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林姑娘传说分析

2019-11-20 01:23蔡佩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马来清真寺华人

蔡佩春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一、 背景

林姑娘是在泰国本土产生的一位女神,深受各地泰国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华人的崇拜。林姑娘信仰的产生源自一个感人的地方传说:一位姓林的姑娘,为了寻找哥哥林道乾而从中国漂洋过海到泰国南边的北大年。据中国史书记载,林道乾是明嘉靖到万历年间活动于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一名海盗;而在北大年当地传说中林道乾被描述为一名华人英雄。据传说,他当初在福建当官,因奸臣诬陷他勾结倭寇而带领同伴到今泰国南部的北大年府。在北大年,他得到当地首领的拥护,入赘北大年王室并且皈依了伊斯兰教,被推崇为当地华人的祖先。林姑娘来到北大年后央求林道乾回故乡看望母亲,不料遭到了哥哥的拒绝。林姑娘伤心至极,上吊自杀。后来有人用她上吊的腰果树雕刻成林姑娘模样在神庙里供奉,林姑娘因此成为当地人崇拜的女神。[1]

现今林姑娘庙位于泰国南部北大年府孟区阿诺如县阿诺如路,是北大年华人聚集的地带。北大年华人显要家族卡纳努拉(Kananurak)①卡纳努拉家族的始祖是銮三立吉嘉贡曾汪(Luang Samret Kitjakorn Jangwang ),中文姓陈,原籍中国福建漳州,约出生于1806年,曼谷王朝拉玛三世(公元1824-1851年在位)期间移民到泰国宋卡,因协助宋卡首领平定造反而得到了爵位。銮三立后来到北大年发展,被任命为华人首领(Captain),负责从当地赌场和鸦片商铺征收税务,并且获得了锡矿井开发权。銮三立的子孙后来取泰文姓卡纳努拉,对北大年市的开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参见苏提翁·彭派布、迪罗·武提帕奈、巴喜·西纳庚《南方华人:道路与力量》,曼谷:研究资助基金会出版社,2000年,第187-189页。家族在林姑娘庙的建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资料介绍,现今的林姑娘庙原是供奉清水祖师的庙,而林姑娘旧庙在离市中心约 6 公里的迦斯村,卡纳努拉家族的第二代子孙帕拉金卡纳努拉(Phra Jeen Kananurak)②帕拉金卡纳努拉(,1847-1919年)是銮三立吉嘉贡曾汪的三儿子。认为迦斯林姑娘庙距离市中心太远,不方便举办各种仪式,因此对清水祖师庙进行修葺,恭请林姑娘像到此,此庙后来被称作“灵慈圣宫”。[2]58如今灵慈宫香火特别旺盛,信徒相信林姑娘是一位具有广大威力的女神,可以向她祈求祷告与事业、财运、身体、家庭等相关的事情。灵慈宫每年举行与林姑娘相关的节日仪式。例如: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林姑娘庆祝节,恭请林姑娘像和其他神像上神轿,举行盛大的游神和过火涉水仪式,每次都有上千余名信众参加。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定为林姑娘诞辰日,庙方不仅准备丰盛供品祭拜林姑娘,还接受公众捐物,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向当地贫者捐献食物用品。

林姑娘传说先以口头相传的形式在北大年和泰国南部地区流传。随着泰国经济、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发展,传说通过报纸、书籍、电视、网络等先进的媒介传播到了泰国各地,成为最有名的地方传说之一。在流传过程中,该传说还在不同群体中被加以丰富改造,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变体。与此同时,林姑娘信仰圈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北大年流传到了泰国其他地区和泰国南部的邻近国家。根据笔者的初步调查,近20年来泰国不同地区开始出现专祀林姑娘的庙宇。除了北大年灵慈宫外,还有南部的惹拉府林姑娘庙、春蓬府林姑娘庙、拉廊府林姑娘庙,东部的帕塔亚林姑娘庙和中部的叻丕府林姑娘庙。各地林姑娘庙都继承了北大年灵慈宫的传统和仪式。

