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
摘要:近年来公立医院在新医改的浪潮中越来越注重内部经营管理的实力提升,作为改革重点关注的对象,其面临的经济活动风险呈现多样化,同时国家相关政策对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强调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同时,更需要完善巩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完善治理结构,确保各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县级医院是县域内的医疗中心,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键,县级医院的稳健经营和发展,必须重视内控管理的建设。本文主要对县级公立医院内控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其优化内控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县级公立医院;内控管理;措施
一、加强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的要求
2012年、2015年财政部陆续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2017年实行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以量化评价为导向,开展医院内部控制实施评价基础工作。公立医院在2019年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这次制度的改革要求公立医院实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相结合的模式,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上加入收付实现制核算,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工作提出的“双基数、双报告”要求,促使医院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水平。为了保证医院的健康发展,国家不断发布一些政策加强医院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1],近几年医院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在内涵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自身发展的需求
新医改的力度不断深入,医院的经营模式受到政策和市场经济影响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县级医院涉及的业务逐渐复杂化。药品取消加成收入后,医院要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保持长期稳定地发展,不仅要认真地组织好各项医疗服务活动,更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自己的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和潜在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高效地被利用是目前县级医院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加强内部控制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举措。完善的内控可以规范医院员工的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为医院领导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制定决策计划,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有力地促进了县公立医院的发展。
二、县公立医院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全面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和实施规定,大部分县级医院都在内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然而实际的运用并不理想,并未有显著的效果。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医院成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全。一方面,医院领导者虽然接收到相关文件而有所提及,但总体重视度不足,没有给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创造较为良好的运行环境。另一方面,县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虽然接收到了相关指示,但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工作积极性不强,导致其在内控建设工作中受传统理念的影响而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另外,医院领导者对内控管理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部门对内控管理的偏见,虽然由财务部门牵头负责建设和实施,但其他职能科室、业务科室自身参与度不高。可以看出,医院在思想上对内控管理的全面且准确的认识是保证其实际行动方针正确、合理的重要保障。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建设应当与医院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相适应。县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医院,其经营模式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近些年在响应国家医疗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医院也在不断加强内控制度的改革。但县级医院的经营管理相较于城市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差异较大,县级医院如果参照三甲医疗机构内控管理经验来实施,或者照搬这些医院的管理模式,其适应性不能得以满足县级医院的管理要求,而“不合身”的制度也使县级医院经营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管制重复、真空以及岗位职责不明等[2]。
(三)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监管
我国医院管理制度发展时间较短,在新的政策改革下,县公立医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修正,这意味着内部控制体系不但包括内控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内控监管制度。但大部分县级医院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设只停留在内控制度的建设上,并未重视监管机制的建设,难以对现有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判断,也缺乏科学的依据进行制度修正。同时,监管制度的缺失也使医院管理层丧失了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各部门运行情况的掌握,难以判断员工的执行力,导致医院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难以保障医院经营的稳健性。
(四)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对管理人员能力的考核不足,这个问题不单在县公立医院,在很多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都存在这个问题。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以医疗服务为重点,业务科室、职能科室对经营管理的意识还不强,而新制度下的内控管理工作涉及全院到各个部门、每位员工,这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实际上,县公立医院负责内控管理的人员其技能难以满足需求,导致内部制度的设定缺乏科学依据,制约医院内控管理的运行和效果的发挥。
三、縣公立医院内控管理措施探析
(一)加强县公立医院内控意识
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设、应用中,县公立医院首要重视整体人员对内控管理的认知。首先从管理层开始,一方面通过制定定期培训讲座加强其理论认识,另一方面引进实例,让领导者和管理层直观地了解采用内控管理对经营的效果,从而促使管理层自主加强对内控管理的应用,并完善其建设。其次,定期对普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让各部门明确内控管理并非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职责,每个员工在内控管理中都有自己的职责,为内控管理的运行构建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
(二)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明确思想指导后,医院还要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首先,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细分各部门、各员工的职责,以不相容岗位分离为依据规避职责交叉等问题,确保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负责人,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其次,完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但行为规范的标准还要通过预算管理工作的协助,通过将医院的经营目标细分,得出各部门、各活动的资金使用额度,内部管理以此为依据,确保员工的行为没有损害到医院长短期的利益。同时,医疗行业的经营特点也要求县公立医院完善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重资金管理,轻物资管理”,对医院而言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医疗设备,并且在固定资产中所占比重高高、金额大,故而医院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保证其全面覆盖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特别是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管理。
(三)建立审计监督体系
内控管理的应用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但还需要审计监督部门的辅助,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县公立医院在建设审计监督体系时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动态评估医院的各项活动。故而,为了保证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明确其工作内容。其次,要制定合理的监督程序,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另外,监督工作结束后,医院要及时开展评价工作,以预算指标为依据评价当期投资、成本支出等是否合理,为医院下一期的工作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3]。
(四)加强内控管理人才培养
制度的完善只是给医院的内控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但相关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是制约内控管理工作的“软件”因素。故而,医院要加强相关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并引进优秀人才。同时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将岗位的升迁和绩效挂钩,促使管理人员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能力。其中,还要设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去粗取精,对人员进行筛选,建立一支专业化团队,从而促进内控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涉及医院各项经营活动,规范活动中的各项行为,极大地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也涉及医院各部门,这个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县公立医院首要加强对内控管理的认知,树立准确的行动方针。其次,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参考成功案例对自身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这是县级医院能保持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斌斌. 浅析县级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 时代金融, 2017(12):262.
[2] 徐璐 . 论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的内控管理[J]. 财会学习, 2018.
[3] 谢丽娟. 内控体系建设在县级公立医院的应用探析[J]. 中国市场, 2018, No.969(14):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