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荣蔚,俞江平,陶亚利,刘永军,朱舒文,王 实
阮荣蔚,俞江平,陶亚利,刘永军,朱舒文,王实,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 310022
核心提要:本研究通过对4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切除黏膜范围超过3/4 wk的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发生,并可显著减少狭窄发生后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次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大块病变,同时为组织病理学提供完整的评估资料,目前已成为表浅型食管癌标准治疗手段[1,2].但当ESD切除范围超过3/4 wk时,极易并发食管狭窄[3,4],需反复内镜下扩张治疗来解除梗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此类患者,如何有效预防狭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49例行ESD治疗的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SD术后创面局部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对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
1.1 材料 本研究纳入2013-01/2017-12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49例,所有病变通过胃镜检查发现,ESD前未行其它任何治疗.ESD术前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病情、治疗方案、ESD治疗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且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上1/3(sm1); (2)ESD切除黏膜范围>3/4 wk;(3)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排除标准:(1)ESD切除黏膜范围≤3/4 wk; (2)术后病理提示浸润深度超过sm1; (3)存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4)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阳性者.前期27例患者仅行ESD治疗,设为对照组; 后期22例患者ESD术后创面局部单次注射曲安奈德预防狭窄,设为治疗组.
主要器械及试剂:Olympus GIF-H260Z放大胃镜,GIF-Q260J电子胃镜,Dual刀(KD-650L),D-201-10704透明帽,NM-200U-0423注射针,FD-410LR 高频治疗钳,ERBE高频电切割器(200S),威尔逊WF型软性喷洒管,球囊扩张导管(Gudu Medical 15/16/18 mm×60 mm),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亚甲蓝注射液,肾上腺素,复方碘溶液(浓度1.2%),曲安奈德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 mL:40 mg)等.
1.2 方法
1.2.1 ESD治疗方法:ESD操作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进行.治疗过程:(1)染色:行卢戈氏液染色,明确病变范围; (2)标记:根据染色显示范围,距离病变边缘外侧约2-5 mm处行环周标记; (3)黏膜下注射:沿标记点外侧缘分多点注射透明质酸钠及亚甲蓝混合液,使病变明显隆起; (4)黏膜切开及剥离:沿标记点外侧行环周切开,并沿固有肌层完整剥离病变.
1.2.2 激素注射方法:ESD术后将2瓶曲安奈德注射液按照1:3稀释成浓度为10 mg/mL的液体,分多点均匀注射于创面边缘及残存黏膜下层,每点注射0.2-0.4 mL,总剂量控制在80 mg.注射由肛侧向口侧进行,避免损伤固有肌层,对固有肌层直接暴露的部位不作注射.
1.2.3 随访及疗效评价:术后1 mo、3 mo、6 mo、12 mo复查胃镜,后每年随访1次,对出现吞咽困难的患者,即时行胃镜检查,观察创面愈合及食管狭窄情况.食管狭窄诊断标准:进食固体食物受阻,标准胃镜(镜身直径9.8 mm)无法通过.吞咽困难分级采用Stooler分级法:0级:能进各种饮食; Ⅰ级:能进软食; Ⅱ级:能进半流质; Ⅲ级:流质饮食; Ⅳ级:进食流质困难.狭窄处置:对吞咽困难在Stooler Ⅱ级及以下、标准胃镜无法通过的患者采用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EBD)治疗,起初1次/wk,连续3次,分别予以直径15 mm、16 mm及18 mm的球囊扩张,后改用直径18 mm的球囊每2周扩张1次,直至解除梗阻.狭窄缓解标准:吞咽困难恢复至Stooler Ⅱ级以上,标准胃镜通过顺利,连续6 mo无再狭窄发生.疗效评价指标为两组食管狭窄发生率及所需的EBD次数.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的形式表示,根据资料的性质,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整块切除率为100%.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平均年龄、性别、病变位置、肉眼分型、侵犯层次、固有肌层损伤、ESD切除范围、ESD剥离纵径、ESD治疗时间等方面比较,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表1).