林姑娘传说产生的北大年是泰国南部府治之一。①北大年位于马来亚半岛上北端,北临泰国湾,陆上与宋卡府、陶公府和惹拉府相接。该府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距离首都曼谷1055公里,2017年人口709796人。参见泰国行政厅统计部门网站http://stat.dopa.go.th/stat/y_stat60.html(查阅于 2018年12月10日)。从种族构成来看,北大年府居民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族人(Malay)②马来族群主要讲马来方言并信仰伊斯兰教,在文化、风俗习惯上与马来西亚北部各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与泰国其他地区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泰族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居多,作为佛教徒的泰人(Thai)和华人占少数。华人虽是北大年的少数群体,但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种族关系来看,华人与泰族人互动频繁,而与当地马来穆斯林的文化互动较少。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主要在商业交往中,虽然也存在华人与穆斯林通婚之后皈依伊斯兰教的情况,但数量非常少。[3]18-21从宗教信仰来看,北大年华人受泰族小乘佛教影响的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间神明信仰。在泰国南部北大年、惹拉、陶公三府,除了佛教之外,华人信仰最多的就是林姑娘和妈祖,她们是当地华人心中的保护神。[3]22-23

林姑娘传说在北大年占有特殊的地位。在传说与信史界限模糊之情况下,林姑娘和林道乾不仅成为当地华人记忆中英雄祖先的代表人物,还形成了与林姑娘相关的信仰和仪式。在泰国官方部门的支持下,林姑娘传说与信仰在泰国得以广泛传播。林姑娘享有的声望不断提高,信仰群体并不仅限于华人,泰族人甚至马来族人也对她表示崇拜。

本文试图通过搜集并对比传说异文,分析传说的情节结构,利用中泰文献记载,结合对北大年林姑娘相关遗迹的实地调查,探讨传说的产生、演变、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国传说的渊源关系。

二、 林姑娘传说的情节结构分析

笔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 11 篇林姑娘传说文本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笔者直接采集自民间的口头文本以及被记录在史料、文章、书籍、学位论文中的书面文本。根据讲述者和记录者的种族文化背景以及传说流传的群体将文本分为华人文本和马来文本两大类。所分析的7篇华人文本如下:

华人文本1[4]247-249:目前可以看到的林姑娘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1914年首次印刷的泰文史料《北大年年志》(Pongsawadan Pattani)。该书的作者是帕雅维千齐理(Phraya Wichienkeeree)(原名崇·纳宋卡③纳宋卡家族是泰国南部声势显赫的福建华裔家族,中文姓为“侯”。,1854-1904年)。他于1888-1901年间担任宋卡城的首领④宋卡(Songkhla)是一座位于北大年西面的海边古城,如今为泰国南部的一个府。北大年于1785年被划入暹罗(泰国)后,曾经在宋卡的管辖之下。,在位期间编纂了《宋卡年志》和《北大年年志》等史书,记录了泰国南方宋卡和北大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北大年年志》载录林道乾和林姑娘故事,说明这个传说在当地广泛流传并享有一定的影响力,应该是流传已久的口头传说。此外,由于作者是华人家族出身,在书中编入与华人相关的故事以反映华人在北大年早期历史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可想而知的。

华人文本2[5]:在《北大年年志》之后,著名东南亚史学家许云樵(1905-1981年)于 1935年发表的文章《林道乾略居渤泥考》记录了在北大年流传的林姑娘传说。这是他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北大年实地考察期间所搜集到的华人口头文本。

华人文本3[6]10-16:该文本是卡纳努拉家族中流传的一个版本,出现在名为《北大年的林姑娘庙及其建立者》的文章中,载于玛丽佳·卡纳努拉(Mullika Kananurak)所著的《应知的南方故事》。作者玛丽佳·卡纳努拉是曾就职于宋卡王子大学北大年分校①宋卡王子大学( Prince of Songkhla University),是泰国南部地区最主要的国立大学,有四家分校:北大年分校、普吉分校、素叻他尼分校、董里分校。人文社会学系的泰语方面的副教授。玛丽佳本姓曼宋拉(Mansuangrat),于1966年嫁入卡纳努拉家族。她的已故丈夫登萨·卡纳努拉(Termsak Kananurak)是北大年林姑娘庙建立者帕拉金卡纳努拉的曾孙,曾担任北大年的区长。

华人文本4[7]75-76:该文本是卡纳努拉家族流传的另一林姑娘传说版本,载于《銮三立吉嘉贡曾汪后嗣的历史》 一书。该书是卡纳努拉家族子孙后代为了纪念1996年成立的“銮三立吉嘉贡曾汪后嗣协会”而编印。

