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与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定位、轻实力、缺反思;重科研、轻教学、缺培训;轻调研、弱管理、缺渠道;轻技术、少环境、缺支持等问题。应当强反思、转角色、转观念,重能力、重实践;优管理、创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青年教师;教师专业化;专业发展
中圖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4-0106-03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也是最直接的教育者。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学校生源扩张,大量青年教师随之进入高校。青年教师虽具备思维活跃、信息更新迅速、可塑性强等优势,但也存在知识片面化、理论不能结合实践等缺陷。在“互联网+”时代,他们需要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方法逐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积极实践,更新观念,以利于完成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更应该顺应当今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理念,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培训是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了解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需求,发挥其潜力,开发多途径的培训方法、制定丰富多彩并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一、高校青年教师现状概述
在“双一流建设”和新一轮教学评估的驱动下,高校大力引进人才,青年教师大多是各个高等学府毕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有的甚至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但他们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沟通和管理技能,存在专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解释:“教育工作是专门的职业,教师须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认识、技术。”青年是生命周期中生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重要阶段。青年教师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潜力,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2][3]。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优势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出自校园,他们学历较高,理解能力较强,富有活力,善于获取和吸收消息,尤其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具有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平等、自信的态度。具有开阔的眼界、理性的思维、独特的个性、远大的理想,对于教育事业有极大的热情,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富有正义感、责任感和同情心。与学生年岁相差不大、思想活跃、生活方式相似,更容易对新鲜事物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兴趣,也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产生思想和精神上的共鸣[4][5]。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不足
青年教师年纪轻,社会阅历少,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欠完整,具有生活和事业理想化、感性化、片面化倾向,时常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产生偏激行为、缺乏意志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一遇挫折,在工作中就会体现出积极性不高、奉献意识差、幸福感不强等特点。虽然学习能力强,具备了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技能,但由于上述原因,以及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方法、育人手段等方面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6][7]。青年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处于身心的转变和角色的转型期,在某些情境下不能准确把握信念。此外,他们进校时间短、资历浅、待遇低,处于事业打拼期,面临结婚、买房、赡养老人、科研、考核等问题,给他们的经济和精神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互联网+教育”理念跨越了时空界限,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也使得高校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等发生了改变,给青年教师带来机遇和挑战,影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8]。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动态和终身的过程。尤其在信息技术时代,不仅要求教师专业本体性、实践性、条件性知识扎实,还需要具备文化修养、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反省与计划能力、互联网网络信息应用的能力等基本素质。除此之外,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及归属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仅是一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步和成长过程[9][10][11]。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习怎样学习、怎样教学、怎样研究和合作的过程。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学校应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定位、轻实力、缺反思
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后,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传授者,在他们心里存在着一定的优越感和荣誉感。他们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但缺乏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专门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这会给实际教学如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他们会认为只要愿意学习,教学技能就会提高,殊不知,在教学岗位上,由于班级差异、学生层次、个体需求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学习掌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所谓的学习是经过反复实践和练习,取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一种相对持久的变化,具有连续性。只有不断练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形成。
(二)重科研、轻教学、缺培训
在高校招聘青年教师时,更重视的是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优的科研能力,或者是否拥有自己的课题等,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等因素的考察。尤其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仅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还难以满足当今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大学里的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刚刚离开学校的学生,他们虽然具备高学历、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等优点,但他们处于身心的转变和角色的转型期,心态浮躁,若不加以培训提高,难免会出现专业能力零散缺乏和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源泉,课堂是教学的主体,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青年教师初到教学岗位,教学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轻调研、弱管理、缺渠道
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资金不足、设备落后等因素,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关注。他们虽然也认识到培训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但在培训的过程中,却很难考虑青年教师在不同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而是采取全体教师统一培训,集中管理的模式。当青年教师习惯了这种模式,不管适不适合本校的实际需求,都不大愿意尝试改变,同时,由于缺乏针对教学改革的奖励,使得学校和教师自身都不愿改变,使得寻求多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努力成为天方夜谭。
(四)轻技术、少环境、缺支持
年轻的高校教师作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引领者,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采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但由于年轻教师每学期都有繁重的工作任务,要想融入新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高校智慧教室资源有限,只能满足录课或示范课的需求,缺乏信息化环境,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不便。
此外,教育资金的短缺制约部分高校的快速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难以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原因之一是缺乏信息化设备与条件,这是缺乏资金支持造成的。
三、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转角色、重能力、强反思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道德的指导者,思想的启蒙者,思想的先驱者,情感、意志和信仰的塑造者。这就对青年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教学,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素养是通过实践和训练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教师专业化素养包含职业情感、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素养、教学技能、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仅仅可以提升学校实力、满足学生需求,更可以体现自身价值[12]。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出发,丰富知识,强化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必要途径,经验+反思=成长,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的剖析与总结,精益求精,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13],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
(二)转观念、重实践、加培训
要解决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专业化的困境,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时代学生的需求,因此要转变青年教师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明白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也要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获得更多的职业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在教育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校应通过骨干教师的“帮—扶—带”,让青年教师更多的参与到教学的实践中,让他们通过自我反思,反复探索,逐步创造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此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平台和有效运行机制。利用网络教学、远程教学、MOOC—SPOC混合教学等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青年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及教研、进修学习、继续教育等,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重调研、优管理、拓渠道
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对青年教师价值观、专业发展现状、成长环境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了解教师的需求,根据他们的成长历程、个性特点等进行分析,为他们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方案。此外,学校或政府部门应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外部评价手段和教师奖励机制等方式作为激发教师成长的动力,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服务与管理,帮助教师向内、向外成长为专业化的教师。“互联网+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此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信息化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也可以为他们提供资源在线课程、课例研讨、交流合作的方式,青年教师还可以参与课程内容的对话,理解课程文本,在反思实践中与自己对话,以及在协作学习中与他人对话[14]。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单单能够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需要二者通力合作,才能互惠互利。
(四)重支持、补技术、创环境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做出相应的规定和提高,建立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严格评定教师职称和资格证书。在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在教学和生活中各方面素质的提升。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积极运用移动设备、互联网、云平台和视频课堂等新技术,特别是教育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以改进教师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素质。其次,《国家大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指出,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树立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开放和管理的一种新能力[15]。信息技术时代使得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学习方式发生变革,也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通过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改变来提高自身能力。学校应创建多媒体教室、教学管理平台、线上学习系统等信息化环境,为青年教师的交流、学习等提供“硬件”条件。
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高校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也是教师自身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在学习中进步、在互动中提升、在实践中认识和积累的过程。“互联网+”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大幅提高,不仅需要学校的配合、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诉求越来越紧迫,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所以,青年教师一定要提高专业素养,明确方向,提高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迎接互联网时代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浩兰.知识管理视域下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化能力形成机理与对策[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2]刘玲,李科举.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及其应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3]忻平,何茜.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特点的多维解读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7).
[4]肖毅.高校青年教师心理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J].学理论,2016(8).
[5]潘晔,王维.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认同特点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
[6]李世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6(11).
[7]高玉峰.青年教师的群体特点及培养策略[J].人民教育,2018(6).
[8]彭海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6).
[9]马月成.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困境[J].科教导刊(下旬),2018(4).
[10]吴迎兄.关于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7(4).
[11]王慧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研究[J].甘肃教育,2018(12).
[12]王冬梅.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素养培养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8).
[13]郭璇.“互联网+”環境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7).
[14]李忆华,陈海利.对话学习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J].继续教育,2016(9).
[15]雷艳虹.浅谈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J].高教学刊,2016(12).
作者简介:闫小叶(1993—),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单位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