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顺民 (西北师范大学 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的时代需求越来越要求在精神层面的文化宣传能够摆脱以往沉闷单调的形式,真正唤醒社会文化心理中对中国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强烈认同,随着青年人不断通过便捷的网络获取越来越多的社会信息和娱乐活动,传统的文化宣传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青年人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外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娱乐作品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冲击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形式。在新时代的信息更新巨变的背景下,革新时代文化的宣传手段,创作出更加深入人心、影响更加广泛的文艺作品,既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呼唤着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的文艺创作进入中国市场。
电影文本的创作,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状况的不断改善和接受群体的日益壮大所出现的目下具有很强影响力的文化宣传形式。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娱乐化倾向较为浓重的商业电影和国外高成本的商业大片占据了绝大部分,真正起到宣传我国在新时代下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主旋律电影文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崛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最近上映的反映新时代中国杰出科学家黄大年的电影《黄大年》不仅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播的方面打破了传统类似题材的束缚,走出了主旋律在电影票房方面难以超越同时期娱乐电影的阴影,也在社会层面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尤其以青年人为主的消费群体,不仅在网络和课堂上了解了影响中国国防力量的归国科学家,也能够以更为亲切的方式接触和了解到这位爱国赤子的拳拳之心以及生活方式。实际上在对社会心理的文化认同和中国新时代文化的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在电影文本的叙事中,电影并没有一味地去歌颂和赞美影片当中人物的价值选择,也没有一味地回避中国目下发展的瓶颈和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描述了黄大年归国前后面临的种种诱惑和阻力,在这些叙事中,电影文本的创作者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有归国心切、力图报效祖国如黄大年者,也有为了爱人和家庭不希望回国最终理解丈夫的妻子。这些性格丰富的人物和情感表达,让人真正地深入思考面对家国选择时,一个人应有的担当,以及他背后所必然面临的失去。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没有影响主人公的叙事地位,反而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电影文本的真实性,所勾勒和讲述的故事也就轻而易举地与接受者之间产生了情感共鸣。在接受的角度用人物的语言走出了单一的政治宣传,走进了接受者的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共鸣的建构,是新时代的文化宣传中最为基础的逻辑基点,它没有回避情感中感性的一面,而是用更为深刻的形式,使情感的传递走出了文本的局限。这部电影文本中的情感随着叙事的不断发展得到了逐渐的深化,成为与价值选择紧密联系的一种文本表象。在叙事的层面上看,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人物关系所塑造的一种结构,但是更深层次上,这种结构成为更深刻的情感倾向,或者说在情感选择的过程中,由于人物的情感逻辑,电影文本中的情感选择成为人物的价值选择,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这也是这部电影文本之所以会在获得接受者文化和情感认同基础上,得以对新时代的文化内涵起到更加广泛的宣传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物的塑造一直是电影和文学文本呈现文本内在情感和价值取向的主要方式,从人物的对话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到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人物都是结构文本叙事的重要方式。个体的人物在文本的整体叙事之中具有相当深刻的隐喻意义,从不占据叙事主导地位边缘角色的角度上看,这些个体人物按照他们自我的特定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文本创作者的内心价值取向,这些并非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建构意义,不仅仅止步于来源于文本创作者对个体性的理解,也同样透露出了对于复调的表达欲望。更深层次上,这也是文本创作者展现出的对于社会环境和文本主体所在的社会心理的时代环境,这些边缘的人物,虽然在文本的叙事过程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由这些互相交错的人物关系所影响形成的社会性环境,成为展示主人公情感活动的叙事空间,这种人物的建构本身就是文本创作者对于社会文化的一种观点和立场。
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上来观察文本的话,主要人物是电影文本塑造集中表现文本创作者意图与价值观念的文本结构。如果把人物的塑造理解为文本结构的一种,那么主要人物的关系建立更加集中了这种文本结构的主要隐喻。将人物放置在由其他次要人物建构起来的文本社会环境之中,彰显出独特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感关系的塑造是主要人物在社会环境中与其他的社会成员构成一种互相联系的情感交互关系,在与其他社会成员或者就文本而言的次要角色进行互动时,逐渐显示出文本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图,这种交互关系本身也就成为一种文本结构意义上的隐喻。
在上述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单独的人物形象本身构成了一种电影文本情感和思想层面建构的倾向,在这些建构的过程中,单独的人物形象所持有的观点和对情感关系的理解,虽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者,但是实际上未必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文本创作者所持有的观点,而是更多反映出文本创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些观点的想象,譬如借助边缘人物与主要人物的争论,边缘人物所承载的叙事内涵往往是相对薄弱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体现了文本创作者自我对于社会不同观点的某些想象,在这些人物的塑造中更加带有一种主观的印象和判断,对理解文本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内心观点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当这种想象逐渐成为文本中人物之间交互关系的一种表达,人物的个体属性越来越集中在对于人物情感特征的书写上时,就必须要注意这种情感特征书写的核心特点和最终在文本中具有的价值取向,这些隐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建构和人物关系的结构性隐喻,实际上就集中体现在这种由社会构成的多元化叙事,在电影的塑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叙事的完成不仅仅是依靠对这些单独的个人进行描绘,不论这些个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的角色,也不是仅仅只针对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挖掘。而是对于电影当中整体的社会空间进行观照,形成了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的群体形象,也就是从文本的创作开始时,这种人物的群体性塑造就已经必然产生并且逐渐成为文本塑造当中重要的部分。
