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邦国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消除贫困,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相融共进、互为因果的关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7月25日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彻底解决,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世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指标。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之一。这项新战略的提出,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工作具有挑战性。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施的交汇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稳妥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2020年是中国全面脱贫的决胜期,也是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乡村振兴主要是通过解决不充分来解决不平衡问题。在推进这两项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两者的特点,不能因为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留下难题,也不能因为乡村振兴而影响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都展开过论述,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要实现两者有机衔接,不能将两者截然割裂开来。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有力保障,二者是相融共进、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实践中要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一)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任务,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摆脱贫困,脱贫攻坚本身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同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相互衔接、相互统一的。脱贫攻坚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它与统筹城乡发展一起,共同筑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基底。只有如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有力保障。现阶段,我国主要的贫困人口都大多集中在偏远落后的深度贫困地区,这些贫困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往往存在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成本较高,效率较低。此外,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世代处于贫困状态,许多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不足。而摆脱贫困的前提是摆脱落后的思想和意识,思路决定出路,要积极转变观念,找到全新的办法。有的地方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即使把贫困户搬迁到新居,由于不能就业,很容易返贫。有的地方对于脱贫后的长远发展工作缺少规划,未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局面。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又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从思想上和物质上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工业化和城镇化“抽走”,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体制机制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少农村村庄小而散,道路、通讯和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量大面广,投资量很大,但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投融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平台不完善等问题较突出,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別是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有效吸引城市的工商业资本投向现代农业。
(二)产业扶贫难度加大。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户脱贫和贫困地区振兴的核心引擎,也是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关键。然而,在脱贫攻坚中扶持起来的产业很难实现升级。具体原因如下:一是发展产业不易。因为发展产业是需要诸多要素和条件的。实践表明,一个地方发展产业往往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并且需要各种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扶贫产业不可持续性强。在脱贫攻坚的压力下,一些地方的产业扶贫行动多只重视前期投入,而忽视可持续发展。三是贫困户缺乏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由于贫困户缺乏资本投入、能力不足,参与扶贫产业的意愿并不强。为了尽快完成贫困户短期脱贫的目的,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通过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和项目投入,保持每年给贫困户一定比例的分红收入。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较好的扶贫实效,但是贫困户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而任何没有农民参与的产业发展,都与产业兴旺相悖。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是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发展产业本身遇到困境,因此,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升级和跨越很难。
(三)农业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在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形势更不容乐观,空气、水、土壤污染均有出现。虽然各地治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但因此导致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供暖季节尤为严重,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出现的雾霾就是大气污染的结果。农村河流不及时清淤、河道水流变小,加上秸秆放在河里浸泡或堆在河边,下雨后冲到河里导致河流水质变差;农村小企业污水不处理或不达标排放,威胁饮用水安全。垃圾堆到处是,不仅影响景观、滋生病菌,还增加土壤污染隐患。部分大型养殖场的牲畜粪便处理不达标排放,水库、水塘养鱼也会造成水体污染。与此同时,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一些地方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超标;一些地方在发展产业时,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建或者建了不运转配套的环保设施。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
(一)健全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做文章,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体制、财政投入体制、人才扶持体制、城市“资本下乡”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体制等。针对农业农村发展中人才不足、素质不高的严重问题,要大力促进乡村地区、涉农部门和涉农产业人才的发展,加快补齐人才、知识和技能短板。积极引导、支持城镇居民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衔接机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实现良好的衔接,最主要的就是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短期过渡规划。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制定短期的发展规划,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之间形成有效的过渡。
(二)完善产业支撑体系。使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措施就是发展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产业是兴村富民之本,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从制度上保障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于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能换一任领导就换一个产业。在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着眼长远,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要根据资源禀赋、发展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既能拓宽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渠道,也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人才培养,带动信息、资金、技术等现代要素向农村聚集。要注重特色发展、长远发展,保障产业发展可持续,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三)加大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力度。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有的放矢。以往各地在治污上存在范围上重城市、轻农村,模式上重点源、轻面源的现象。尽管农村人口密度相对小,环境容量相对大,但农业面源污染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深層次的。其次,把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长期发展方向。循环农业不仅是种养业的循环,而且应做到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之间的联动和融合。再次,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包括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多元环保投入制度体系等。要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地膜综合利用等。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强优化村庄规划管理,加大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力度,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最后,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受益地区财政支持力度。将落实生态补偿制度与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结合起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考虑,推动这些地区建立生态补偿、保护开发、建设发展相融相生的长效体制机制。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党是领导一切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配置广大基层组织和干部这个重要资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党建+乡村振兴”,“党建+扶贫”等新模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和广大农民群众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应经常深入农村群众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听取广大农民的建议和呼声,使政策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准确把握上。深入基层调研要常态化,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切实体会农村群众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最大限度地获取农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只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才会更加生机勃勃、更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