华人文本5[2]53-58:该文本是北大年华人改写的长篇传说文本,出自文章《林姑娘传说》,载于宋卡王子大学南部研究中心出版的以北大年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论文集《大泥河流域:庆祝曼谷王朝建立200年》。作者乾·桑斯提萨添(Kiam Sungsittisatien)是一位业余的华裔学者,本来是制造佛牌壳的工匠,在北大年市场里的日迪(Ru-Dee)路开了一家店。乾精通中文,并且对林姑娘传说感兴趣,通过考察中泰文献整理出了林姑娘故事。

华人文本6:该文本是笔者于2018年1月28日对泰国叻丕府林姑娘庙进行调查期间,从当地华人蓬潘·武阿隆财(Pornpan Uae-a-runchai)女士处搜集到的文本。蓬潘女士年龄85 岁,是潮州华人,住在叻丕府抱才榄县,与她丈夫一起担任抱才榄县关帝庙的管理人。

华人文本 7:该文本是笔者于2018年9月7日对北大年林姑娘庙调查时,从林姑娘庙管理委员萨通·甘甲那心(Sathorn Kanchanasim)先生处搜集到的文本。萨通先生70 余岁,在北大年出生,是福建华人,中文姓沈。萨通先生说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处理林姑娘庙内的事务,担任庙务管理委员,在接受采访时为笔者讲述了他所熟悉的林姑娘传说。

所要分析的马来文本为以下4篇:

马来文本1[8]39-40:该文本见于二战后流传的史料《马来王国北大年的历史》(Serajah Kerajaan Melayu Patani,History of the Malay Kingdom of Pattani)。以 Ibrahim Syukri 为笔名的作者在书中勾勒了北大年从最初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的历史发展,突出描述 16-17世纪间北大年在苏丹王朝统治之下的辉煌历史。据英文译者的分析,该书作者应是马来族泰国国籍的一名官员,写作目的是为了提振南部马来族人的种族尊严,让北大年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与当时泰国政府统治之下的情况形成强烈对照。书中关涉林道乾和林姑娘的故事发生在妣如女王(Raja Biru)在位期间(公元 1616-1624年)。

马来文本2[9]:该文本是马来西亚 Ismael Habad 博士整理东姑②东姑(Tunku)马来语中的称谓词,意为王子、王女,是马来西亚柔佛、吉打、森美兰的王族头衔。·故鼎 · 亚公(Tunku Kudin Yakob)的马来语口头讲述而成,后来被宋卡王子大学的教师翻译成泰语,收录在《迦斯清真寺》一文中。东姑 ·故鼎 · 亚公是一位马来西亚的退休官员,住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吉打州,是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的外孙婿。他与北大年显要的穆斯林家族亦有亲戚关系。

马来文本3[10]:该文本收录在泰国学者巩甘 ·蓬优迈(Korbkarn Pinyomai)的学术文章《北大年穆斯林泰人与华裔泰人的身份建构:透过迦斯清真寺传说》,是来自马来穆斯林的口头文本。

马来文本4[11]281-282:该文本出自泰国艺术大学泰语专业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作者基苏琅·卡拉苏琬(Kitsurang Karasuwan)在论文中搜集了泰国南方穆斯林间流传的民间故事,用以进行故事结构分析,其中包括一篇林姑娘传说。

下面对以上所有的传说文本进行了情节比较分析(见表1):

通过对所有文本的分析后发现,在所有文本中都出现且构成林姑娘传说情节基干的是:

6.林道乾来到北大年,在北大年落地生根。

19.林姑娘到北大年寻兄。

22.林姑娘劝兄归国,兄不从。

25.林姑娘自杀而死。

除了以上情节之外,出现频率高的情节是:

7.林道乾皈依伊斯兰教 (10 次)

9.林道乾与当地女人结婚 (9 次)

10.林道乾为当地首领铸造大炮 (5 次)

14.林道乾负责修建清真寺的工程 (5 次)

27.清真寺永远没有建成 (5 次)

关于林姑娘的死亡,除了华人文本 5 所述“林姑娘兵败以剑自尽”之外,其他文本中林姑娘都是自缢而死。她自尽的原因可以归纳为:

表1 林姑娘传说文本情节比较

(备注:“√”表示存在某情节)

(1)劝兄归国不成而自杀(华人文本 1、3、4、6、7 ;马来文本 2、3)

