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永斌
【关键词】 数学教学;提问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7—0178—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变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方式,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回答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养成乐问、敢问、善问的习惯和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设置趣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学生的兴趣激发入手。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中学生大都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表现欲望、好奇心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出与他们性格相符的问题,使得看似枯燥、平淡的数学课堂由于设置了趣味性的问题之后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以“抛物线”这节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抛物线的知识更加了解,可以结合生活中学生喜欢的篮球进行讲解。教师提问学生:“我们打篮球的时候,站在罚球线上投篮,应该怎么计算出篮球在空中的最高点?”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男生。如此一来,便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来自疑问,可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设置悬念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仔细地专研数学教材,充分挖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数学思维的各个因素,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问题。通过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以及数学知识设置悬念,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答案,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
以教学“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课的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就可通过设置悬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提问学生:“谁知道棱柱展开之后是什么图形?”然后继续让学生思考,棱柱的展开图是小的平行四边形拼接形成的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答上面的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棱柱是由一些小的平行四边形拼凑而成的,这就与学生的猜想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产生认知冲突,如此便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继续提问:“能不能运用我们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去求棱柱的表面积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就可发现因为条件不一样,因此就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求棱柱的表面积。最后经过学生的思考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能够推导出棱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实践证明,设置悬念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新的知识,还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设置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相当必要的,为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教学目标设置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的信息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探究性的问题后,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种解法去解决问题。
以“集合”这节课的教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置如下开放性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属于集合的?”这一问题比较开放,学生能够回答的方面也很多。比如,学生回答城市的人口、某个家庭的成员、某个果园的水果、某个班级的学生等等,当这些被看成是一个整体时,就可以将它看成是一个集合。由此可见,开放性的探究問题能够给学生更多开放思维和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优化提问的方法,使课堂提问真正为教学服务。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