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在北京,有一所与新中国一起诞生,与伟大首都同名的小学,她的名字叫北京小学;同样在北京,有一本与新中国一起诞生,与伟大首都同名的刊物,她的名字叫《北京教育》。这是历史的机缘,也是教育事业的机缘。
无论是北京小学,还是《北京教育》,都与新中国一起诞生,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一起壮大。可谓与祖国的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而我,这名在北京小学成长起来的普通教师,也恰是三十多年读着《北京教育》成熟起来的教育工作者。
《北京教育》是我的老师。三十多年前还不是信息化时代,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想学习提高,特别是要获取学习信息、资料,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方便。我只能从学校阅览室的教育刊物上获得专业成长的“养料”,《北京教育》则成为了必学的读物。因为它是一本综合性的教育刊物,所以刊登语文教学的内容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的阅读视野并没有局限在语文教学上,而是拓展到班主任工作,再拓展到学科教学规律,再进一步拓展到教育思想、观念。我在《北京教育》中认识了孙维刚、任小艾、张光璎、马芯兰、赵景瑞、吴正宪……我在《北京教育》中既学到了教学方法,更学到了教育思想;既学到了名师经验,更学到了做好老师的秘诀。
《北京教育》是我的朋友。2005年,《北京教育》的付江泓同志来学校对我进行专访,并写成了《李明新:追求教育的幸福》,这使我倍受鼓舞。从此,我与《北京教育》的感情更深了。2016年下半年,王雪莉同志跟我联系,要在《北京教育》上为我开设“教育‘新说”的专栏。她恳切地说,编辑部的同志从日常的媒体报道和接触中了解到,我是个很有教育思想的校長,而且是个接地气的“思想者”,因此决定先为我开设专栏,每月一期,聊聊教育那些事,让更多关心和关注教育的人分享我的思想。这使我受宠若惊,又自觉惭愧。为了回报《北京教育》的厚爱,我于是接受任务,试笔从“命”,不想一写就是两年,“教育‘新说”竟然在两年中成为许多校长、教师、家长关注的教育栏目。正是这两年的笔耕,让我深耕了教育实践,更深耕了自己的思想。仔细想来,我思想的进步与成熟,离不开《北京教育》的信任,离不开编辑部同志们的鼓励与鞭策!
工作了三十多年,教育的情怀与追求使我和《北京教育》日渐情深。《北京教育》亦师亦友,伴我同行,促我成长。在她七十岁生日之时,我祝愿她的办刊理念与实践随祖国繁荣更发展,随事业壮大更鲜明,随教育改革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