(2)兵败羞愤而自杀(华人文本 2、5 )

(3)因为林道乾皈依伊斯兰教,背弃本民族信仰(马来文本 1、4)

林姑娘传说在北大年华人和马来穆斯林两大群体当中均有流传。两族人间流传的林姑娘传说主要情节相同,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第一,华人文本致力于对林道乾和林姑娘人物形象进行美化,尤其是文本3、4、5 和7,通过对人物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知识才能、外表形象、性格特征、举止行动等细节描写将林姑娘和林道乾提升为完美传奇的英雄人物。华人传说将林姑娘描述为爱国、孝顺、坚贞、勇敢等中国人美德的守护者,是受到华人崇敬的人物,使得她被提升到了神仙的境界。林姑娘随从集体自杀殉义、林姑娘死后神圣显灵、信众给她立庙雕像等情节描写对于肯定林姑娘的崇高地位起到了衬托作用。华人传说中的林道乾不是中国历史文献中凶恶残忍的海盗,而是被描写为勇敢豪迈的商人、官吏、王族或掌握地方权势的人物。至于林道乾历史上的海盗身份,传说认为是他被奸臣诬陷与倭寇勾结的结果。华人传说反映,林道乾作为一个华人移民在以马来穆斯林为主的北大年社会中做出了伟大贡献,例如,负责修建迦斯清真寺等重大工程,为当地首领铸造大炮献出了生命。此外,他还被当地华人推崇为自己的祖先。

第二,马来文本与华人文本的描述角度不同。马来文本的讲者几乎没有对林姑娘和林道乾的背景情况进行介绍,而更强调宗教信仰在情节发展和两族之间关系中的重要性。林道乾的形象是一个能够和谐融入穆斯林文化的外族人。他完成信仰与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后便能够在当地取得社会、政治地位并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在对林姑娘的描写上,马来文本并不强调她的神仙地位,更侧重反映她是一个能够坚守本民族文化的外族人,使得她受到华人群体的香火崇拜。马来文本 1 和 4突出强调这一点,将林道乾皈依伊斯兰教与林姑娘忠于本民族宗教信仰形成了强烈对照。在马来文本 4 中,林道乾不仅拒绝了妹妹的恳求,还与她完全断绝了情义,甚至对她的死亡不予理睬。这种夸张的性格刻画也许是为了强调身为中国移民的林道乾愿意彻底放弃自己原来遵循的文化信仰。

第三,虽然在华人文本和马来文本中都出现林道乾修建清真寺、清真寺永远建不成的情节,但两族人在工程失败原因上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在华人文本3和4中,清真寺屡次遭雷击、永远没有建成的直接原因是受到林姑娘生前的诅咒。华人文本5没有提到诅咒,但工程失败也跟林姑娘的死亡有直接的联系。林道乾相信自己导致妹妹死亡,受了天地的惩罚,使得清真寺三次遭雷击,于是他放弃了这项工程。马来文本2虽然提到林姑娘的诅咒,而该文本的讲者却在诅咒之后加了一句 “惟有真主知道”,将解释权归于伊斯兰教信仰中的最高主宰。泰国学者披才·桑通(Pichet Sangtong)认为讲述者的做法反映了马来穆斯林在对外族文化抱有宽容态度并能够与外族人和平相处的同时,希望不丧失自己的宗教与种族的身份特征。[12]438马来文本3则将工程失败解释为林道乾得病去世、当地发生战争、林道乾试炮受轰身亡等与林姑娘不相干的原因。

第四,华人文本 3、4、5是卡纳努拉家族中流传的文本,因此这些文本强调卡纳努拉家族在林姑娘庙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文本5与卡纳努拉家族史的关系更为明显。林姑娘协助林道乾作战的情节,很可能取材于銮三立吉嘉贡曾汪协助宋卡首领平定造反的事件。林道乾在北大年担任海关关长、负责收关税的描写,跟该家族主要人物担当的职位也非常相似。①林姑娘庙建立者帕金卡纳努拉和他父亲銮三立吉嘉贡曾汪都曾担任北大年华人首领(Captain),主管当地华人的商业和交通。帕金卡纳努拉还担任商船监护官(Shipping master),与文本5描写的林道乾一样负责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参见苏提翁·彭派布、迪罗·武提帕奈、巴喜·西纳庚《南方华人:道路与力量》,曼谷:研究资助基金会出版社,2000年,第189页。

