、尺寸、制作工具、作品风格、作者、历史背景等。
4、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立课前讲解,课中创作、课后回顾等环节,可以提问、游戏、故事分享、作品畅想的形式展开教学。
5、明确课程知识点,包括科普知识点、美术技法综合训练(关键)、美学知识点(重点)、双向思维引导(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课后美学知识拓展和手工制作(纸艺、布艺、陶艺)。
6、授课老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创作思路,课件分享。
(二)练课 :
这一环节,要求对课程进行实际演练,教师之间或者是师生之间有一个密切的配合,总结课程经验,彼此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授课老师针对问题做出合理解答,对不足之处做出修正。一堂精品课程是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修正,更多的实践操作而形成的,这融合了授课老师的个人修养、技术能力和师生的反馈信息,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1、课程需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教师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而是师生互动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2、教学重点清晰,知识点分布合理,结构紧凑,环节突出,语言精练生动,让学生收获一堂充满科学理论、人生哲理、社会万象的美学知识。
3、培养发散性思维:确定教学主题,通过老师的作品引导,让学生的脑海中能浮现出不同的作品雏形,并能完整阐述自己的理念,形成自己的故事或创作风格。
4、作品效果提升:结合专业知识,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总结共性的点。
5、师生分享环节:针对美学鉴赏作品、教学内容、学生作品和课后美学拓展作品的评述,强调课程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帮助。
(三)上课:
这一环节是课程的关键所在,所有知识的精华都要在这一环节进行释放。
1、课前活跃气氛,感情交流。首先让学生分享本周开心的事情、吃过的美食、去过的地方、对未来生活的展望等等,然后分享作业评析和课后美学知识拓展,老师给予表扬肯定,并指出不足和改进意见。每节课设立一个经典美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操。比如“用心灵发现美”,“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等等。 时间5分钟。
2、课程PPT讲解10分钟,主要阐述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实操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3、作品创作引导环节5分钟:
(1)双向思维引导:采用现场问答的方式进行,开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解决是什么、做什么的问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主要解决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作品主题引导:教师根据课件和书本知识,包括图片、视频和场景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先观看、再思考、后临摹、最后创作。
(3)作品思路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思路,提出合理性建议,并在课堂中分享同学们的创意。
4、作品创作环节20分钟: 用心灵和双手感受创造美的过程,体现专业特色,灵活按照步骤进行,细化到每一个点,引导学生从构图、造型、透视、色彩、明暗、比例、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创作。
5、学生分享环节5分钟:
(1)课件回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互动、表扬、鼓励的方式分享学生作品,解讀课后美学知识拓展的重要性。
(2)选择特殊专长的同学进行交流,并给出建设性意见。
(四)复课:
这一环节要求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邀请师生参加,沟通交流,回顾教学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
1、对上课步骤进行总结分享。
2、根据学生作品情况、平日上课情况和课程考核情况,分析学习效果。亮点和不足分别有哪些?并举例说明,分析原因,列出整改措施。
3、学生分享环节的总结,包括学生积极性程度、好的创意和作品等等。
4、课件修改,教学内容的优化、删减和增加,逐步完善。
5、制定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列出细则,论证研讨,逐步实施。
美学教育要从学生抓起,国家日益重视美学教育的发展,各职业院校也逐步增设美学教育专业,在学科门类、教师数量和教学质量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制定育人方案,研发教材,培养适应美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类人才,提升社会美育教学的知名度,从音、棋、书、画、体等各个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学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