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 王功军
初中生在描写人物心理时,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的现象很普遍。为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借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学生描写心理提供了借鉴。
一、整体阅读品析
心理描写没有特别的标志,要了解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就必须整体阅读,从文本中的关键词或间接心理描写上去揣摩、品悟。为了让学生揣摩“我”的心理,笔者要求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细细揣摩并旁批“我”的心理变化,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
一名学生从第四段“我犹豫了!”中,读出“我”想去,却又想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所以不敢立即答应同伙伴们一起爬悬崖。笔者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阅读的语气:“我”从小体质孱弱,并谨遵妈妈的警告,认为眼前的悬崖不能往上爬也不可能爬上去,这为下文“我”在悬崖上进退两难的情况和充满恐惧、无助的心理做了铺垫,所以应该读出矛盾犹豫的语气。
另一名学生从第八段“我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中读出“我”总是把事情想得过于危险,这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笔者随机提示:是呀,“我”只是个孩子,经历得太少,所以害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竟然想到会摔死,的确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写得很真实。
第三名学生朗读第十六段时,发现大量的语句表现了“我”進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并列举出相应的句子和词语:“我”往下看“阵阵眩晕”,“天旋地转”,“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哭泣、呻吟”。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哭了都不知道,写出了“我”在长久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作者于诙谐幽默中把“我”十分恐惧、绝望和难过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大家应该借鉴这种写法。
第四名学生读到第二十八段,着重强调 “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写出了“我”战胜困难,获得巨大成功后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全文品读,学生顺理成章地将“我”的心理揭示出来:渴望──犹豫不决──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恐惧、疲乏──毫无信心──有了点信心──自信心更强了──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笔者顺势总结:“我”的心理变化描写直接、细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这种直接描写的方法可以称作“内心独白”。
二、跳读讨论探究
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学生既然从读中揣摩出“我”的心理变化,在写作中就可以借而鉴之:要让作文写得真实可信,就必须关注写作者的“内心世界”,把写作者内心的感受如实写下来。为了让学生对内心感受的写法更明确,笔者指名学生跳读课文并讨论分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内心感受或“内心独白”呢?
生1:我在读第七段时发现“我开始满身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这是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能突出“我”害怕的心理。
生2:我读到第十七段里“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开始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我”处于危险境地时的极度恐惧的心理。
生3:我也读出一处环境描写。第十八段里,“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暗淡、沉寂、恐怖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的紧张、恐惧和无助的心理。
三次跳读之后,笔者这样逐一评价:生1的这几句话表面上写“我”的行为表现,实际写的是“我”的紧张心理,表现“我”胆怯和孱弱的心理。生2的理解很准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真是独具慧眼!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带有推动叙事的功能;同时也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的,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来,显得“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是“慢慢拉长”,更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生3的理解已经上升到写作理论水平了。是的,悬崖已令“我”恐惧不堪了,加上如此寂静、黑暗的环境,更让人紧张不安,可见“我”当时是多么无助啊!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特定环境下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和环境、景物等的衬托能从侧面对“内心独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片段写作巩固
在反复朗读和品悟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微写作:57年后,内德、杰里、父亲等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颇有感慨……请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人,试着把他当时的心理写出来。
一名学生以杰里为对象,这样写道:我和其他四个孩子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亨特。“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我正准备向亨特伸手,但又怕拉不上来,就和大家一起走了。
学生对这个片段给予很高的评价,但笔者认为这个片段的写作有待完善:拉还是不拉呢?怎么突出杰里矛盾的内心和小伙伴的冷漠嘲笑?有语言描写做辅助,内心独白还可以再细致些!
另一名学生以父亲为对象:这么晚了,孩子怎么还没回?吃饭了没有?肯定一天没吃没喝了,他身体一向孱弱,怎么受得了?该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吧?什么?他去爬悬崖了?困在上面下不来了?我该怎么帮助他呢?是直接把他抱下来,还是引导他让他自己下来?哎呀,我该怎么做才好呢?
学生对这些心理描写非常认同,但未能从写作角度提炼,于是笔者对这个片段写作进行了总结:连续九个问句,语言气势很强。父亲内心无比的焦灼就在这一连串的句子里生动地呈现了。
第三名学生也以父亲为对象:暮色四合,天上出现了星星,四周一点声音也没有。找了这么久还没看到儿子,真是急死我了!突然,我的手电光照到了他。“下来吧,孩子!”我安慰他,“晚饭做好了。”“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会摔死的。”亨特哭着说。“听话,”我平静地说:“不要想着后面,听我的指挥,一步一步地爬!”
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里的心理描写太少,未能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但笔者认为这个语段中的内心独白虽然写得少了点,但辅助了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突出了“我”的害怕和迟疑,也突出了父亲的关切和冷静!其他学生立即从中发现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于是,就有了第四名学生的写作:今天天气真热,天上一丝云也没有,树叶一动不动,就连我家的萨摩耶都热得吐出长长的舌头。我们五个男孩子早就玩厌了弹珠之类的游戏,商量好了去爬山。可是看看亨特那个样子,他竟然连这么矮的悬崖也爬不上来,还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再见啦!你这个滑稽画里的小人!” “你就留在那里吧!” 我们哄堂大笑,头也不回地走了。
其他学生一致认为,这个语段写得最好,笔者相机提问:为什么这个语段比其他语段写得好?经过讨论,笔者归纳出写作要点:这几句环境描写非常细致!似乎让读者都感到了炎热;对亨特进行了神态描写,表现了他的胆怯;几句语言描写真实地刻画了内德和小伙伴们缺乏同情心的性格,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胆小的“我”正处于危险之中!所以,这个语段综合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作者单位:蒋静,荆州市江陵县实验中学;王功军,襄阳市南漳职业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吴锋