三、 林姑娘传说的产生、演变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林姑娘传说以口头相传的形式在北大年流传已久。就传说书面记录的情况来看,目前可以看到的林姑娘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1914年首次印刷的华人文本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泰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北大年林姑娘庙和林姑娘墓成为地方政府加以推广的旅游景点,林姑娘传说也引起了关注并成为旅游宣传推广的一部分。传说开始以书面形式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传播到泰国各地。该传说于公元2013年(佛历 2556年)亦被泰国文化部文化促进厅列为民间传说类的国家文化遗产,足以证明其在泰国的影响之深。

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仍无法推测林姑娘传说产生的确切年代。就地理位置来说,虽然林姑娘庙位于北大年市中心的华人居住区,但以上异文反映林姑娘传说信仰的产生与北大年迦斯村和丹永路罗村有密切的联系。两村今属丹永路罗县,离北大年市中心约6公里。丹永路罗北靠泰国湾,南与迦斯村相连。根据文献记载,北大年王国最初是从迦斯村等沿海小村子发展而来,该地带具备作为国际港口的优越地理条件,在15-17世纪之间发展成繁荣的城市。[13]125在丹永路罗村的海边处村民曾发现一座被海水淹没的中国人的墓碑,上面刻的内容是“皇万历壬辰夏吉日立 明显妣淑勤(勒)陈氏墓 祀”。[14]由此可知,立碑时间是万历壬辰,即万历二十年(公元 1592 年),“显妣”两字说明是为母亲所立的碑,墓主人姓陈,名淑勤。德国汉学家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指出它是东南亚现存时间最早的明代墓碑,如今收藏在宋卡王子大学北大年分校南方研究所的博物馆。[15]该墓碑的发现证明在 16 世纪晚期不仅有中国移民在迦斯村和附近地区定居,而且他们当中有女性移民。碑文所刻的时间与历史上林道乾到达北大年的时间也非常接近。许云樵在参考明清文献并结合《北大年年志》,推算出林道乾在万历六年(1578 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冬天到达北大年。美国学者史金纳(William G.Skinner)则认为林道乾分明是从福建到南洋去,而他到达北大年“可能是在1573-1580年之间”。[16]由此推测,如果林道乾真正到了北大年,那么很有可能是在迦斯村留居,因此,这里可能是故事的发生地,也是传说的产生地。

迦斯村曾经也是林姑娘信仰的中心。据林姑娘庙管理委员萨通·甘甲那心先生介绍,迦斯村曾经是华人的聚居区,林姑娘庙原址也在那里,但已经不知道具体在哪个位置。后来北大年市中心发展起来,华人也开始向市中心搬迁,留在迦斯村的华人越来越少。萨通先生认为,为了方便起见,当时华人领袖帕拉金卡纳努拉将林姑娘恭请到市中心的清水祖师庙,此庙当初叫做祖师宫,后来叫灵慈宫,并没有林姑娘庙的说法,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称之为林姑娘庙。史料反映北大年城市中心转移发生在拉玛三世期间(公元1824-1851在位),这时大量华人到北大年河东边沿河的皮隆路和阿诺路聚居,成为新的商业中心,叫做“市场头”或“中国市场”。[17]36因此,从时间范围来看,林姑娘庙从迦斯村到北大年现今市中心的搬迁应发生在19 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之间。

林姑娘传说在当地华人和马来人之间均流传,且在不同人群中含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华人之间的传说产生在华人作为北大年少数群体的背景下,它的主要内涵首先反映华人与马来穆斯林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华人的代表,林道乾和林姑娘承担着两种不同的使命。林道乾到达北大年之后,与当地女人结婚,皈依伊斯兰教,享有政治社会地位,完全融入了马来穆斯林的社会文化。林姑娘则与之相反,不仅不同意林道乾在北大年融入生根,还出于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忠诚,以自杀的方式反抗林道乾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根据泰国学者披才·桑通的分析,林道乾不但完成了华人社会政治方面的任务,还反映华人愿意与其他文化融合的特色,象征着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华人;林姑娘的角色则是精神信念层面上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代表,以生命来维护和肯定民族的美德使得她具备神与人的双重性质。[12]410-411;427-429

