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明 王金娜 李燕燕 史海嫣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图书馆,河北张家口075000)
高校图书馆开办本科专业教育,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馆系合一”办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时有所见。前有文革特殊历史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办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系办馆”[1];20 世纪90 年代初湖南医科大学之“馆系(图书情报系)合一”[2],现有中国医科大学之“馆院(医学信息学院)合一”[3]等。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于2014年以学校图书馆为基础设立信息管理系,招收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亦在此列。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1998年第三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下简称《专业目录》)时,以“目录外专业”的身份列入管理学大类下“图书档案学类”,列于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之后,至2012 年第四次《专业目录》修订时才得以“转正”。在“馆系合一”模式下开办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图情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的相关工作实践为基础,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存在密切联系。二者于1998 年同时进入《专业目录》,前者为“图书档案学类”下属专业,后者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下属专业。情报学领域的一些学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整合之前情报学相关专业而来的[4],但由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存在,并综合2012 年第四次修订的《专业目录》和2011 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门类的名称及二级学科设置,可以认为,这两个专业是继承了20 世纪80 年代初版《专业目录》中“社科情报”和“科技情报”的分野并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办学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这种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大幅提升的情况。2014 年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开设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时,全国仅有6家高校开设此专业,截至2018 年底,全国共有15 所高校(包括3 个独立学院)开设有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见表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1998 年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来,目前有超过600家高校开设此专业[5]。
从表1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
表1 我国开设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院校概况
(1)在所有开设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中,有超过1/3 都在同一院系内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说明这两个专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但也存在显著的不同,相关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已经有明确的区分和定位。一般而言,同时开设这两个专业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偏向于技术,而信息资源管理则侧重于管理。
(2)在所有开设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中,有超过1/3 都具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基础,而且各校师资水平、教学层次都比较高,大多具有相关专业硕士乃至博士学位授予权。说明开展图情档类专业教育的高校是开设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教学的主力军,它们的做法可视为适应时代要求,调整办学方向的选择,其中四川大学尤具代表性。
(3)在所有开设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中,有1/3 具有医学背景,再参考相关专业介绍及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面向医学的特色比较突出。这也说明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在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结合学校学科背景建立专业特色和优势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在上述15 所院校中,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开设专业课程信息的院校共有10 所,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3所高校可查到完整的培养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7 所高校网站提供了主要专业课程信息。经过简单对比分析可知,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信息管理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计量、信息服务、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等。而这些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图书情报类专业共同的核心课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10 所院校中,有3所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图书馆学基础》必修课程[6],华中师范大学开设了《图书馆学基础》双学位课程[7],而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则开设了《图情概论》专业限选课程。
开办专业、设置课程本身都与办学资源、办学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体现特色、交叉创新才是成功办学、培养特色人才的重要因素。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而言,这一特点非常突出。比如,广东医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就包括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医学类课程,其人才培养方向也主要是“在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疗信息类企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医学信息编码、医院病案管理和统计、医疗文秘等工作。”[8]而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安排图情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则具有完善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图情行业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馆系合一”的特殊背景下,更成为发挥该模式特色优势的必然选择。
信息资源管理是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之下成长起来的二级学科,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属于同族学科。由于在国际学术界,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已经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学科,即LI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国内译作图书馆情报学、图书馆信息学等),而且如前所述,信息资源管理与情报学存在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为该专业学生开设图情学科通识性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找准本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定位,拓展学术视野,加深专业认识。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与图情类专业有很高的重合度,因而各类图书情报机构也是该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比如,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时开设有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和图书馆学专业,经对比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可知,包括信息检索原理、信息分析理论与应用、信息用户与服务、信息法律与伦理、程序设计在内,总计17门课程为共有课程,均超过二者专业课程的1/3。再对比东北师范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课程可知,武汉大学28 门专业课程中有15 门与东北师范大学课程存在较强对应关系[9]。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图情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可以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图情行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培养图情职业的价值认同,使有志于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深化行业认知,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外,该课程也可以为有志于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