以电影文本《黄大年》的人物群像的塑造作为例证,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人物群像塑造非常具有代表性。在这部电影文本中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相当丰富,诸如夫妻、朋友、父子、同事,这些人物共同围绕主要角色黄大年的人生选择而展开,这些人物形象性格各异,在面临相类似的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心理,交错在一起形成了影片的核心。在这些人物群像的情感关系方面,丰富的人物之间共同构成了一种样态丰富社会环境,黄大年作为电影文本最重要的人物角色,面临的价值选择问题相对复杂,在他决定归国时,他的妻子和朋友都反对他的决定,作为围绕主要人物的次要人物,这些价值选择提供了一种可供比较的样本,凸显了黄大年在异国心怀祖国的特质,以及成功归国之后,面临不同的体制状况,丝毫没有动摇他将在国外的所学带回国内,并且为了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在电影文本中面对同一事件人物的不同选择,在真正意义上构成了一种社会性对比,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这种价值选择所具有的困难和价值。在这种建构的基础上群像的现实意义也就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存在于电影文本中的人物群像,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本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或者说是文本创作者对于价值取向的态度,这种覆盖在文本上、属于文本的内在核心往往附着于电影文本所建构起来的叙事空间之中,借由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勾勒出人物的观点,进而形成在情感基础上的文本价值取向。
在塑造人物群像的过程中,电影文本的创作者在试图通过这种文本中的社会性环境建构起一种情感互动机制。以《黄大年》这部电影的创作为例,主人公与妻子的互动,以及妻子对于他是否回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转变,就是这种情感互动关系的体现。黄大年在决定返回国内时,他的妻子和朋友都持反对的意见,从文本的表面上看这种态度的表达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上,但是更具有深刻意义上的表现,是这种人物之间的情感交互。当黄大年最终取得了妻子的谅解和支持,表现在文本当中的是属于这两个人物之间情感方式的变化,这种丰富的情感关系,更加深化了情感对于文本当中所需要承担的文化意义的作用。黄大年的妻子张艳在转变自己对于黄大年回国的态度上,体现出了这种价值选择所具有正确导向[1]。这种情感关系在电影文本的进程中不断在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之间重新建立,与其说是一种情感关系的变化,不如说是更深层次上的价值导向的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在电影文本叙事过程中,不难发现,文本的叙事进程、叙述手法都是和情感的关系变化紧密相连的。从叙事进程的角度上看,电影文本的叙事展开是以人物之间的情感矛盾开始的,耐人寻味的是,这种情感矛盾的集中爆发是因为价值判断的差异产生的,在叙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不断和解,最终达成一种共同的情感指向。这种情感的建立,也不同于传统的超越于个人情感表达从而进入更为宏大的历史情感表达之中,而是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建构之中,将这种表达更加直观地将意识形态与接受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并且通过情感关系的建立表现出这种传达的意图。从叙事手法上看,文本创作者几乎不使用心理的独白来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甚至对于人物的立体刻画也并没有过多的展现,而是集中在情感的表达上将这种叙事的目的传达给文本接受者。叙事所形成的话语是一种集中展现人物之间的社会情感的空间,这种空间形成的社会环境让这个社会当中的参与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具有一种隐喻意义,这种隐喻意义是文本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的体现,这种创作意图的来源影响因素相对复杂,成为文本叙事空间中情感塑造和情感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这种多焦点的情感表达有着相当深刻的价值观点的表达逻辑,情感的结构成为意识形态存在于文本之中的表现形式,情感的逐渐深入或者逐渐变化,都展示出一种价值观念的变化,这种价值判断是先于文本而存在的先验性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随着情感关系的逐渐变化在文本当中呈现出来。换言之,电影文本中存在的情感关系可以看作是创作者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作者背后的社会价值,赋予文本之中。
影响文本创作者的价值观在文本中的表达,从《黄大年》这部电影作为例子来分析的话,不难发现一共有两种角度影响着电影文本的创作者,其中之一是创作者本人对于当代社会当中的主流价值观想象[2]。这种想象来源于电影文本创作者的主观印象,是一种主观的表达。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主观的表达并不能真正完全实现文本当中所具有的全部审美价值和作者的主观思考,这种思考来自于文本创作者的主观理解,而形成这种理解的同时也是社会性的诉求。另一种形成文本价值观的因素,是意识形态对于主流价值观宣传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文本创作者在文本当中展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符合社会的整体判断,这两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黄大年》同类型的电影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黄大年》的电影文本从人物的个体塑造出发,逐渐在叙事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于人物群体性关系的描绘,在人物的互相影响过程中,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表达出了多样的情感结构,这些情感结构又彰显了隐含在文本之中的价值取向,并且通过情感关系的发展,传达给每一位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