林姑娘传说在穆斯林间不仅以口头形式流传,而且在马来人撰写的史书中也有记录并将之视为当地历史的一部分。最关键原因在于传说描述林道乾放弃了本民族信仰,选择接受伊斯兰教的信仰教义和生活规矩,表明他愿意完全融入本地社会。这使得马来穆斯林对林道乾表示接受,包括他在北大年定居、铸造大炮、修建清真寺等传说情节。[17]61-62

至于传说对林姑娘和林道乾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在第一种解释中,林道乾实现了融入当地社会的愿望,而林姑娘以自尽而亡为结局。她的死亡并非没有结果,对华人来说,林姑娘为祖国传统文化牺牲的行为被永远纪念。然而在有些文本中,却出现了林姑娘诅咒林道乾所修建的迦斯清真寺的情节。这种情节安排将矛盾范围扩大到华人和马来穆斯林两族人之间,迦斯清真寺在这里被赋予了马来伊斯兰文化象征的意义。以往学者从种族权力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情节。巩甘·蓬优迈认为林姑娘诅咒清真寺情节的产生反映华人文化与马来伊斯兰文化相比更优越,这也许是华人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试图维持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的一种方法。[10]暖提雅·披孟斯丽彭(Nunthiya Phimonsiripol)同样认为,从权力关系的角度,故事反映了马来穆斯林身份屈从于中国身份,传说中迦斯清真寺的建造和毁坏都是在海外华人的手中。[17]48这里涉及当地人对林姑娘诅咒清真寺情节的看待以及该情节对两族人关系的影响等复杂问题。当地学者武冬·巴塔那翁(Udom Pattanawong)认为历来在丹永路罗村流传的传说中均没有提到林姑娘诅咒,这个传奇性情节是林姑娘信徒为了吸引广大群众的兴趣进行改造加工的结果,因为传说隐含着侮辱伊斯兰信仰的意义,使得当地穆斯林对它产生反感。[18]228-233旅游业的发展和林姑娘传说的广泛宣传也许对冲突起到了加剧作用。Chaiwat Sathaanand 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林姑娘传说被商品化和反复再生产,是引起伊斯兰人1987-1990年间在迦斯清真寺举行示威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19]

笔者对林姑娘庙管理委员萨通·甘甲那心先生进行采访时,询问了诅咒情节相关的问题,萨通先生指出,“诅咒的事情,现在是不能讲的,因为伊斯兰人不赞同。如果林姑娘诅咒的话,就意味(她地位)高出伊斯兰教,所以这个事情就没有人讲。”笔者还参观了林姑娘庙旁边的林姑娘博物馆。该博物馆2016年 12月开放,馆内通过图片、模型、石雕、林姑娘神位、神轿等展示品介绍林姑娘和林道乾的历史。博物馆在传说介绍部分只提到林姑娘去世后,林道乾在他修建的清真寺附近给妹妹立坟墓,并没有说及诅咒的事情。由此可以推测,林姑娘与迦斯清真寺仍是民族之间的一个敏感问题,目前各方在正式的公开场合中会避免提到这个情节。

林姑娘诅咒清真寺情节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在迦斯村存在着与传说相关的遗址,即林姑娘墓地和迦斯清真寺。墓地的位置正好在迦斯清真寺的旁边,与传说中林姑娘诅咒清真寺的说法非常相应,对于模糊历史与传说之间的界限、增强林姑娘诅咒情节的解释力和可信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根据2018年9月的实地考察,迦斯清真寺坐落于北大年府孟区丹永路罗县迦斯村碧甲盛路,是一座用红砖砌成的方形建筑,环绕主殿的走廊各边都有三个带尖顶的拱形门和两个拱形的窗口。建筑屋顶仅局部残存砌砖。主殿前边贴着英文和泰文的介绍牌。据介绍牌介绍,该清真寺于苏丹慕扎法沙(Sultan Muzaffar Shah)在位期间(1530-1544 年)建成,因而亦称苏丹慕扎法沙清真寺,是东南亚第一座用红砖建成的清真寺,融合了阿拉伯建筑的风格。因该地发生多次的动乱和战争导致原屋顶坍塌。泰国艺术部于1935年将该清真寺列为国家历史遗址,于1957年和1982年进行修葺。但介绍牌并没有提起清真寺与林姑娘传说、林姑娘墓之间的关系。