在“馆系合一”模式下,从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同时也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其中不乏既有图情学科背景又有丰富图书馆实际工作经验者。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任课教师共17 人,其中图书馆学硕士4 人,情报学硕士两人,均同时承担图书馆相关业务工作,包括图书馆馆长、副馆长。这些老师对于讲授图情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可谓驾轻就熟。而且在“馆系合一”模式下,图书馆可以成为课程学习实践的天然平台,学生能够对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充分了解,这也是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
从普遍意义上看,图情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并非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为该专业开设了《图书馆学基础》课程,可能主要考虑到自身深厚的图书馆学专业学术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馆系合一”办学模式的特色和优势,又不把这种优势局限于图书馆这一相对狭小的范围里,我系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其中就包括《图情概论》课程的开设及其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下面,笔者将从课程规划、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作业及考核等几个环节,系统介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情概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
做好课程规划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涉及到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开课时间等具体问题。
从课程性质上看,《图情概论》课程应该定义为专业基础课,所以应设置为必修课或准必修课,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图情学科基础知识,拓展专业学术视野,建立整体学科知识体系,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图情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综合图书馆学、情报学相关基础知识,并尽可能使二者实现融合,而不是相互独立。在我国本科教育阶段,多将图书馆学专业与情报学专业分开设置并分别招生,相关院校多以开设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图情并举的课程尚无所闻,因此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是重中之重,后文将作详细介绍。
作为带有入门性质的基础理论课程,《图情概论》课程开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是在全部专业课程的最前面开课,以便与后续课程产生联系和呼应。因此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把该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同期开设的还有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前者还可以对后者形成一定的补充和拓展。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本系开办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之初,在图情学科基础理论方面开设的是《图书馆学概论》课程,考虑到授课对象并非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所以并未选择北京大学吴慰慈教授、北京联合大学董焱教授合著的图书馆学经典教材《图书馆学概论》及类似较为专深的教材,而是选用了北京大学王子舟教授所著图书馆学基础知识普及性著作《图书馆学是什么》,该书不同于传统概论性教材,涉及面广,通俗易懂,尤为适合非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学习。
在经过两个年级的授课之后,我们认为单纯讲授《图书馆学概论》无法满足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图情学科整体情况的要求,于是应适时把《图书馆学概论》课程改为《图情概论》课程,加入情报学部分的教学内容。目前暂时仍以《图书馆学是什么》作为图书馆学部分的主要学习内容,另综合叶鹰、武夷山编写的《情报学基础教程》及靖继鹏等人编写的《情报科学理论》[10]两部教材形成情报学部分学习内容,并补充图情学科通识性相关知识,力求将两部分内容打通,而不是简单拼凑。此外考虑到学生未来考研、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再增加部分相关专题知识。
事实上,虽然长久以来学界对于图情一体化发展普遍持认同观点,但目前国内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仍然分属两个独立学科,各自拥有独立的教学体系。要想找到一本融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一体,并适合作为非图情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教材并非易事。早在1986年我国曾引进过日本学者津田良成的《图书馆情报学概率》[11],直到30 年之后的2016 年,才又有了南开大学于良芝教授所著的《图书馆情报学概论》[12]面世。由于本系开设图情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本专业之外为所学专业课程与图情专业建立联系,拓展学术视野,因而在授课内容方面重在知识普及。经系学术委员会研究讨论,认为于良芝《图书馆情报学概论》一书对于本系大一学生而言偏于专深,且不便于结合“馆系合一”的优势特色,故未采用。
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超过六成的信息管理类(此处包括图情档一级学科下的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3 个本科专业,设置在图情档院系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及具有图情档背景但设置在其他一级学科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专业任课教师都认为图书馆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亟待加强[13]。
在“馆系合一”模式下,图书馆是信息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践的天然场所,特别是就《图情概论》课程而言,课上所授与图书馆相关的专业知识可以在馆内完成全方面的认知与实践。除了本校图书馆之外,在大一学生每年的外出认知实习中,一般都会安排参观一所先进的图书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强化认知。近几年已经组织学生集体参观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等。
除图书馆外,本系还在北京中加国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在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超星数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立了就业创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都能够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更高的站位认识图情行业的运行发展,从更近的距离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价值。
关于《图情概论》课程的学习效果测验及考核,主要设计了课上提问讨论,课后专题调研,期末考试等环节。以开放性、探索性、思辨性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调研、总结、分析对课程所学知识产生更深的认识,重点考察学生对学科整体的认知和知识体系的建立情况,以实现今后所学专业内容能够在本课程所构造的知识体系上找到结合点,使图情学科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虽然“馆系合一”的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事业中比较“小众”的存在,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势是无法否认的。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成立五年来,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体系,2014 年、2015 年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有20%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深造,其中超过2/3 就读图书情报类专业。所以应继续深化挖掘“馆系合一”的办学模式在资源、人员、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并通过图情学科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一根本目标。
无论是从本系教学实践来看,还是从图书情报学科整体发展来看,建立图书馆学、情报学深度整合的理论体系都是当务之急。可以说,于良芝教授的《图书馆情报学概论》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我们计划综合各方理论与自身实践,以综合化、一体化、多元化为方向,打造一整套深度整合、融会贯通的图情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形成适合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普及性专用教材,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获得更有力的支持。
图情学科本身属于应用性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体现学科特点,不利于学生对该学科的认知。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课程教学的各种实践环节,同时,还将采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增强课程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让他们在实践、自学的过程中深化认知,在交流互动中启发思想。
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打破了原有学科界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档案学、图书馆情报学和情报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多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是其典型特征[14]。笔者旨在探讨“馆系合一”模式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图情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意义及实施方案,不是为了把信息资源管理拉回到图情领域中来,而是为了在特色化办学的过程中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