2.2 随访及预后情况 所有患者按要求参加随访,治疗组有5例发生食管狭窄,包括2例全周型及3例非全周型病变,狭窄发生率为22.7%(5/22),对照组有20例发生食管狭窄,包括1例全周型及19例非全型病变,狭窄发生率为74.1%(20/2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狭窄患者经EBD治疗后均成功解除梗阻,其中治疗组5例患者行2-7次,平均4.4±2.1次EBD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行1-17次,平均8.7±4.2次EBD治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图1).
2.3 并发症情况 本研究ESD术中发生小穿孔1例,纵膈气肿4例,明显胸痛26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纵膈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治疗组并发纵膈气肿2例,明显胸痛1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9.1%(13/22); 对照组并发小穿孔1例,纵膈气胸2例,明显胸痛15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6.7%(18/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3).
食管狭窄是大范围食管ES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当切除黏膜范围超过3/4 wk时,狭窄发生率可达83.3%-94.1%[3,4].目前,临床上用于食管ESD术后狭窄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EBD治疗,通过EBD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但因食管ESD术后引起的多为难治性狭窄,需反复EBD处理,患者经济负担重,生活质量低下,同时也增加了并发出血、穿孔的风险[5,6].对于反复EBD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尝试暂时性置入可回收食管支架来解除梗阻,但存在支架移位、再狭窄、支架回收困难等风险[7,8].因此,对于大范围食管ESD治疗患者,如何有效预防术后狭窄成为关键.
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炎性细胞的渗出,阻止纤维母细胞及炎症细胞活化和迁移,并可以降低脯氨酰羟化酶的活性,增加胶原酶活性,从而减少胶原沉积,加速分解,减少瘢痕的形成,被广泛用于大范围ESD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主要有口服及局部注射两种途径.口服激素简单易行,可显著减少大范围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并减少狭窄发生后所需EBD治疗次数[9,10],但存在免疫抑制、感染、骨质疏松、精神障碍、糖尿病病情恶化、消化道溃疡等系统性不良反应,并可影响创面愈合,推迟ESD术后需追加手术及同步放化疗的时间[11-13].相比口服激素,局部注射可显著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全身性不良反应,多项研究均表明,食管大范围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激素可有效预防狭窄形成,但注射方法不尽相同[11,12,14-17].Hashimoto等[15]研究最早采用ESD术后第3天、7天、10天创面局部多次注射曲安奈德来预防食管狭窄,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该法需反复内镜下操作,过程较为繁琐,同时也增加了并发出血、穿孔、纵膈脓肿等风险.本研究对照组27例患者食管ESD术后未行狭窄预防,治疗组22例患者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来预防狭窄,随访发现治疗组仅5例发生食管狭窄,狭窄发生率为22.7%,而对照组有20例发生食管狭窄,其狭窄发生率高达74.1%(P=0.001); 狭窄后所需EBD次数,治疗组平均为4.4±2.1次(范围2-7次),而对照组平均为8.7±4.2次(范围1-17次)(P=0.037),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1,12,14,16-17].由此可见,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激素注射即可达到预防狭窄的目的,与多次注射相比,单次注射更容易识别残存黏膜下层,实现有效注射,并可减少对固有肌层的损伤,避免穿孔、纵膈脓肿等不良事件发生; 此外,单次注射可避免重复内镜操作,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周期,并减少医疗费用.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图1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示意图.治疗组:A:卢戈氏液染色显示病变范围约3/4 wk; B:ESD术后黏膜缺损范围约5/6 wk; C:术后创面及边缘多点注射曲安奈德,3 mo后复查胃镜示疤痕愈合良好,无明显食管狭窄.对照组:D:卢戈氏液染色显示病变范围约4/5 wk; E:ESD术后黏膜缺损范围约11/12 wk; F:3 mo后复查胃镜提示疤痕愈合,表面光滑,但存在明显食管狭窄.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单次激素注射对大范围食管ESD术后狭窄显示出了良好的预防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研究认为[17-19],对于ESD术后全周黏膜缺损的患者,即使创面局部注射激素也很难预防狭窄形成.而Nagami等[11]研究则表明,当食管ESD术后黏膜缺损超过5/6 wk时,单一创面激素注射对狭窄预防作用有限.本研究中2例全周黏膜缺损及1例黏膜缺损达11/12 wk的患者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后仍未能阻止食管狭窄形成.因此,对于ESD术后全周或近全周黏膜缺损的患者,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食管狭窄的形成.