紧邻清真寺的就是林姑娘墓地,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周围有约80厘米高的铁栏杆,从路边可以看到“林府姑娘圣坟”牌。从公路边的门走进几步就是林姑娘墓碑,是佛历2547年(公元 2004年)所立的新碑,上书“仙姑林慈贞圣墓 明代中泰众弟子同敬建 二五四七年重修”。墓碑上挂满了善众供奉的花环、仿珍珠项链等供品,前面是香炉和烛台。墓碑后面有隆起的大型土堆,约5米高。墓碑右边是天地神位,后面也有小土堆。目前林姑娘墓和迦斯清真寺都已成为北大年重要的旅游景点。

关于林姑娘墓地的历史,通过许云樵的调查成果,我们可以知道它最迟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在当前的位置。许云樵调查时发现林姑娘墓上“碑勒犹新,朱书‘明林氏姑娘神位’右题‘闽粤众弟子敬捐’,左刻‘董事澄海人侄孙声荷’”[5]84许氏认为该墓地实为后人追念林姑娘而建的“衣冠冢”。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许云樵所描述的墓碑如今已被修缮并收藏在林姑娘博物馆中。它显然不是当初流传下来的林姑娘墓碑,而是由敬拜林姑娘的华人信众筹资修成的“神位”。根据许氏分析,碑文上“董事”应指林姑娘庙的董事,而“侄孙”两字所指不明。德国学者傅吾康推断,碑文“侄孙声荷”是指林姑娘的后裔澄海人“(林)声荷”。关于立碑人的身份有待进一步考察,但比较肯定的是神位修建时间是 19 世纪晚期或 20 世纪初期。[20]652

在迦斯村流传着有关林姑娘墓迁移历史的传说。根据当地人的讲述,林姑娘墓原在丹永路罗村海边,由于墓地被海水冲毁,华人举行仪式不方便,而且华人祭拜林姑娘墓时在经过村子的路上带着猪头,敲锣打鼓,引起了穆斯林的不满和反对,华人信众因此把林姑娘墓迁到了目前的位置。[17]63-65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当时华人领袖帕拉金卡纳努拉于 1919 年将林姑娘墓迁移至迦斯清真寺西边之处。[18]231这一说法从时间范围来讲与“明林氏姑娘神位”的修建时间相吻合。然而笔者推测,事件发生时间可能早于1919年,因为帕拉金卡纳努拉在世时间是公元1847-1919 年。可见,林姑娘墓地的修建与林姑娘庙从迦斯村到北大年市中心的搬迁发生在相近的时间,而且同样由当地华人显要家族卡纳努拉家族来完成。关于林姑娘海边墓地的存在,除了口传历史之外,至今没有相关的历史文物可以验证。在迦斯村海边发现的明代墓碑仅有上述明万历陈淑勤的墓碑。林姑娘海边墓地的说法有可能是当地人与陈淑勤墓碑附会牵连的结果。甚至有学者联想推测说陈淑勤也许是跟随林姑娘自中国来的女仆或兵士。[14]

那么林姑娘墓的这种地理安排与传说林姑娘诅咒清真寺的情节有何关系?是林姑娘墓的修建导致了传说诅咒情节的出现,还是墓地修建是为了应和强调传说内容?

有关林姑娘与清真寺关系的最早记载,是许云樵所记录的当地流传的传说:

据说前几年,马来人要在这里建筑一座规模宏伟的回教堂;但兴工后,几次三番跌死工匠,怎么也造不成。于是他们只得舍弃这未竟的工程,离此里许,另盖一所平常的教堂,以免再撄怒于这位女神林姑娘。[5]84

这里“宏伟的回教堂”就是指迦斯清真寺。虽然没有涉及诅咒,但这个记录告诉我们至少在20世纪30年代林姑娘就与迦斯清真寺发生了牵连。那么这是否是当地流传已久的传说?在更早的传说文本,即华人文本1中,我们发现记录者并没有提到清真寺与林姑娘墓之间的直接关系,文中只讲到林道乾铸炮遗址在迦斯清真寺附近。华人文本1的记录者帕雅维千齐理在世时间(1854-1904 年)与林姑娘墓建立时间在同一个年代,如果当时有林姑娘诅咒清真寺的说法流传的话,那么就应该被他记录下来。笔者因此认为是林姑娘墓被修建之后,林姑娘才开始与清真寺发生直接关联,出现了林道乾修建清真寺、林姑娘诅咒清真寺等关键情节。华人将林姑娘墓安排在清真寺旁边或者是一种巧合,或者经过了精心构思,但这种地理安排无疑促使了传说情节的发展。

