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短篇小说《紫荆园之恋》通过描写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天里南方羊城一对大学生的恋爱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恢复高考后新一代大学生向往文明,追求知识,融入改革开放大潮的精神风貌。故事真实感人,时代背景突出,情节环环相扣,具有深厚的纪录与传承价值。小说在《湛江文学》今年第六期发表后,引起读者的共鸣,现将文艺界的部分评论奉献给读者。
刘文艳(辽宁省作协原主席):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丘克军的短篇小说《紫荆园之恋》通过三个年轻人,怀有不同理想、不同世界观、不同追求,走上不同道路的生动感人、发人深省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富有理想,崇尚科学,追求知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努力拼搏,远离庸俗,自尊自爱的两名大学生的典型形象。特别是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大学生志趣相投,心灵默契,抛开世俗观念,相知、相恋、相爱,终成眷属的故事。表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真诚、淳朴、本真,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这部作品写了作者熟悉的生活,融入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艺术地再现了20个世纪80年代青年人纯真、质朴、执着、浪漫的美好生活画卷,以质朴灵动之笔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多侧面的社会真实生活画面。读来亲切感人,回味无穷。
这部小说内涵丰富,立意深远。构思精巧,情节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描写细腻真实,语言清新、质朴、流畅。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鲜活,有立体感。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石一宁(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主编):写实的笔法,从容的节奏,恰当的分寸,冲雅的格调
丘克军的短篇小说《紫荆园之恋》,以广州Z大学中文系一对分别是1977、1978级学生的恋情故事,再现了改革开放发轫时期大学校园与社会面貌。男女主人公国君与苏玫都曾是上山下乡知青,历经沧桑的他们格外感恩时代的巨变,也格外珍惜大学的求学时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共同兴趣使两人渐生情愫最终相爱,但国君承受着要与漂亮而少文的原女友分手的压力,苏玫背负着曾经失贞的不堪回首的沉重过往……小说朴素而富于书卷气,以学风渐浓的大学校园辐射正在开新领域的时代生活;并以温婉细致的叙事,将一种以精神契合为追求的爱情昭示于读者面前。写实的笔法,从容的节奏,恰当的分寸,冲雅的格调,使作品以爱情故事包裹的人生哲学如春雨般滋润人心。
安亚斌:(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秘书长):寓纪实于虚构 化历史为情节
《紫荆园之恋》以一对青年大学生的恋爱故事,复现历史转折时期的春潮激荡和风云际会。小说男主人公国君,是一名追求理想的有志青年,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轻松抱得美人归,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苏玫,国君弃“明”投“暗”的情感抉择,反映的恰是新时期知识青年“不忘愛情初心,牢记读书使命”的理想价值担当和宏大人生抱负。
文学刊物、流行歌曲、新潮时装……,小说通篇连缀的带有年代印记的文化符号,既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氛围,也传递出20世纪80年代特有的浪漫气息。小说寓纪实于虚构,化历史为情节,语言平实,结构简朴,于以小见大的叙事中展露动人力量,在人物脸谱类型化的塑造中显现质朴情怀。
詹秀敏(花城出版社原社长):寄望能在更多以广东为题材的小说中照见历史,拥抱未来
《紫荆园之恋》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南方城市作为背景,描写了一对在著名高校里学习的天之骄子,突破了思想的禁锢,将彼此确认为学术和人生的伴侣。小说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刻画了一批成长于新旧思潮交替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下,他们有理想,有担当,面对过去生活对其造成的伤痛,依然选择积极拥抱爱与光明。司汤达曾提出:“小说,是一面镜子,鉴以照之,一路行去。”小说要像镜子反映行进的现实,反映社会生活。于是我们在作者笔下看到了改革大潮中的人物的命运变迁,看到了青春的力量,也看到了时代的发展。40年前,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40年后,粤港澳大湾区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我们寄望,能在更多以广东为题材的小说中照见历史,拥抱未来。
李贺(南方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我被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感染和打动
我是丘克军这部小说的头一批读者之一,当我欣喜地一面捧读、一面就被这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感染和打动。小说的背景真实亲切,是在中大校园中传扬了30年的感人爱情故事。在丘克军笔下,这个故事有了更生动的演绎和时代气息浓郁的更真实的描述。一系列特有的时代特色的语言和风物描写把人一下带到了火热的20世纪80年代。那是改革开放万物复苏之年,一切都是新鲜美好的,每个人都怀着希望上进,丘克军写出了作为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大学生的奋进和选择,充满正能量和主旋律!而且他将故事演绎得波澜起伏、跌宕铿锵。相信作品面世后会引发一代人的追思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