有研究表明[20,21],局部激素注射联合聚羟基乙酸膜覆盖创面可能对预防此类狭窄有效.Ye等[22]研究显示,暂时性置入全覆膜金属可回收支架可有效预防全周型食管ESD术后狭窄的形成,但容易并发支架移位.Kato等[23]报道了2例全周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素灌注来预防狭窄,取得良好效果,但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观察.近来,我们采用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小剂量口服泼尼松(每周剂量依次为30 mg/d、20 mg/d、10 mg/d、5 mg/d,连用4 wk)的方法来预防全周ESD术后食管狭窄,共治疗6例患者,虽均并发狭窄,但经2-4次不等的EBD治疗后成功解除梗阻,疗效显著,但现有样本量偏少,确切疗效有待于今后大样本的研究论证.
食管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激素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穿孔及纵膈脓肿,与注射不当引起固有肌层损伤等因素有关[12,24],因此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本研究治疗组22例患者无一例发生激素注射相关并发症,一方面与术者ESD操作娴熟有关; 另一方面,在ESD治疗时,在确保病变完整剥离的同时,我们会尽可能多的保留黏膜下层组织,既可减少对固有肌层的损伤,又为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激素创造了条件.
总体而言,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发生,并可显著减少EBD治疗次数.但因本研究属于单中心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且病例数相对偏少,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待于今后进行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的结论.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随着消化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表浅食管癌标准治疗方法,但因食管管腔结构相对狭小,当ESD切除黏膜范围超过3/4 wk时,容易并发顽固性食管狭窄,虽可通过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EBD)、可回收支架放置、口服激素等手段来治疗及预防狭窄,但存在过程反复、支架及口服激素相关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限制了ESD技术在大范围表浅食管癌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49例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对食管狭窄的预防作用.
实验动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对大范围表浅食管癌ESD术后狭窄的预防作用,为大范围食管ESD术后狭窄预防积累相关临床经验.
实验目标
通过对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以达到预防术后食管狭窄的目的.本研究表明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可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形成,并可减少EBD治疗次数,为大范围食管ESD术后狭窄预防提供了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实验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设置治疗组及对照组,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病例资料及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资料的性质,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本研究达到预期目标,治疗组中有2例全周型及3例非全周型病变术后并发狭窄,狭窄发生率为22.7%(5/22),对照组中有1例全周型及19例非全型病变术后发生狭窄,狭窄发生率为74.1%(20/27),两者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狭窄发生后,治疗组5例患者行2-7次,平均4.4±2.1次EBD治疗后解除梗阻,对照组20例患者行1-17次,平均8.7±4.2次EBD治疗后解除梗阻,两组比较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论
研究表明对于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形成,并可显著减少狭窄发生后所需的EBD治疗次数,对今后临床上ESD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全周型及接近全周型的病变,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预防狭窄作用有限,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更为有效的方法来预防术后狭窄.
展望前景
本研究属于单中心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病例数偏少,可能会使结果产生偏倚,有待于进行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对于大范围食管ESD术后狭窄的预防,特别是全周型狭窄的预防,今后可采用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口服激素的方法,以期待取得更为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