四、 泰国林姑娘传说与台湾林道乾妹传说的关系

与林道乾妹相关的传说不仅出现在泰国北大年,而且在台湾地区也有流传。对于林道乾是否真正到过台湾,目前学界仍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林道乾给台湾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南部的高雄地区流传着很多林道乾的传说,可以说“高雄市打鼓山是林道乾传说的起源地”。[21]

打鼓山位于高雄市西侧滨海之地,又名打狗山、埋金山、寿山、柴山。埋金山的称呼主要得自林道乾妹埋金的传说。该传说讲到,林道乾在海上为盗,劫掠了许多金银财宝,到台湾打鼓山舣舟,将金银财宝分装在十八个篮中藏匿。在明军的追讨下,林道乾无法搬运金银,林道乾妹为了让哥哥及时逃命而以剑自刎。台湾学者彭衍纶曾分析从清代到21世纪的传说文本,梳理了打鼓山埋金传说的发展轨迹。他指出该传说最早见于康熙《凤山县志》(1720 年)卷 10《外志·杂记》,记载内容仅是“道乾妹埋金山上”一句。该传说在台湾日据时期(1895-1945 年)发生了很大的发展变异,融合民间传说、文人诗作或自我想法而开展出曲折丰富的故事。[22]354-387

虽然泰国和台湾传说在主题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除了出现了林道乾妹且林道乾妹都以死亡告终之外,两地传说在情节、人物上还有以下相通的地方 :

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来看,泰国和台湾传说中林道乾的形象与明清史料中的林道乾截然不同。两地传说中的林道乾都已不是史料中凶狠残暴、滥杀无辜的海贼。虽然林道乾在台湾传说中仍是一名海盗,但他又被想象成一个具备当皇帝潜能的传奇人物,台湾传说“强化他与皇帝间的对立行为,凭借着‘三支箭’于某日某时射死君王,登基为帝”[23]如果说林道乾在台湾传说中是一个中性人物,那么他在泰国传说中的形象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被北大年华人塑造为正面高大的英雄人物。清代台湾地方志只提到林道乾妹埋金山上,没有涉及她的性格举动,而林道乾妹在台湾民间传说中发展为一个形象复杂的人物。在一些文本中,她是因为贪爱金钱而被林道乾以剑砍首;在另一些文本中,她为了让林道乾能够逃命而以剑自刭。她虽然充当了重要角色,但林道乾仍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在泰国林姑娘传说中,林道乾妹不仅演变成传说关键人物,而且还被刻画为一个坚贞不渝的烈女,与林道乾同样享有华人英雄的地位。

林道乾为当地首领铸造大炮构成泰国林姑娘传说一个重要的情节。该情节不仅在台湾林道乾传说文本中出现,而且以谚语的形式在闽南和台湾地区流传。“林道乾铸铳扑家治”(也说成“林道乾铸铳打家己”)是用于比喻自己害自己的谚语。[24]23而许云樵在其1935年的文章《林道乾造铳拍家己》曾指出该谚语产生于北大年,在中国文献中称作大泥或渤泥。[25]131笔者也推测,北大年应是该传说和谚语最可能的产生地。与历史上南洋各国相比,林道乾在史料中与北大年发生的联系最多,最终又落脚于北大年。林道乾铸炮传说不仅在北大年流传已久,而且出现在当地史料中。因此,该谚语很可能在泰国北大年产生后,通过台湾与北大年华人移民之间的交流传播到了台湾地区,成为当地的谚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泰国林姑娘传说和台湾林道乾妹传说之间应不是单向的流传关系。林姑娘传说的产生、发展跟北大年的福建闽南移民有明显的联系。如今在泰国流传的林姑娘传说文本是以闽南方音来称呼林道乾(Lim To Kiam)和林姑娘(Lim Ko Niau),以上分析的多篇异文也讲到林姑娘和林道乾的籍贯是福建。闽南华人在泰国和台湾两地传说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两地传说情节内容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丰富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猜你喜欢
马来清真寺华人
何为“华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马来犀鸟 巨大的盔突
英雄不开宝马来
郎骑竹马来
马来二腈基二硫烯镍(Ⅱ)配合物展现了介电反常和弛豫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