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李苏 谭宏海
嵩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是全国易地搬迁发源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嵩县县委、县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山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从本世纪初开始探索搬迁扶贫路子,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搬迁11万人,其中“十三五”期间搬迁安置深山贫困群众2.75万人。同时,还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美”的目标。
“搬出旧山村,建设新家园。”这是9月22日记者一行在嵩县黄庄乡红崖村村口牌坊看到的一副对联。据黄庄乡党委副书记夏萌介绍,该对联是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受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委托,来该村调研时题写的。
嵩县境内沟壑纵横,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人均可耕地面积非常少,贫困群众受自然条件限制,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比较“贫穷”。作为“中国扶贫搬迁第一村”的红崖村,在经历了三次搬迁后,久居深山的村民彻底摆脱了大山的束缚,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店铺生意,经济上富裕了,眼界打开了,他们的下一代也与新时代完美接轨,奔向各地或求学,或工作……而红崖村的变化,只是近年来嵩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带贫致富工作的一个缩影。
搬出深山,拔穷根
嵩县的贫困,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因此,从2001年开始,嵩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按照靠交通主干道、靠产业园区、靠乡镇政府、靠乡村旅游点的“四靠”原则,围绕实现贫困群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素质能力三提升要求,打造安居园、培训园、创业园“三园”模式,正在努力全面打好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如今胜利在望。
然而,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初,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顺利,大部分群众并不愿走出来。“村民世代久居深山,虽然在我们看来他们很贫困、很落后,但是他们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嵩县扶贫办主任龚新贞告诉记者,“你让他们搬下来用水冲式厕所,他们却习惯蹲茅厕;你让他们用燃气做饭,他们还是觉得烧柴、燃煤方便。”最为关键的是,绝大多数贫困群众还舍不得自己那少得可怜的贫瘠的耕地,而不顾搬进社区、走进车间能挣到比以前多得多的收入。
原来,搬出深山易,改变思想难。导致贫困的基础是环境,而根本在于思想。
针对这个难题,县领导、帮扶单位、村干部、第一书记、包户干部,围绕思想教育问题,每家每户开展工作,让每家贫困户至少有一个政策明白人。通过向搬迁贫困户发放政策明白卡、在贫困村公开公示搬迁条件,以及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程序,广泛宣传党的好政策等行动,群众逐渐转变了观念、解除了顾虑,搬迁得以持续顺利开展。
黄庄乡三合村的张嵩现就是易地搬迁后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他身体残疾,原先贫困无助,一把年纪也没能娶上媳妇。搬迁后,在政府的帮助下,他通过养蜂脱贫致富,还娶上了媳妇。如今的张嵩现,致富不忘乡亲,无偿给贫困户培训养蜂技术,用实际行动和开阔思路帮助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住进新房,思路宽
在何村乡凤翔社区,记者随机走进了某栋楼杨青棉的家。杨青棉一家四口原是安岭村人,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了该社区。目前,其丈夫因病不能干重活儿,在社区有个公益岗位,她自己也在社区里的产业扶贫车間打工。“你的两个孩子现在都在上学吗?”记者问。“俺女儿就在搬迁社区服务中心干会计,俺孩儿在外面学习电脑技术呢,听他说以后都是信息社会了,不跟上时代不行啊!”杨青棉笑着答道。
凤翔社区管理负责人邢立明介绍,社区安置点共建安置房416套,安置全乡贫困群众304户1212人,实现了需要搬迁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像杨青棉这样的贫困户,咱社区还有很多,他们不仅身体搬进了楼房,通过环境的改变,他们下一代人的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邢立明说。
黄庄乡汝南社区是嵩县第一大搬迁安置社区,经过10余年三批建设,先后投入各类资金8161万元,建设各类住房490套,搬迁安置深山独居、散居贫困群众490户1916人,有效解决了全乡26个行政村众多贫困群众的住房安置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民生工程,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就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生命线。”嵩县县委书记徐新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完善配套设施过程中,注重打造‘三园,即安居园、培训园、创业园,按照‘五有标准,对规模安置点配建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公共服务全覆盖。贫困群众想干什么、想学什么,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
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以及周围群众的熏陶,搬进社区的贫困户从外到内都发生着质的变化,他们的致富思路正在不断被开启和变得多元化。
产业扶持,助增收
近年来,嵩县按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美”的目标。目前,该县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建设扶贫车间49个,种植中药材30万亩、核桃20万亩、烟叶1.6万亩,发展食用菌7315万袋,品种羊饲养量40万只、肉牛30万头,带动2.4万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正在凤翔社区服装扶贫车间缝制衣服的张燕平,是2017年从罗庄村搬来的,月均收入2500元,最多时每月能拿3000元。“过去没搬来时在家种那几亩地,一年最多1万多元,现在我的收入,再加上我老公每年在外打工的收入,一年下来得有四五万元,真不想回去种那几亩地了,想把它租出去。”张燕平开心地说。
“异乡漂泊多辛苦,回乡创业党帮助。树高千尺不忘根,回乡创业报乡亲。”黄庄乡三合村村口桥两侧护桥石上的红字标语十分醒目。夏萌向记者介绍,该村现在是有名的“手绘小镇”,是由本村一位大学生2015年回乡创业时搞起来的,已成为全国较知名的美术基地。随着每年来“手绘小镇”写生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村里农家宾馆也多了起来。武松生是“归园”农家宾馆的老板。宾馆正门临路,一幅幅彩绘映衬,后院依山傍水。武松生说,“每年光靠客房收入就有四五万,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在三合村,像“归园”这样的农家宾馆到处都是,而唯一的难题仍是在旺季满足不了旅游者的住房需求。
食用菌产业也是嵩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带贫致富产业之一。黄庄乡香菇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了由3个村整村连片种植香菇的规模,夏菇、冬菇循环种植,目前建设香菇大棚211个270万袋,带动239户836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我们把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定为产业扶贫年、产业扶贫提升年、产业扶贫提质年,就是要一步一个台阶,在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后,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嵩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不仅解决了脱贫问题,更让搬出的群众开了眼界,改变了生活方式,这为下一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对于嵩县未来的发展,徐新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