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与就业满意度研究

2019-11-21 16:01曾丽艳林子健范定祥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曾丽艳 林子健 范定祥

[提要] 职业认识是影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职业认知的清晰有助于大学生更加顺利就业。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对其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结果预期均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探讨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对策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职业认知;就业满意度;应届大学毕业生;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7月15日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34万,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普遍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大学生平稳毕业、实现就业,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成了关注的焦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集中体现。因此,有必要探讨影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为提高其就业满意度献计献策。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将职业选择和发展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出在目标、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指出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依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职业认知是影响就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从职业认知角度,探讨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结果预期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一、相关研究回顾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较多文献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陈齐苗等(2018)以第三方评价数据为基础,发现就业质量(薪金)与职业发展、兴趣与专业对口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最为关键的因素。王贺等(2016)以东莞理工学院毕业生为例,回归分析显示工作搜寻时间、岗位级别与月收入水平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邢朝霞等(2013)的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专业成绩、求职前期准备都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产生影响。

二是从单一视角探讨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李春燕等(2109)从大学生在校经历的角度出发,发现学习知识经历、实习实践经历、学生工作经历及其他素质拓展经历等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顾晶晶(2018)着重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因子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丁小浩等(2017)从大学生实习的角度,检验了实习失度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发现实习时长同就业满意度间呈“倒U型”关系。冯虹等(2014)探讨了就业能力开发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郑茂雄(2012)以家庭为基点,分析了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研究虽然较为丰富,但缺少从职业认知层面的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是多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把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结果预期三个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其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Lent等人(1994)运用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模型(SCCT)。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能够预测职业兴趣的形成,而这些职业认知变量又与职业兴趣一起,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SCCT理论特别强调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对于人们职业目标选择以及职业表现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高和职业结果预期积极的个体常常对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更有信心、更加积极,实际上也更有可能达到他们的目标,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高的职业满意度。

(二)研究假设。职业认知是对有关职业的认识、了解和评价,由多层次的内容构成。童辉杰等(2017)分析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期望如何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期望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就业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史卉等(2013)研究发现结果预期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态度有正向影响。Lent等人(1994)发现职业兴趣可以很好的预测职业选择行为,并且自我效能和职业结果预期与职业兴趣之间有直接和间接的相关存在。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都将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职业兴趣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2: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3:职业结果预期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样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所学专业、家庭所在地等;另一部分是变量测量,包括职业认知李克特5点量表和就业满意度问项。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职业认知由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结果预期三个维度构成。职业兴趣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拥有职业兴趣将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通过2个问项进行测量。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对达成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或信心,代表了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信心程度,较偏重的是能力问题,通过4个问项进行测量。职业结果预期是个人对从事特定行为的结果的信念,通过3个问项进行测量。

(二)数据收集。首选对某专业一个班36名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预调查,检验问卷的效度与信度,结果显示职业认知量表克朗巴哈α系数值大于0.700,三个预设维度的α系数值也均大于0.700,各问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00,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正式调查以湖南工业大学2019年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4月5~10日,发放35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81.53%。

(三)样本人口学特征。抽样中,男生比女生略多,占比57.84%;以理工类(42.86%)和文科类(40.07%)为主;家庭所在地分布比较分散,以农村较多(41.11%);签约工作所在地省内的占59.23%,省外的占40.77%。总体来看,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符合研究要求。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职业认知量表因子分析。本文采用SPSS20.0对职业认知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Cronbachα系数为0.830,表明职业认知量表内在信度非常理想,KMO值0.836,大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值750.937,在0.000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分析结果见表1。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358%,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分析效果比较理想。各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在0.748~0.881之间,公因子和问项的对应关系与预期相符。公因子1包含四个问项,均涉及对自己胜任工作各方面能力的判断,因此命名为“职业自我效能感”。公因子2包含工作环境、工作前景、薪酬福利的预期,命名为“职业结果预期”。公因子3涉及的是个人兴趣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工作与兴趣符合程度,因此命名为“职业兴趣”。(表1)

(二)职业认知与就业满意度回归分析。将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作为自变量,就业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之前,进行了共线性诊断和残差相关性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残差序列相关性的Durbin-Watson值为1.964,接近2,表示残差序列基本不相关。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小于2,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表2)

由表2分析结果可知:所考察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拟合线性回归的确定性系数为0.354,意味着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可以解释就业满意度的35.4%变化原因。对应的F统计量的值为551.595,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因此,回归分析得到的方程为:

就业满意度=0.283×职业兴趣+0.276×职业自我效能感+0.444×职业结果预期

由此可知: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均会对就业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其中职业结果预期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

五、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研究依托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将职业认知(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结果预期)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湖南工业大学2019年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兴趣、职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结果预期均正向影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二)对策建议

1、工作与兴趣相匹配。职业兴趣可以很好的预测职业选择行为。在职业准备期,应届大学毕业生就要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不断加深了解。尽早进入相关行业实习,尽快实现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深入的过程,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以职业兴趣为导向寻找工作,能更好地提高就业满意度。

2、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已有研究发现职业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职业行为紧密相关,对其有多方面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高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塑造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需要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

3、设置合理的职业结果预期。大学生对职业结果预期较高是普遍现象,然而就业压力大、工作难找的现实情况下,应届大学毕业生所找的工作往往与预期有较大差距,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较低。因此设置合理的职业结果预期是提高大學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重中之重。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向学生传递外界真实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设置合理的职业结果预期。多安排专业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此外,大学生应该根据就业形势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个人素质以及专业特点等,设置一个贴近实际、可实现的工作结果预期。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齐苗,沈航,周金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研究——基于第三方评价数据的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1).

[2]王贺,李忠红.珠三角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2009-2013年东莞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

[3]邢朝霞,何艺宁.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

[4]李春燕,付春香.大学生在校经历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

[5]丁小浩,宋哲.大学生实习失度与就业满意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