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江
当今时代,无论男女,国人对房子这件事的执念,一直挺深沉的。仗剑天涯的男人,绿肥红瘦的女子,最终都要归于一个家庭伦理的“房子”里去。尤其是在当下单身女性眼里,房子比男友更有安全感。
前段时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都挺好》,大概就是一个家庭亦丧亦燃的“房史”。大龄女青年们看得热泪盈眶的同时,似乎都从苏明玉身上照见了自己倘若有—天也能“有房有傲骨”的美好样子。虽然艺术创造的人物离我们太遥远,但我们身边也有太多这样的故事。
日前,“大城市女性买房猛增”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据《2019年女性安居报告》显示:2018年女性购房者的比例为46.7%,达到了近7年来的最高值,与男性购房者的占比已很接近。而这个数字,在2012年只有10%。其中30岁以上大龄女青年购房者逐年增加,比例高于平均值。这就难免会有人得出结论:男人是靠不住的,而房子是不会跑的。
根据报告,2018年,已购房的女性中,约45%需要父母资助,29%能完全凭一己之力买房,女性购房者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买房的单身大龄女青年中,有31.5%选择全款,这一比例在二线城市更是高达357%。就价格区间而言,在总价0-300万元区间,30岁以下女青年占比高于大龄女青年;300万元区间以上,大龄女青年占比更高。
两居室是女性购房的首选户型,但单身大龄女青年更偏向三居,30岁以下女青年则更偏向一居,刚需属性更明显。
同时,女性更注重房产的教育、交通配置。单身大龄女青年中有64.4%选择地铁房;36.6%把“学区”列为择房标准。
30岁以下女青年中,有64%表示不接受租房结婚。而大龄女青年就宽容多了,不接受租房结婚的占比为45%。这或与大龄女青年自己购房的较多有关。
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主力购房者,这种行业趋势也影响到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营销策略。据佳兆业集团研究主管刘策表示,住宅的外观,包括内部装饰和景观,对女性买家来说更重要,而位置和价格等其他因素则不那么重要。“在我们的行业中,女性一直是决定性的力量。”
恐婚时代,单身女性眼里,房子似乎比男友更有安全感。
房子和安争感有什么关系?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在食物和水的生理需求之上,是安全的需求,而房子作为人类的栖身之所,成了安全感的最基本来源。
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的Carrie 说过,“美貌是短暂的,但一栋可以俯瞰公园的房子是永恒的”。如果说“欲望”代表了女性独立,那么“都市”就代表了房子。
杭州姑娘阿杏在过完自己的28岁生日后,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之后便踏上了还房贷的征途。
朋友惊讶地问她:“买什么房,理性点好吗,你一个月那点工资够还房贷吗?”
阿杏摇了摇头笑着说:“你住过出租屋吗?你有过3年搬8次家的经历吗?你知道被房东敲诈的感觉吗?……因为金钱的限制,我不得不选择在夹缝中生存,忍受结满蜘蛛网的天花板,肮脏的厕所厨房,邋遢的合租人,和诡异的氛围。”
阿杏太想拥有自己的房子了,对她而言,房子就像是浮萍脚下的根,是蒲公英落地之后的踏实感。很多时候阿杏也会埋怨房贷的压力使自己变得负重不堪。“它耽误我环游世界,享受生活。可同时,它也让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它是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安全感,藏在心里的底气,买房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争取更多的公平与自由”
阿杏说,或者某一天自己坐在一张园桌前,对面的男士傲娇地跟她说,他有房。而那时候,她希望自己也可以理直气壮淡淡地回一句:我也有。
女人需要买房吗?
这个问题,英国作家伍尔芙给出了答案,“女人的独立是从拥有自己的房间开始的”。
单身女性买房,是女性经济自由、人格独立的标志。一旦女性完成了精神和经济的双重独立,下一步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安全感和实现消费升级,而买房无疑是其中风险系数最低的方式,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
身边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女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一个自己的栖身之处。因为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没有人会再对我们的人生指手画脚。
房价的高涨,是大部分年轻人心照不宣的暗伤。即使很多人都认同房子不过是一个歇脚避风的地方,但它所承载的意义亘古不变。
现实生活中总不乏许多怀抱着野心的姑娘,她们心甘情愿燃尽全身力气,背负着沉甸甸的希望,努力工作、赚钱、攒钱,再一掷千金。波伏娃曾说:“女人的不幸就在于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是被孤立滑下去到达极乐。”所以,如今这些奋发向上的姑娘,要的其实不是房子,是奋斗目标和独立野心。
这时再回头看看所谓的房子和幸福,何去何从?
中国单身女性喜提购房主力。媒体们热议:独立、理性、不谄媚,是职场女性最美的模样。
越来越多的姑娘、甚至姑娘的爸妈都不再觉得房子一定要男生买,也不担心女生买了房子会影响未来寻找另一半。
无论如何,这是个大大的进步。
房子和婚姻没有直接关系,很多女性买房只是她们真的需要买房,“单身主义”“经济独立”“大女主”,都是别人给她们的人设和标签。
房子确实能给人安全感,另一半也能给人安全感,这两者似乎不能相互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